医学百科 中医脉象之濡脉
Posted 条件
篇首语:少年负壮志,奋烈自有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中医脉象之濡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中医脉象之濡脉
濡脉是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它是浮、细、无力几种条件的综合体,所以古人有「水上浮沤」等形容,但这种规定到《脉经》才明确起来。《脉经》以前,它可能就只是无力的意思,如《内经》说春脉软弱招招,长夏脉软弱等等。仲景「辨脉法」中说:「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东方肝脉「微弦濡弱」。「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等等。而且与弱脉非常接近。从濡、弱两字的字义来讲都表示柔弱无力而小。在《内经》上濡书作软。《脉经》书作软,又说「软一作濡」。《千金方》作软、《干金翼方》作濡。以后历代脉书就绝大多数书作濡了。这个字体作软,《玉篇》说:「柔也。」《广雅·释注》说:「弱也。」《国策·楚策》:「郑卫者,楚之软国。」《汉书·司马迁传》:「仆虽怯软。」软音软柔也。俗作软亦见于《玉篇》,《史记·货殖传》:「妻子软弱。」《汉书·贾谊传》:「坐罢软不胜任者不日罢软,日下官不职。」罢软是柔懦的意思。濡音儒、濡音媛,濡水即软水段玉裁说:「濡乃软之伪。」软水名,在辽西,《宋史》始易为滦,即今河北境内之滦河。此字初作软,后有软,软等而软、濡双声,软软叠韵,形、音、义皆得相通。
后世脉书虽然多用濡字,但具体脉形之解释一般是用《脉经》软脉的说解,《脉经》说:「软脉极软而浮细。」下又有夹行小字说:「一日按之无有,举之有余。一日细小而软。软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脉经》之说成为濡脉的准则。例如《脉诀刊误》说:「极软而浮细,轻手乃得,不任寻按。」李时珍《濒湖脉学》说:「濡脉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如水上浮沤。」《四言举要》说:「浮小为濡,绵浮水面。」《通雅-脉考》说:「濡者细软而浮。」《医宗说约》说:「濡,浮细无力也,轻手乍见,重手却去,如线之浮水中。」《诊家正眼》说:「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脉法统宗》说:「襦脉极软面浮细,如绵在水中,轻手则得,重手按之随手而没,与软同义」。
以上各书都或繁或简,或用比喻说明了濡脉的形状。本来从字义上讲就是软,不应当有浮,细等条件,但散为一个专业用名它在「约定俗成」之中具有了这种解释,这是专业性质的「诘训」如按一般字义解释虽合于字书,但对于脉学专业来说却成为「穿凿附会」。另外弱与濡在字义上亦是相通的。但在论脉时却不可,道理亦是一样。
《脉经》以前的濡脉大抵是概念性的。只要柔软无力就是濡,这对后世仍有影响,例如《脉语》就说:「软亦作襦,脉来按之无力,如水上之浮帛日濡。」陈士铎《脉诀阐微》说:「软脉不能刚健之状,明是力之不胜耳。」但这只是极个别说法,不是主流。关于脉形的客观化形象的喻解,濡脉自《脉经》提出「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以后,《诊家枢要》说:「如绵絮之浮水中。」《外科精义》说:「如帛在水中。」《脉诀刊误》说:「帛漫在水,虚浮见于水面,若用指按之,则随手面软散,不与手应。」《濒湖脉学》说:「如水上浮沤。」《四言举要》说:「绵浮水面。」《医宗说约》说:「如线之浮水中。」《诊宗三昧》说:「如絮浮术面。」《三指禅》说:「平沙而雨霏千点,襦脉按须轻,萍浮水面生。」《医醇剩义》说:「如水漂绵。」《诊脉三十二辨》说:「如水面浮绵。」这些说法都有助于理解濡脉和供体会指感时的参考,说明孺脉是浮而无力,具有轻柔细小的特点,但诸说除《医宗说约》之如线之浮水中以外,似乎对于襦脉的细小这个条件从客观感觉的描述与比喻上都嫌有些不足。
历代诸家亦有对濡脉提出一些不够恰当准确或失误之说,如《脉诀》说:「襦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冉冉还来,按之依前却去日濡。」这很不诸楚。《脉诀刊误》及《濒湖脉学》都作,分析批判,刘复真之说与《丹溪手镜》、《沈氏尊生书》等书都提到「迟」这个条件当然是不对的。《医学心悟》提到沉当然亦是错误的。其他如《诊家直诀》的短、散,《医悟》的「豁然」亦都无当于实际,徒然造成概念上的混乱。《察病指南》将濡脉说成是:「按之似有,举之全无,(一云按之似无,举之全无,力援软而浮细。一云按之不见,轻手乃得)不能隐指。」依违两可,实不足为训关于濡脉还有几个有关的问题需要分析一下,一是与软同义问题,这个问题前面从字的形音义上讲是相通而同义的。《脉经》、《千金方》作耍或敬,而《千金翼方》却作濡,《察病指南》说濡脉:「即黄帝所谓软脉,《集韵》濡软二字同呼同用。」《外科精义》虽然用软散为脉名,但附注即是濡脉。用软作脉名当然是名实一致,而用濡作为脉名,它的解释亦主要是个软字故尔后来陈士铎《脉诀阐微》既列出濡又列出软,当然是既是不解古义而盲目复古,又蛇足可笑。一是《脉语》、《诊宗三昧》、《脉理求真》等书提到「虚」这个条件,这是不合适的。因为一个字有一般的训释,但在某些专业或特定的条件下就应有所区分,而不能做为一般字义来使用。在脉学上虚已经有了浮软大(无力)的条件,这就是虚的专业洲诂,在脉学中它不能再做为一般性的虚弱无力虚软无力等解释来使用,要使用就会造成混淆和错误,古今脉书对虚、弱、微等脉都有将它们做为一般训释来使用之弊。比如略滑、略紧等往往说成微滑、微紧这就与微脉有相混之嫌了。
