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怎么用?《医述》 跋
Posted 《医述》
篇首语:生活不是上帝的诗篇,而是凡人的欢笑和眼泪。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跋怎么用?《医述》 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跋怎么用?《医述》 跋
徽州以黄山之秀,茂林修竹之盛,新安江水之利,自南宋以来,航运日兴,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人文蔚起。迄于明季,已成东南重镇。产品之丰,文物之盛,字内名邑,难与其匹。然。其地缺盐,因而取给于吾邑扬州。时扬地以盐运关系,亦富甲天下,故徽、扬之来往益密,经济文化交流,有唇齿相根据之势。明季徽人之旅扬者遂多,在扬行医者亦多。及于明末,北都沦亡,南都告警,将决于扬州一战。时徽籍流寓吾扬者,多登运盐船返里避难。无何,扬州十日,凶渠多铎屠城,居民濒于绝迹矣。及至乱局敉平,首返扬州者,多数为徽人。入清,设安徽会馆于南城,栋宇之广,甲于众会馆。由是,徽俗之影响吾扬者益巨。以言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则关系尤深。干、嘉之际,考据学盛兴于东南,迄今学术界仍以戴、段、钱、王并称。戴则皖人,王则扬人,而扬州之汪容甫、焦理堂、阮芸台诸先生,又与皖省人士互有影响。在艺术方面,扬州八怪之汪士慎、罗两峰先生,均新安人;而怀宁邓石如先生、泾县包世臣先生,寓扬亦久,且对吾扬之书法篆刻,影响尤深。吾乡吴让之先生传其法乳,后世常邓、包、吴并称,形成书法之一巨派。
扬州十日后,医界首返扬城者,即曾经寓扬之徽籍程云来先生。先生于顺治间即辑《医学分法类编》于吾扬,其后之著作,若《圣济总录纂要》、《金匮直解》等,又多着笔或刊刻于广陵。故新安程氏之医学,影响于扬州者至深。云来先生,当与《医述》辑者为同族。
程杏轩先生,歙之饱学士,亦名医也。既胸罗四部,又博极医书,精于考据,乃刺取医药要言,编为《医述》。其取舍甚精,由博返约。手此一篇,可无余蕴矣。
《医述》虽系辑录,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字无出处。其文本节组略处与原作相较,义达真存,使人心折。
虽多刺取已刻者,亦广收皖南未刻之稿,众多事后佚失的着录,赖此得以流传,厥功甚伟。东瀛丹波元坚虽亦曾有《杂病广要》之辑,然终不若程氏节取之精。故当日此书出后,扬地医家争相购诵。惜问世不久版即散失,后虽复刊于汉上,然流传终不甚广。学人求之,每不易得。
吾家数世研医,每仗此书为主要参考。丁丑,中日战起,扬城告警。鉴庭奉严命,避地北湖,仅携医书三部随行。一为《本草纲目》,一为《证治汇补》,一即《医述》也,备此三书,足资参考。举此一例,可证此书文献价值之崇高矣。
今安徽省卫生厅与安徽科技出版社,共谋校点重印此书,索跋于予,故诊缕书之,不知有当于命意否。
方今吾道待昌,得书不易。文以载道,书缺道将失传,故翻印医籍乃当务之急。若《医述》乃最切实用之书也。此书一出,对医家参考,患者保健,均有裨益,实为值得记载之大事,故奋笔书后,以示称颂。
[b]辛酉夏日扬州耿鉴庭谨跋于北京颐和园,时年六十有七[/b]
相关参考
张景岳以医术着声于明万历、天启间,所辑《类经》暨《景岳全书》二种,流播宇内殆遍,惟《质疑录》一帙,虽已为东海石氏所刊,而人间见者甚少。其书于古名家,若刘、李、朱、张辈,所言稍有偏,着必加辩正。盖恐后之
张景岳以医术着声于明万历、天启间,所辑《类经》暨《景岳全书》二种,流播宇内殆遍,惟《质疑录》一帙,虽已为东海石氏所刊,而人间见者甚少。其书于古名家,若刘、李、朱、张辈,所言稍有偏,着必加辩正。盖恐后之
以上集《神农本经》上中下三品药性,计若干种,为服食养生,祛邪治病之用。学人体认先圣格物致知之学,则自《别录》以下,及唐宋元明增补药性,品类虽繁,莫不各有当然之理,即以参解《本经》之义,触类引申,总归五
有小毒,主恶疮蜗疥,杀虫鱼。
《慎疾刍言》一卷,凡十九篇,徐君灵胎所着。徐君初名大椿,更名大业,晚自号洄溪,吴江人,生有异禀。初学举业,补邑诸生弗屑就,去而穷经;又好读黄老、阴符、既益泛滥,凡星经、地志、九宫音律、刀剑伎击、勾卒嬴
《金针秘传》为吾师合肥方先生慎庵手着。师世家子娴兵法,总师千军旅之余,得黄公石屏金针秘诀,十年来蔽蓰尊荣,行道海上,起死人而肉白骨何可胜纪。窃唯一命之士必怀济人利物之心,良相良医本有异途同归之趣。诵古
我很同意陈亦人教授之所说,刘力红博士确实对中医,尤其是经典中医有一份不同寻常的热爱与执着。我觉得这代表着未来中医的希望。祖国医学的将来需要千千万万个像刘力红博士这样全身心投入到探索中医宝库奥秘中去的人
余于癸巳秋,得桐乡陆定圃先生《冷庐杂识》书板,既已补其残损,订正以行世矣。先生精于医,识中所采岐黄家言,正复不少,窃以先生于医学必有所心得,爰益购求先生之遗书,于乙未春,得《再续名医类案》若干卷,继又
医乃性命之学,贵能详察脉理病机,始可对症投药,然扁华术绝,良医难得,往往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悲夫!至于穷乡僻壤,知医者更稀,间有一二嗜利庸辈,何敢望活人,于存亡呼吸之际,其不致误人生命者,是幸也。此书
夫治病犹治国也。治国者,必审往古理乱之事迹,与正治之得失,而后斟之以时,酌之以势,而后从而因革之;治病者,必知前哲察病之机宜,与治疗之方法,而后合之气体,辨之方土,而从而损益之。盖未有事不师古,而有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