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科补要》 第二十五则·受伤感痧论

Posted 《伤科补要》

篇首语: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伤科补要》 第二十五则·受伤感痧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伤科补要》 第二十五则·受伤感痧论


凡受不甚重伤,越四五日,腹中绞痛,胸闷呕恶,或四肢麻木,或骨节疼痛,脉象或浮或伏,与症不合。指甲紫,两腿弯有青筋,必是痧秽之毒,宜刮宜放宜先服散痧之药,不可服伤药,与姜酒热汤等物。若犯之,则祸不旋踵矣。治法,吹人马平安散,吃蟾酥丸,又服再造紫金丹。俟痧退后,再投祛瘀生新之药,始无妨碍。又有伤症兼疫症者,先治其疫,而后治伤,庶可两痊。予临症时,常遇之,故特补出。
放痧穴道歌(佚)

相关参考

《伤科补要》 第二十四则·受伤着寒及怀孕而伤

凡人跌扑斗殴,内伤其血。复轻生投水,外着于寒,血得寒而凝结,寒得血而入深,未有能生者也。治法先祛其寒,继逐其瘀。祛寒用麻桂温经汤,逐瘀投紫金丹。若迟延日久,则气滞血凝,筋脉拘紧,手足挛拳,必致不治,急

《伤科补要》 第五则·从高坠下伤

凡人从高坠下,跌伤五脏,不省人事,气塞不通者,看其两太阳及胸前胁下如何?若动,则可救。急用通关散吹鼻中,如有嚏,语声得出者,投黎洞丸,再服复元活血汤,逐瘀生新。若迟,则不救。或有从高倒坠,天柱骨折,致

《伤科补要》 第二十则·手腕骱

腕骨,即掌骨,乃五指之本节也,俗名虎骨。其大小六枚,凑以成掌,非块然一骨也。其上并接臂、辅两骨之端,其外侧高骨,俗名龙骨,能宛屈上下,故名腕。若手掌着地,只能伤腕。若手指着地,其指翻贴于臂者,腕缝必开

《伤科补要》 第二十八则·腹痛腰痛

伤损腹痛,大便不通,按之痛甚,瘀血内蓄,用加味承气汤。既下而痛不止,按之仍痛者,瘀未尽也。用加味四物汤补而行之。若腹痛按之不痛者,血气伤也,四物汤加参、、白术补而和之。下而胸胁反痛,肝血伤也,用四君汤

《伤科补要》 第二十三则·骨脚踝跗骨

骨,即膝下踝上下腿骨也,俗名胫骨。其形二根;在前名成骨,其形粗;在后名辅骨,其形细,俗名劳堂骨。下至踝骨、骨之下,足跗之上,两旁突出之高骨也。在内名内踝,俗名合骨;在外为外踝,俗名核骨。其骱出者,一手

《伤科补要》 第二十六则·损伤出血吐血

伤损之症,或患处或诸窍出血者,此肝火炽盛,血热错经妄行也。用加味逍遥散。中气虚弱,血无所附而妄行,加味四君子汤。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元气内脱,用独参汤加炮姜、附子。血蕴于内而呕血者,四物汤加柴、芩。

《伤科补要》 第二十二则·大楗骨膝盖骨

大楗骨,名髀骨。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锤,接于骨,统名曰股,乃下体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骨。其下有膝盖骨,即连骸,又名膑骨,形圆而扁,覆于楗上下两骨之端,本活动物也。内面之筋,上过大腿至两胁

《辨证录》 中风门(二十五则)

人有入室向火,一边热而一边寒,遂致左颊出汗,偶尔出户,为贼风所袭,觉右颊拘急,口于右,人以为中风之症也。而余以为非中风也,乃向火而火逼其热,以并于一边耳。若作风治,而中实无风。和其气血,而佐之以解火之

背部怎么用?《伤科补要》 背部

膂骨以下至尾二十一节,长三尺(膂骨脊骨也,脊骨外小而内巨。人之所以能负任者,以是骨之巨也。脊骨二十四节,今云二十一节者,除项骨三节不在内也)腰围四尺二寸按∶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通折三尺。上七节各长一

《伤科补要》 《灵枢经》骨度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