专业范畴的训诂解释是很重要的,必须注意这一点。一是脉的有力无力问题,本来襦就是软,就是无力,但后来濡有了自己的训释和界限(浮细无力)就不能再做为一般的无力来使用了,这亦和有力这个条件与弦、实、革、牢等脉均有关而没有一个恰好相适应的脉名来表达一样,所以李时珍在二十七脉之外叉别出有力无力两个条件,做为若干有关脉象的—部分条件和对某些脉象如浮沉迟数等脉的修饰。一是襦弱一主阴虚,一主阳虚的问题。《医学探骊》说:「濡与弱对,以部位言,濡脉极其柔软,《脉经》谓如水面浮绵,水上浮沤,不过是极力形容其脉之濡象耳。脉来无力即濡,但比浮部非因病其脉浮出,乃因素体瘦弱,脉早巳行于浮部,濡脉浮取即得,按之中部似有似无,沉取不见。」所谓濡脉只是个细,无力的脉,浮是由于体瘦的关系这可能是濡弱两脉形成的关键和解释之一。
弱脉除见于沉部外条件亦是细面无力,弱脉则是由于病体体胖故尔脉沉,濡和弱只反应了虚证而瘦人阴虚、胖人阳虚,于是相同的脉在瘦人则是濡脉主阴虚,在胖人则是弱脉,主阳虚。这个划分亦是自《脉经》以来才划出来的,在早期是并不如此的,《伤寒论》中就有「浮弱」的脉,那时还将这些字(脉名)作为一般性的概念来使用,是与后世脉法不同的。根据历史文献及对其分析考证,结合临床实践、实验等经验体会,拟订襦脉的传统形式的脉象指标为:
1、濡脉是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
2、濡脉综合了浮、细、无力的几种条件而成。
3、由于濡脉具有浮细,无力的条件,其指感是轻、软、小,故有绵浮水而,水上浮沤,如线之浮水中的形象描述,可供理解参考。
4、襦脉可以与有关脉象构成兼脉,如濡缓、濡数等。
相关参考
脉象名。脉象浮而细软,轻按可得,重按反不明显。《脉经》:“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脉诀汇辨》:“濡者,即软之象也。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多见于亡血伤阴或湿邪留滞之证
《脉经》:「弱濡则中湿,弱则中寒,寒湿相搏,名日痺,腰脊骨节苦烦,肌为不仁,此当为痺。」《四言举要》:「浮濡阴虚,濡小阴虚,湿留濡细。腰痛之脉,濡细肾著。」《三因方》:「濡而弱,为内热外冷、自汗,为小
浮脉类:浮脉与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以脉位表浅而相类,故均列入浮脉类,但各脉的脉象和主病又各有特点。1、洪脉(附:大脉)脉象特征:脉形宽大,来盛去衰,来大去长,应指浮大而有力,滔滔满指,呈波涛汹
脉象的一种。濡,就是软的意思。脉来细软而浮,轻按可触知,重按反不明显。见于亡血伤阴或湿邪滞留。
浮脉是单因素并具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位浅在。浮脉亦为出现于医籍中最早的脉象之一。在《内经》中屡见。浮、沉、大、小、滑、涩,叉为最主要之脉象。如《索问·五脏生成篇》:「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
沉脉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意义的一种脉象。沉脉位置深,浮沉二脉反映脉象深浅不同的位置,当然还有一个中,但中不是病脉。沉脉出现于医籍亦最早,在《内经》中屡见,又常常浮、沉、大、小、滑、涩并列为主要脉象。在
结脉是节律失常的脉象之一,就其构成来讲,亦属于复合几种因素的。结脉是在缓盼基础上有不规律的时常有一次间歇的脉象。结脉脉形定于《难经》、仲最、叔和,后人没有异议,原则上仍是古法。《难经·第十八难》说:「
迟脉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它的特征是脉的跳动慢。在古医籍中就有所记述,如《内经》说:「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寒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素问·三部九候
洪脉亦是具有单因素的一个脉象,它的特点是脉体大,洪脉与细脉是相对的,洪脉大细脉小是脉象在大小方面变化的两种表现。各具程度上的不同。洪脉名称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在《内经》上它如果表现在季节脉上叫做「钩」,
滑脉亦是单因素并且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形流利。它出现于医籍中亦是最早的,在《内经》中屡见,滑与涩两脉反映了脉的流利与不流利及其程度。滑脉是流利的脉象,向来是与涩脉对举而言的,从《内经》起总是与涩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