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怎么用?《古今医统大全》 证候
Posted 《古今医统大全》
篇首语: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 证候怎么用?《古今医统大全》 证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证候怎么用?《古今医统大全》 证候
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字为伤寒之纲领□
发热恶寒恶风,头疼身痛,腰脊强,目痛鼻干,胸胁痛,耳聋;或往来寒热而呕,脉浮而大,或紧或缓,皆表证也。
【发汗】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小青龙。
【解肌】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
□
不恶风寒反恶热,身不疼,掌心并腋下 汗出,及腹中硬满、大便不通;或腹痛,或腹鸣,自利,小便如常,或谵语潮热,或咽干口渴舌干;或烦满囊缩而厥,唇青舌卷;脉俱细而沉,或微缓,皆里证也。
【下】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桃仁承气汤、大陷胸汤。
【温】理中汤、四逆汤、真武汤、术附汤、大建中汤。
□
发热恶寒,身痛自汗,脉浮缓无力,表虚也。
【和解】桂枝汤。
□
发热恶寒,头痛身疼而无汗,脉浮紧,表实也。
【发汗】麻黄汤、大青龙汤。(按∶麻黄汤皆用于即病之伤寒,过时亦不用也。)
□
有寒有热,腹鸣自利,不渴,唇青舌卷,或无热恶寒,下利清谷,身体痛,脉沉微。
【温中】理中汤。
【救里】真武汤、四逆汤。
【熨法】见阴毒条。
【灸法】见阴毒条。
□
腹中硬,大便不通,谵语,(小承气汤下之)。潮热腹痛,(大柴胡汤下之。)不恶寒,反恶热,谵语,掌心或腋下有汗出,(谓胃承气汤)。咽燥胃干腹满,(大承气汤。)
【下】大小承气汤、大柴胡汤、调胃承气汤。
□
仲景治伤寒有表复有里,今例于左,学人审之。表里俱见,疑似之间,最宜详悉。盖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今既两证俱有,大率表证多者,则先治其表;里证多者,则先和其里。
伤寒脉浮大,是表证,当汗。其人发热烦渴小便赤,当下。此是表里俱见。(五苓散分利之。)仲景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分利之。)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是里证,当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却当汗。此两证俱见。(桂枝汤和之)。病患心下满,不欲食,大便硬,脉沉细,是里证,当下。其人欲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却当汗,此两证俱见。(小柴胡汤和解。)
太阳病表证未除,医反下之,遂协热而利不止,心下痞硬,谓之表里不解。(桂枝人参汤。)
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痛、是有表复有里。(桂枝芍药汤,痛甚加大黄。)
太阳病,桂枝证,误为医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清之。)
脉浮大是表,其人心下痞闷却当下。若烦渴燥涩,小便赤,宜用大柴胡汤和其胃气。
脉浮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此阳明证也。脉反浮而紧,是有表里惧见,不可汗下,宜栀子豆豉汤吐之。
有表证而脉迟者不可汗,亦不可下,宜(小建中汤。)脉弦细不欲食,则当下。其人头上汗出,身热微恶寒,手足冷,此两证俱见,宜(小柴胡汤和之。)
【和解】小柴胡汤、桂枝人参汤。
【吐】栀子豆豉汤。
□
无表里证者,但非汗证,又非下证,俱可用小柴胡汤,服后俟其余证,更以小柴胡加减法治之。
伤寒四五日至十三日,过经,无表证与里证,又未可下,(小柴胡汤。)不愈,大便硬者,(大柴胡汤。)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发热,大便难,脉虽浮数,(大柴胡汤。)甚者,(大承气汤。)
下后脉数不解,至六七日不大便,有瘀血也,(抵当汤。)脉数,善饮消谷,六七日不大便,亦瘀血证也。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虽沉,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微汗之是也。)若二三日常见少阴无阳证者,(麻黄甘草附子汤微汗之。)此二证又非表里之所能拘,不可不知也。
