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归》 膀胱经第七
Posted 《医学指归》
篇首语:拼一个春夏秋冬,愿一生无怨无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指归》 膀胱经第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指归》 膀胱经第七
(是经起于睛明穴,终于至阴穴。)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 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 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脚皆痛,小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b]经络解[/b]】
头顶上为巅,脑后为项,肩后之下为肩膊,椎骨为脊,尻上横骨为腰,挟脊为膂,挟腰髋骨两旁为机,机后为臀,膝后屈处为 ,股外为髀,捷骨之下为髀枢,腓肠为 。
足太阳之脉,受手太阳之交,起目内 睛明穴,上额,循攒竹,过神庭,历曲差、五处、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交于顶上之百会。其支者,从巅至百会,抵耳上角。以上一经脉、一络脉,上行于头者也。其直行者,由通天、络却、玉枕入络脑,复出下项以抵天柱,又由天柱而下循肩膊内,挟脊两旁相去各一寸半,下行于大杼、风门诸俞,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络肾,下属膀胱。其支别者,从腰中循腰髋,下挟脊,历上 、次、中 、下 、会阳,下贯臀,至承扶、殷门、浮 、委阳,入 中之委中穴。其支别者,为挟脊两旁第二行,相去各三寸之诸穴,自天柱而下,从膊内左右,别行下贯胛膂,历附分、魄户、膏肓、神堂、 、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下历尻臀,过髀枢,又循髀枢之里、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间而下,与前之入 中者相合,下行循合阳,下贯 内,历承筋、承山、飞扬、跗阳,出外踝后之昆仑、仆参、申脉、金门,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趾外侧之至阴穴,以交于足少阴肾经也。
【[b]膀胱经诸穴歌[/b]】
足太阳,六十三。睛明攒竹,诣曲差五处之乡;承光通天,见络却玉枕之行。天柱高兮大杼抵,风门开兮肺俞当。厥阴心膈之俞,肝胆脾胃之脏。三焦肾兮大肠小肠,膀胱俞兮中膂白环。自从大杼至此,去脊中寸半之旁。又有上次中下四 ,在腰四空以相将。会阳居尻尾之侧,始了背中二行,仍上肩胛而下,附分二椎之旁。三椎魄户,四椎膏肓。神堂 兮膈关,魂门兮阳纲,意舍兮胃仓。肓门志室,秩边胞肓。承扶浮 与委阳,殷门委中而合阳。承筋承山到飞扬,跗阳昆仑至仆参。申脉金门,探京骨之场;束骨通谷,抵至阴小趾之旁。
【[b]分寸歌[/b]】
足太阳兮膀胱经,目内 角始晴明。眉头陷中攒竹取,曲差发际上五分,五处发上一寸是,承光发上二寸半,通天络却玉枕穴,相去寸五调匀看,玉枕挟脑一寸三,入发二寸枕骨现,天柱陷后发际中,大筋外廉陷中献。自此挟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俞五椎之下论,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大肠十六之下椎,小肠十八膀十九,中膂内俞二十椎,白环二十一椎下当。以上诸穴可排之,更有上次中下 ,一二三四腰空好,会阳阴尾尻骨旁,背部二行诸穴了。又从脊上开三寸,第二椎下为附分,三椎魄户四膏肓,第五椎下神堂尊,第六 膈关七,第九魂门阳纲十,十一意舍之穴存,十二胃仓穴已分,十三肓门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须论,十九胞肓二十秩边,背部三行诸穴匀。又从臀下阴文取,承扶居于陷中主,浮 扶下方六分,委阳扶下寸六数,殷门扶下六寸长, 中外廉两筋乡,委中膝骨约纹里,此下三寸寻合阳,承筋脚跟上七寸,穴在 肠之中央,承山 下分肉间,外踝七寸上飞扬,跗阳外踝上三寸,昆仑后跟陷中央,仆参亦在踝骨下,申脉踝下五分张,金门申脉下一寸,京骨外侧骨际量,束骨本节后陷中,通谷节前陷中强,至阴却在小趾侧,太阳之穴始周详。
