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正宗》 第二章 温病真理之探源
Posted 《温病正宗》
篇首语:真正的知识是道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温病正宗》 第二章 温病真理之探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温病正宗》 第二章 温病真理之探源
黄帝之《内经》,仲景之《伤寒论》,吾国医学典籍中之圣经也。然其立言词简而旨深,非细绎全文,潜心体会,举一而反三,鲜能窥其堂奥。若断章取义,或以词害意,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矣。《素问 热论》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此病热者,证候也,非病名也,谓伤寒实时发热者也。
盖寒邪薄于肌肤,阳气不得发越,乃反怫郁,而为病热。标热而本寒,阴精未伤,阳气尚强,是以不死。
至若热重于温之热病,则《灵枢 热病》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舌本烂,热不已者死;髓热者死;热而痉者死。
盖目以热而不明,热又不已,肝气衰也;舌本已烂,热犹不已,心邪盛也;热甚则髓枯,肾气竭也;热而痉者,风动筋急也。所以然者,热甚则火势燎原而风生,风火相乘,精血枯竭,焉得不死?
《水热穴论》曰∶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盖言表寒既化为热,热则入里,里热菀结,乃成热病也。
《刺热论》曰∶病甚者为五十九刺,或泻诸阳之热,或泻胸中之热,或泻胃中之热,或泻四肢之热,或泻五脏之热。
亦言传变之热病也。
《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平人气象论》曰∶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论疾诊尺》曰∶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玉版论要》曰∶病温虚甚死。此则温病之命名,及其诊候之法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热论》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伤寒例》曰∶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此言伏气之为病也。
夫中而即病之伤寒,其发热之因固寒也;伤寒不即病而传变为温病、为暑病,其因亦寒也。故《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刺志论》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又曰∶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盖气虚则阳气不足,阳气不足当身寒,反身热者,脉气当盛,脉不盛而身热,证不相符,故谓反也。寒伤形,热伤气,暑即热,故伤暑则气虚身热也。
《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然则温病之异于伤寒,乃以发热而渴又不恶寒者为辨也。
《伤寒论》曰∶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此言风温误治变为坏病之证状也。
《伤寒论》曰∶太阳中热者, 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又曰∶太阳中 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又曰∶太阳中 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此言中热中 者,乃中暑之异名而同病者也。惟其证候各别,故治法不一耳。
凡上所举,皆温病学之宜探赜索隐,以穷其本原者也。世人往往于伤寒温病混淆不分,治热病而以伤寒发热论治,且误认热虽甚不死,肆用辛温麻桂之方、治而不应,乃不自责其医学之未精,反咎古人立法之不善,使先圣悲天悯人之怀,竟变为操刃杀人之术,不亦诬乎!
夫惟赜隐难明,故探索不易而误会者滋多。误会者既多,于是似是而非之说纷然以起,益令人混淆莫辨,后之学人将从何而探索之乎?是用于众说混淆之中,择其可为探索之阶梯者分论于下,俾学人知所取舍焉。
宋 郭白云之《伤寒补亡论》,取《千金》、《活人》及庞氏、常氏之说,合乎仲景者补之,故曰补亡。朱熹跋语,谓其分别部居易见,且使古昔圣贤医道之原委,不病其难。见者皆惊喜为奇书,其阐奥发微,可谓至矣。
金 刘河间之《伤寒直格论方》,及《伤寒林本心法类萃》,于治温热独抒心得,发前人所未发,故后世谓主火之说,始自河间。
李东垣之学说,虽以重脾胃见称,然其弟子王好古所辑之《此事难知集》,上合轩岐之经,中契越人之典,下符叔和之文,乃发仲景不传之秘,而为人所难知,故以难知为名。
明 戈存橘之《伤寒补天石》,统论外感诸病,所包甚广,理例详明,亦能发仲景言外之意,而立娲皇补天之功。
清 俞根初之《通俗伤寒论》,乃近时何廉臣所刊行,其属性丰富,条分缕晰,凡辨证论治处方,俱切实用。苟非三折肱之谙练,积毕生之心血,曷克臻此?外感总名伤寒,古之俗称,故其书曰《通俗伤寒论》。
上数家言,皆属独出心裁,别开生面,各自成家,然窠臼虽离,经旨仍合,且能阐发《伤寒杂病论》广义之实际,其有功仲景,良非浅鲜。欲探求温病学之原委者,不能不加之意也。
此外,元 王安道之《医经溯洄集》,虽误以仲景《伤寒论》专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病暑病设,然能辨别温病与伤寒,井井有条,亦可资研究之书也。
相关参考
岐伯曰∶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此叹世风之不古,而不能如古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自岐伯迄今,又四五千年矣,加以中外交通,人烟繁萃,兵革时起,饥馑荐臻,温病瘟疫,
热为火之用,火为热之体,故言火则不言热,言热则不言火,一而二,二而一也。温者,热之不甚者也。六气言火不言温,举一以概二也。曰温热者,乃温病热病之总称。邪之轻者为温,邪之重者为热。近世概以温病括之,而温
(一)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五十八难》)丁锦曰∶伤寒有五者,指五病俱统于伤寒一门,而分其所苦之不同也。风为阳邪,寒为阴邪,故先列中风,次列伤寒。寒者,皆冬
(一)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盖因房室劳伤,与辛苦之人腠理开泄,少阴不藏,肾水涸竭而得之。无水则春木无以发生,故为温病;至长夏之时,时强木长,因绝水之源,无以滋化,故为大热病也。伤寒之源如此。《四气调神论
瘟疫,急性传染病也。自《内经》以下,无书不载,可谓详且尽矣。然瘟疫之来,以时代而异,以风土为移,故古今方药不同,南北治疗迥异。且变生顷刻,祸不旋踵,非斩关夺隘之将,不克获除暴安良之功。兹将其专书,略论
热病之脉,亦随其经而取之。发于太阳脉浮紧,发于阳明脉浮长,发于少阳脉弦数。大率发于三阳者多,发于三阴者少,亦有所因也。(治根据温病条下。若表邪传进三阴者,治法与伤寒条内下证同。若脉沉小足冷者,亦发于阴
《温热论》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华岫云曰∶风温、湿温之时感者,邪从口鼻而入,故曰上受。若春温之由冬时伏寒藏于少阴者,又非上受也。按伤寒从毛窍而入,温病从口鼻而入,二语世莫不奉为定案矣。其实
仲景曰∶伤暑脉虚。又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脉诀》曰∶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三因》曰∶中暑之脉,阳弱阴虚,微迟似芤。《本事》曰∶暑脉弦细芤迟。何也?盖寒伤形,热伤气,气伤则气消,
(一)温病者,冬月伏寒之所变也。冬月伏阳在内,感寒不即病,伏藏于肌肤之间,至春时温气将发,又受暴寒,故春变为温病,既变之后,不得复言为寒矣。又伤寒汗下后,过经不解,亦名温病。并不可发汗,盖过经而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