□
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仲景无治法,宜与(阴旦汤)。寒已,次以(小柴胡汤加桂),以温其里,脉必沉而迟,手足微厥,下利清谷,此里寒也。所以阴证亦有发热者,此表热也。
□
身大寒反不欲衣,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仲景亦无治法,先与白虎加人参汤,热除,次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以解其外,脉必滑,身厥舌干也。所以少阴恶寒而倦,此表寒也。时时自烦,不欲浓衣,此里热也,(大柴胡汤下之。)
□
凡阴证身静,有语无声,气短吵息,目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口鼻气粗,水浆一入,二便不噤,面上恐寒,有如刀割,面青黑,目睛无光,有虚阳泛上,面脸赤,血不红活为异耳。必身重难以转侧,或喜向壁卧,或淹卧欲寝,或闭目不欲见人,懒语言,语或气少,难以答应。或鼻气往来自冷,声音不响亮。或前轻而后重?或时燥热寒渴,不能饮水,唇口或青或紫或白,不见红色,手足自冷,手爪青紫,血不红活,小便白色,或有淡黄,大便不实。或肌肉之分,以手按之,殊无大热。阴甚者则冷透手也。虽是发热,与阳证大异,不可以面赤烦渴为论,误作阳证,须要详辨明白可也。
【温】四逆汤、真武汤。
□
凡阳证身痛,无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来,口鼻中气热,面红无彩,唇红口干舌燥,能饮凉水,阳旺,身轻如常,睹目见人,语声响亮,口鼻呼吸往来自然,小便赤涩,大便秘硬,手足温暖,爪甲俱红,此皆阳证之大略也。
□
病患手足清冷,大小便秘涩,小便赤,烦闷昏迷不眠;又有身寒,反不欲衣,口渴,指甲红色,此阴失守而病在肌表,元阳潜入,侵于内矣。法当(大承气汤下之是也),不可作阴证治。大便秘,小便赤,其脉沉滑,四肢厥冷,以其伏热深也。
□
烦躁面赤身热,脉反沉微,病患手足逆冷,大小便利,或泄或清,昏沉多眠;又有身热甚,反欲得衣,口不渴,指甲黑色,此为阳失守而避在肌表,淫阴恶攻于内。法当温之,不可以阳证治。
韩氏《微旨》曰∶面色虽见阳证,皆阳在上焦,其下焦阴气已盛,若调理得下焦有阳,则上焦阳气必降下。上焦虽见阳,其热浅于下焦也,理中四逆随证轻重用。
【温】治法见发热温经例,理中汤、四逆汤、甘草干姜汤。
□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身冷脉细,烦躁不饮水,此阴盛格阳也。《活人书》以霹雳散通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汗出乃愈。许氏云∶不甚渴者,可用附子霹雳散,渴者不可与服。面赤烦躁不渴,或渴不欲水,脉七八至,按之不鼓,姜附汤主之。
【正阳回阴】附子霹雳散。
【温】伤寒例云∶面少赤,阴盛于内,隔阳在外,其病必重,用通脉四逆汤,正合仲景法。
□
身表凉,疼痛,四肢冷诸证,脉沉数而有力,(承气汤主之。)王太仆云∶身寒厥冷,其脉滑数,按之鼓击于指者,此名阳盛拒阴。便秘者,以大承气汤下之。
【下】大小承气汤。
□
仲景云∶阳毒者,受天地恶毒之气,入于阳经。其证初病大热,咽喉痛,发斑如锦纹,狂躁面赤谵语,脉洪大滑促,宜(阳毒升麻汤或青黛一物汤。)。阳毒之证,初受病时所感邪毒深重,加以当汗失汗,当下失下,或吐下;后邪热乘虚而入,或误服热药,使毒热散漫,至于六脉洪大,舌卷焦黑,鼻中如烟煤,身面锦斑,狂言直走,或逾墙上屋,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皆其证也,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阳毒升麻汤主之。)
咽痛,(玄参升麻汤。)热甚者,时狂时昏,口噤切牙,或见鬼神,或吐脓血,或吐药,不可下,用水渍法。
【消散】阳毒升麻汤。
【吐法】升麻栀子汤、玄参升麻汤。
【水渍法】若热甚者,时狂时昏,口噤切牙,不可下,用水渍法,候牙稍宽,乱稍定,投药治之。
□
阴毒之证,初受病时所感寒邪深重,致阴气独盛,发汗吐下后变成阴毒。六脉沉微,腹中绞痛,或自下利,四肢沉重,咽喉不利,虚汗呕逆,唇青面黑,手足厥冷,身如被杖,短气不得息。此阴毒之候。三日可治,四五日不可治,先服甘草汤、真武汤、附子汤,次灸气海关元二三百壮,或用葱熨脐下,以手足温和脉息渐动为效。如厥逆寒极囊缩者,可用熏法,有回生之验。