【[b]病证解[/b]】
气冲头痛,脉上额络脑也。目似脱,脉起内 也。项如拔,脉下项也。脊痛,脉挟脊也。腰似折,脉抵腰中也。髀不可曲。脉过髀枢也。 如结,脉入 中也。 如裂,脉贯 内也。以上皆太阳经络中病也。痔,脉贯臀也。疟,兼少阳证也。狂癫,合阳维、阳跷两经病也。头项痛,脉上额入脑下项也。目黄泪出,脉起内也。鼽衄,内 近鼻,合阳明病也。项背腰尻以下至小趾不用,皆经脉所过之地。以上或本经,或合他经,皆经病,未及腑病也,腑病载本草中。
【[b]本草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b]】
膀胱主津液,为胞之府,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皆干之。
[b]本病[/b](脏腑之病)
小便淋沥,或短数,或黄赤,或白,或遗失。(膀胱主小便,诸病皆本腑病。)或气痛。(本腑病。)
[b]标病[/b](经络之病)
发热恶寒,(太阳主表。)头痛腰脊强,(同经。)鼻塞,(内 近鼻。)足小趾不用。(同经。)
【[b]治法解[/b]】
[b]实热泻之[/b]
膀胱主津液,实热则津液耗散,泻之所以救液也,下一法。
泄火∶水不利则火无由泄,行水所以泄火。
滑石(淡渗湿。寒泻热。下走膀胱而行水。)猪苓(除湿泻热,下通膀胱。)
[b]下虚补之[/b]
膀胱气化乃出,或热或寒皆能伤气,气虚则下焦不固,故用补,下分二法。
热∶热在下焦,乃真水不足,无阴则阳无以化,宜滋肾与膀胱之阴。
知母(润肾燥而滋阴,为气分药。)黄柏(泻膀胱火,补肾水不足,为血分药。)
寒∶虚寒则气结于下,或升或散,皆所以通其气;虚寒则元气不固,或温或涩,皆所以固其气。
桔梗(开提气血,载药上浮。)升麻(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益智仁(涩精固气缩小便。)乌药(辛温顺气,治膀胱冷气。)萸肉(固精秘气,缩小便。)
[b]本热利之[/b]
不言本寒者,已见补虚条中,省文也。
降火∶水在高源,上焦有火则化源绝。清金泻火,亦补母之义。前虚热条中所载,乃正治法。此乃隔一治法,互文也。至行水泄火,惟实者宜之,已见前泻实条中,与此条有别。
地黄(苦寒泻火,入手足少阴。)栀子(泻心肺邪热,从小便出。)茵陈(寒胜热,苦燥湿,入足太阴经。)黄柏(泻相火,补肾水。)丹皮(入手足少阴,泻血中伏火。)地骨皮(降肺中伏火。)
[b]标寒发之[/b]
不言标热者,寒邪中下,初入太阳,犹未变为热也。
发表∶太阳主表,寒邪入表,急宜驱之使出,故发汗之法,较解表尤重。
麻黄(辛温发汗,去营中寒邪。)桂枝(发汗解肌,调和营卫。)羌活(搜风胜湿,入足太阳经。)防己(通腠理,疗风水,太阳经药。)黄 (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木贼草(发汗解肌,升散火郁风湿。)苍术(发汗除湿。)
相关参考
(是经起于头维穴,终于厉兑穴。)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
(是经起于瞳子穴,终于窍阴穴。)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后。其支者,别锐,下大迎,合手少阳
(是经起于关冲穴,终于耳门穴。)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
(是经起于少泽穴,终于听宫穴。)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
(是经起于天池穴,终于中冲穴。)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i]手阳明大肠经图(图缺)[/i]【[b]大肠腑图[/b]】[i]大肠腑图(图缺)[/i]大肠重三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寸半,当脐右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
爰夫医书肇自轩歧,方药传于卢扁。汉唐以来,禁方多不传之秘;宋元而后,着书皆补救之文。非精心以烛其源流,则治疾而疾且益甚;得博学以深为考究,斯解经而经乃不亡。如我双湖世伯大人,以孝旌于朝,事实中载庸行数
(是经起于极泉穴,终于少冲穴。)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循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