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明堂灸经》 背人形第二
Posted 《黄帝明堂灸经》
篇首语:进学致和,行方思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黄帝明堂灸经》 背人形第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帝明堂灸经》 背人形第二
[b]风门[/b] 二穴,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壮,主头疼风眩,鼻衄不止,鼻流清涕也。[i]背人形第二图(图缺)[/i]
[b]魂户[/b] 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灸三壮。主背田满闷,项急强不得顾,劳损虚乏,尸厥走疰,胸背连痛也。
[b]至阳[/b] 一穴,在第七椎节下间,微俯而取之宛宛中,灸七壮。主四肢重,少气难言,脊急强也。
[b]胃俞[/b] 二穴,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宛宛中,灸七壮。主胃中寒气不能食,胸胁支满,身羸瘦,背中气上下行,腰脊痛,腹中鸣也。
[b]膀胱俞[/b] 二穴,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七壮。主腰脊急强,腰以下酸重,劳损不仁,腹中痛,大便难也。
[b]仆参[/b] 二穴,在跟骨下陷者中,拱足得之,灸三壮。主腰痛不可举足,承山下重,脚痿癫疾,尸厥,霍乱,马痫也。
相关参考
[i]背人形第七图(图缺)[/i][b]天柱[/b]二穴,在项后大筋外宛宛中。灸三壮。主头晕脑重,目如脱,项如拔,项痛急强,左右罔顾也。[b]魄户[/b]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三寸,正坐取之宛宛中。灸
[b]后顶[/b]一穴,在百会后一寸五分,玉枕骨上陷者中。灸三壮。主目不明,恶风寒,头目眩重。[i]背人形第九图(图缺)[/i][b]扁骨[/b]二穴,在肩端上两骨间陷者中。灸三壮。主肩中热,指臂痛也
[i]背人形第一图(图缺)[/i][b]风府[/b]一穴,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禁不可灸。主头痛,项急不得顾,暴喑不得言,多悲恐惊悸,狂走欲自杀,目反视。[b]大杼[/b]二穴,在项第一椎下两
岐伯灸法∶疗头旋,目眩,及偏头痛不可忍,牵眼KTKT不远视,灸两眼小上发际,各一壮,立瘥。[b]长强[/b]一穴,在腰俞下脊骸端陷者中,灸五壮。主腰脊急强不可俯仰,癫狂病,大小便难,洞泄不禁,五淋,久
[b]陶道[/b]一穴,在项大椎节下间,俯而取之陷者中,灸五壮。主头目眩重,疟寒热洒淅矣。[b]肺俞[/b]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宛宛中,灸三壮。主肺寒热,肺痿,上喘咳嗽,唾血,胸胁气满不得卧,
[b]大椎[/b]一穴,在项第一椎下陷者中,灸七壮。主五劳虚损,七伤乏力,疰气背膊间闷,项强不得顾,及疟久不愈也。[b]身柱[/b]一穴,在第三椎下间宛宛中,灸三壮。主癫狂螈,怒欲杀人,狂走见鬼。秦承
针灸著作。有一卷本及三卷本两种,内容全同。本书约为北宋末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中的《明堂灸经》及《小儿明堂灸经》的全文,改题此名刊行者。原书系唐代佚名氏撰,书中分别记载成人及小儿常用要穴的灸治方
针灸著作。有一卷本及三卷本两种,内容全同。本书约为北宋末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中的《明堂灸经》及《小儿明堂灸经》的全文,改题此名刊行者。原书系唐代佚名氏撰,书中分别记载成人及小儿常用要穴的灸治方
针灸著作。见《新唐书·艺文志》。一卷。唐·甄权撰,已佚。
针灸著作。见《新唐书·艺文志》。一卷。唐·甄权撰,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