阴毒本肾气虚寒,或伤冷物,复伤风邪。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寒,而内伏阴。
内外皆阴,故阳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腹痛,眼睛痛,身体倦怠而不甚热,四肢逆冷,脐腹筑痛,六脉沉细,时或来疾,尺部小短而微,寸口盛时大者,皆其候也。或烦躁虚汗不止,或时郑声,指甲面色俱青。
【正阴回阳】霹雳散、正元散、天雄散、附子散。
【温经】真武汤、四逆汤、白术汤、肉桂汤。
【劫】金液丹。
【熨法】腹中急痛,炒盐包葱饼熨。
【熏法】逆厥囊缩者,以炒豆投热醋中,如法熏之。
【灸】关元、气海、神阙。
□
翕翕然而发热者,表热也∶蒸蒸而热者,里热也。表热者,风寒客于皮肤,邪热怫郁于外,表热而里不热也。里热者,阳气下陷,入于阴中,里热甚而达表也。其在半表半里者,以表热未罢,邪气传里,里未作实,则表里俱热,而但轻于纯在里也。至于三阴发热,则有腹痛,手足厥冷,其脉或沉,或下利为异。
(节庵调太阴厥阴皆不发热,惟少阴反有发热,盖谓本经原无热证,但三阳经之热未去,病至三阴,而三阳经之热证犹在,故仲景有谓腹满时痛者,病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夫腹满,太阴经证也,治以桂枝以解表,甘草、芍药以泻热是也。又厥阴条云∶手足厥寒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夫手足厥寒者,厥阴经证也,治以桂枝、细辛以解表,芍药、甘草以泻热是也。)
脉阴阳俱虚热不止,汗后下后复发热,脉躁急,利与热惧不止者难治。
【发汗】太阳病发热头痛恶寒,脉浮紧无汗为表实,麻黄汤。
太阳阳明合病,头痛目疼鼻干,脉浮发热下利,葛根汤。
太阳表证未解,心下有水气,头痛发热恶风,小青龙汤。
伤寒见风,伤风见寒,太阳无汗,脉浮紧烦躁,大青龙汤。
【解肌】太阳头痛发热恶寒自汗,脉浮缓为表虚,桂枝汤。
脉浮缓,反无汗;脉紧,反烦躁,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阳明头痛发热,不恶寒而渴,肌肉痛,脉浮大而长,葛根解肌汤。
【两解】荣卫兼和是也。如伤寒见风脉,风见寒脉,为荣卫两伤,脉浮紧无汗,大青龙汤。
发热脉浮,大小便赤,烦渴,此表里证俱见,或有汗,脉浮,小便涩,并宜五苓散。
【六经表】少阳发热,胸满胁痛,小柴胡。太阴热而腹痛,桂枝汤。少阴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下利厥逆,里寒外热,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
厥阴手足厥冷而身热者,当归四逆汤。
【下】伤寒发热四五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属胃也,调胃承气汤。阳明病身热汗出 然,脉实者,同上。
汗后不恶寒但热者,并阳明发汗过多而反热,俱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此为实,急下之,大承气汤。脉浮数者,大柴胡汤。
身热汗不出,内实反恶热;或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呕吐而利,俱大柴胡汤。无痞满,无潮热,无谵语,脉不沉,俱勿轻下。
【温】脉浮热甚反灸之,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四逆汤。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
【和】头痛身热,小便自利,或恶寒,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
脉浮发热,无汗而渴,表里相半,小柴胡汤。
壮热头痛心中烦者、栀子黄芩汤。
大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栀子豆豉汤。
发汗又复下之,恶寒发热者,小建中汤。
瘥后劳役复发热者,小柴胡汤。食复发热,栀子豉汤。
病后虚羸,微热不去者,竹叶石膏汤。
【双解】里证已急,或脉浮,或头痛,风寒表证仍在者,过经不解是也,大柴胡汤。此解表攻里之法,故曰双解,非前两解之比也。
【出血】伤寒七八日不解,自胸至头上面目俱带紫黑壅肿,寸脉浮大而数,是欲作衄而不能出也,用箬叶或茅刺于两鼻中弹刺之,出血一二升而安。今西北方人于两尺泽刺出血如射即安,谓之打寒。此许学士遗意也,正《易》所谓血去惕出,有自来矣。但北方之人不谙此理,凡一切杂病内伤,动辄刺血,亦谓之打寒。甫见气血俱虚而病者又行此法,是犯虚虚之戒,而遂致于不可救者何限哉?
