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脉学的现代发展
Posted 代
篇首语: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脉学的现代发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脉学的现代发展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中四诊之一,是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这种方法源远流长,从其起源到形成脉诊学体系,是经过了历代医家长期的整理、研究、总结而发展的,亦是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过程。脉诊学因其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而成为中医的标志。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和文献。近年来对中医脉诊学的研究亦不断的深人,其中对于传统脉学的客观化指标的研究,对局部脉象变化与整体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所反映的信息的研究,对于脉象与病证的关系的研究等,都做出了许多成绩并且还在深人。中医脉诊学的基本特点是从局部的脉象以检测整体的变化,亦是内在变化从局部所反映出的信息,是与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脏腑经络学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尽管脉诊学与中医基本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但脉学作为中医独特专门之学,从主客观因素上说亦存在着「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等现象。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脉学受历史条件的限制,缺乏客观化指标或界说不清是不足为怪的。历代医家为便于临床实用,不断的进行分析归纳,从脉诊学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对于脉象的描述,命名和分类的方法,历代很不统一,这从文献中可以看出,从《内经》开始,经《伤寒论》《脉经》至《濒湖脉学》,所记载的脉象脉名数目是不同的,从现有文献中亦可以看出历代对脉象的分类方法亦各有不同,如有八纲分类,有以浮沉迟数分类,有以阴阳分类等等,虽然其分析归纳的方法很不统一,但从中可以看出其探索简明切用以执简驭繁的目的是一致的。究竟哪种方法更符合脉象的客观化标准或更合理更切实用,似乎很难衡量,同时对后世提出了新的问题或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中医现代化的提出,对脉诊学的客观化标准的要求显得愈加重要,同时亦是巾医脉诊学研究中颇为突出的实际问题。
当然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提高,对古脉学文献的整理、考证、辨伪等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传统脉学未能很好的继承而欲使脉学研究得到发展是不可能的。更主要的是医生的实践经验方法对继承发展更至关重要,只有整理这些内容,取得传统性质的标准化才能在此基础上向现代化的方向探索前进。鉴于以上情况,对传统脉学的研究是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如何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以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传统脉学,并对传统脉学进行研究就成为中医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关参考
学术领域中的批判是我国学术的优良传统之一,通过批判才能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当然亦不例外。特别是一种学说、方法在发生发展时期,争鸣和批判往往是自然而然的发生著的,脉学的批判亦做为探索、定型与继续
1、引古说为夸用脉学著作沿着《脉经》的路线,凡古代脉学中能为后世所用的都继承到后世脉学中来了,有时限于独取寸口法的形成,亦予以变通发展的继承。如《内经》的四时脉本为弦、钩、毛、石,钩脉,后世不用这个名
《脉诀》问题经过几百年的学术讨论和争议涉及了文献辨伪,学术讨论,普及提高等方面,到明代中后叶总算得到了解决,但学术是要发展的要前进的,它向来不会停留在某一个里程上,因此这时就出现了如卢子繇等人的古脉法
《内经》在脉学上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后世的脉学是《内经》脉学的发展和继续。这是因为脉法是医经一派的特色,而《内经》则是自汉末以来仅存于世的医经。通过《内经》将古代医经家对脉学的探索和成就流传了
《脉经》的问世,标志著古代脉学的结束和后世脉学的开始,《脉经》不但起著承先启后的作用,它在更大程度上建立了一种新的体系、新的方法、新的内容。因此《脉经》以后脉学成了《脉经》的天下。尽管《脉经》原书流传
明清以来古脉学发掘研究工作有如下几个特点:1、不承认或起码是部分的否认后世脉法的新内容和进步意义明清以来从事古脉学发掘研究者都是对古代医籍亦即中医经典有着深切研究的人。由于他们学识很高,深通经典,所以
李时珍在编著《本草纲目》的过程之中,搜罗百氏,其于医药学理论方面独重易水张元素、李东垣之学。本文就李时珍对易水之学的继承与发挥分4个方面予以讨论。 继承与发展元素医药学理论 易水学派之开山祖乃
今天所讲所用的脉诊,究竟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它又是怎样起源的,这不但是个历史问题,对历代脉法和今后脉学的研究发展亦都具有很大的意义。从史料上看《左传》记述缓和治病都还没提到诊脉,《史记·扁鹊传》:「至今
《脉经》成书于西晋,辑录了许多脉学著述,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四时经》、《脉法赞》就是其中的两篇,虽其著者已不可考,但能留传至今,则成为早期脉学的珍贵文献。《四时经》该篇收录在《脉经·卷一》之中,与《
这些年来,中药现代化取得长足进展。一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成,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GMP认证企业有2300余家,其中2010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中药企业达到30家,我国制药百强企业中中药制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