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脾胃病辨证
Posted 饮食
篇首语:心境是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也可以把天堂变成地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脾胃病辨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脾胃病辨证
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水湿,输布精微而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主统血,其气主升,喜燥恶湿。胃居中焦,与脾相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因此,临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脾病的常见症状。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为常见症状。
脾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所伤,或病后失调所致的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实证多由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或寒湿之邪内侵,或失治、误治所致的湿热蕴脾、寒湿困脾等证。胃病证候有虚实寒热之别。虚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久病失养,或因吐泻太过,或温热病后期,耗伤阴津,或老年阴血亏少等原因所致的胃阴虚证;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犯胃而成的食滞胃脘证、寒滞胃脘证、胃热炽盛证、 血瘀胃脘证。
相关参考
小儿腹泻是夏秋季常见疾病,多因喂食不当,内伤乳食,损伤脾胃,致脾胃对水谷之腐熟运化功能失调,水谷不分,下迫大肠,则成泄泻。小儿腹泻临床除有效治疗外,精心护理非常重要。以下是几种泄泻的辨证护理方法。
泄泻又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中医认为引起泄泻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总离不开脾胃功能的障碍。在外因方面,本病多因湿邪侵入脾胃所致,即所谓「湿胜则濡泄」;在内因方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与胆有经脉属络,互为表里。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循少腹,布胁肋,系目上额交巅顶。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绕行头身之侧。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其性升发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
人体各脏腑之间,即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在生理上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而在发生病变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或由脏及脏,或
血行脉中,内流脏腑,外至肌肤,无处不到。若外邪干扰,脏腑失调,使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就可出现寒热虚实的病候。兹据临床血病常见证候,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1.血虚证【概念】是血液亏虚,脏腑百脉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其经脉与膀胱相互络属,故互为表里。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充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管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肾内寄元阴元阳,为脏腑阴阳之
1.气虚证【概念】指元(真)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嫩苔白,脉
肺居胸中,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合称肺系。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其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与大肠互为表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以行清浊之气的交换,吸入之清气,积于胸中,参与宗气的生成,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