【越婢】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不可表散,宜解表邪而益胃滋津,桂枝二越婢一汤。
【吐】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胸中痞硬,上逆,胸有寒也,宜吐之,瓜蒂散。或心中结痛而烦,栀子豉汤。
【劫】有汗下后阴阳之气下陷,热不退,其人昏倦,不渴不食者,宜镇之,来复丹、灵砂丹。
【针】身热恶寒取后溪。身热汗出,手足厥冷,取大都。身热头痛不食,取三焦俞。
汗不出取合谷、后溪、阳池。身热而喘,取三间,余热不尽,取曲池。烦满汗不出,取风池、命门。汗出烦热,取五处、攒竹。上脱、烦心、好壮,则取巨阙、商丘。身热头痛汗不出,取曲泉。身热进退头,取神道、关元、悬颅。(以上出《针经》)。
【灸】六脉沉细,一息二三至,取气海、关元。少阴发热,取大溪。
发热反欲得衣,热在肌表,寒在骨髓,脉沉迟,手足或微厥,下利清谷,此阴证发热表未解,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活人书》表热里寒先与阴旦汤已,次用小柴胡汤加桂温表。
□
恶寒者,不见风亦恶寒,身虽热亦不欲去衣被。其风寒客于荣卫,阴气上入于阳中,则洒淅而恶寒也。经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谓如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先恶寒而继之以发热,此发于阳也。若初病恶寒而倦,脉沉细而紧,此发于阴也。在阳则发汗,在阴则温里。或下证悉具而微恶寒者,是由表未解,当先解表而后攻里。若少阴病恶寒而蜷,足厥冷,自利烦躁,脉不至者不治。
【发汗】太阳发热无汗恶寒,阳明虽有下证,但恶寒者,表未解也,俱麻黄汤。
【解肌】太阳发热有汗恶寒,阳明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未尽也,俱桂枝汤。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无阳也,不可汗,越婢汤。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无汗,先桂枝汤,后攻痞,三黄泻心汤。
【和】少阳头痛,发热恶寒,小柴胡汤。发热微恶寒,柴胡桂枝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下利后恶寒而倦手足温者,小建中汤。尺寸脉微而恶寒,阴阳表里俱虚,更不可吐下,小建中汤。
【下】少阴恶寒而蜷,时时自烦,不欲浓衣,大柴胡汤。
【清】吐下后七八日不解,发热而渴,时时恶寒,表里俱热,白虎汤。发热汗出后,恶寒而呕,但心下痞者,五苓散。
【温】少阴恶寒脉沉细,四逆汤、理中汤。汗后恶寒者,虚也,芍药附子甘草汤。汗后恶寒,脉细数浮迟,呕不止,理中丸。恶寒脉微而复利,正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
恶寒反不欲近衣,热在骨髓,寒在肌表,从治法,先用白虎加人参汤,次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
寒热往来者,阴阳相胜,邪正相争而作也。盖阳不足,阴邪出于表而与之争,故阴胜而为寒;阴不足,则阳邪入于里而与之争,故阳胜而为热。邪居表多则多寒,邪居里多则多热,邪在半表半里则寒热相半,乍往乍来而间作也。小柴胡汤专主寒热,寒多者加桂枝,热多者加大黄,是大法也。亦有热甚反寒者,夏月不宜用桂。亦有妇人热入血室而作寒热者,亦属少阳经也。
【和解】半表丰里,寒热往来,小柴胡汤。热多,白虎加桂汤。寒多,柴胡姜桂汤。
先热后寒,阴不足也,小柴胡芍药汤。心烦喜呕,胁满不欲食,小柴胡汤。胸满,或泄而嗽,小柴胡去枣加五味子汤。渴而不呕,头汗出,小便不利,胸满,柴胡干姜汤。不呕,清便,寒热日二三发,桂枝麻黄各半汤。厥阴恶寒发热自疟为欲愈,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证似疟,一日再发,脉洪大者,桂挂二麻黄一汤。妇人中风续得寒热,发热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小柴胡汤。
【越婢】恶寒而热,脉微,不可更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
【双解】病至十余日,结热在里,复往来寒热,大柴胡汤。
【下】寒热而恶热,胃实也,调胃承气汤。
□
仲景书只有热多寒少之条,无寒多热少之证。
脉浮缓,手足厥,麻黄桂枝各半汤。
□
大小便清利,脉浮,桂枝麻黄各半汤。尺脉迟者,黄 建中汤。脉微弱无阳者,桂桂二越婢一汤。
□
潮热属阳明,阳明主于未申,一日一发,日晡而作者是也。太阳旺于巳午,少阳旺于寅卯。若于此时发热者,为邪未入胃腑,可下之,非谓潮热也。脉浮而紧,潮热而利,或小便难,大便溏者,热未入腑,犹带表邪,当先和解其外。如小便利,大便硬,方可攻之。经曰∶潮热,阳明内实也。又曰∶潮热者,外欲解也。又曰∶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以此知伤寒潮热,则是表解,里气将复,下之而愈。若热未潮,表未罢,必和解之,随证而治。
【发汗】潮热非发于日晡时,腹满鼻干,心胁痛,身黄,麻黄连翘赤豆汤。
【和解】潮热恶寒,或溏,咳逆,小柴胡汤。
阳明中风,脉浮弦小便难而哕,腹满胁痛,无汗嗜卧,小柴茯苓汤。潮热脉浮兼寒,小柴胡加桂枝汤。
【解肌】日晡潮热脉虚者,微汗之,桂枝汤。
【散热】潮热身寒为热未实,阳明中风也,栀子柏皮汤。
阳明脉浮,潮热或盗汗,黄芩汤。
【攻下】汗后潮热,不恶寒,腹满而喘,阳明胃经实证也,大小承气汤。
下后潮热,大便复硬,大柴胡汤。脉实者,大承气汤。
结胸潮热属太阳,脉不浮者,大陷胸汤。腹满不大便,潮热,小承气汤微利之。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加疟状,日晡热,脉实,可下,小承气汤、大柴胡汤。
恶证,伤寒五六日,吐汗下后不解,日晡潮热,如见鬼状,循衣摸床,微喘直视,服承气汤。脉弦者生,涩者死。
□
烦热者,不经汗吐下,邪热传里,则为烦热,与发热有异也。经云∶病邪在表,发热汗出而解,如未作,膈实,但当和解,微热而已。若心下满而烦,则有吐下之殊也。宜别其虚实,而为剂之重轻。若先烦而悸者为实,先悸而烦者为虎,虚谓心中或呕或吐之貌。阳明病心烦喜呕,壮热往来,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加茯苓汤。发汗后解半日许,脉浮数者,可更发汗,桂枝汤。汗后昼烦夜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微沉,干姜附子汤。又云∶烦热为烦而热,有时而烦者是也,所以有阴有阳,有真阳内郁,有阴中伏阳之证。
【发汗】邪在表而烦热者,桂枝麻黄各半汤。发热后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汗,桂枝汤。
【和解】心烦热而呕,或胸中烦而不呕,小柴胡汤。
兼吐,心烦不眠者,酸枣仁汤。烦热而渴,竹叶石膏汤。
【和中】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热,是虚也,小建中汤。
【分利】汗后烦热而渴,五苓散之类。
【可水】汗后胃干,烦热不得眠,欲饮水,少少与之。
【吐】汗后烦热,心胸烦闷,人参散吐之。实烦而胸中窒者,栀子豉汤。脉浮,上部填塞,心胸满者,瓜蒂散。
反复颠倒,心中懊 ,但药有轻重之不同耳。
【和表里生津液随证分治】热者,白虎汤。寒者,附子汤。
脉表未解也。热者渴者,热未实上焦燥也,五苓散。(生津和表里。)
阴虚而邪盛,热烦于内,心中烦,不得眠者,黄连阿胶汤。(扶阳散煎。)
□
背为阳,腹为阴。阳气不足阴气盛,故背恶寒。背为五脏之所系,阴气乘于阳也。
【发汗】无汗恶风表实,脉紧,寒伤荣,俱麻黄汤。脉浮者,升麻汤。
【和解】背恶寒兼潮热,柴胡加桂汤。汗出恶寒,附子泻心汤。
【解肌】自汗,背恶寒,恶风,桂枝汤。《保命集》背恶寒表未解,葛根汤。
【清】三阳合病,额有汗,口燥不仁,白虎汤。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白虎加人参汤。
【下】背恶寒,有潮热腹满,小承气汤。
【温】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无热也,附子汤。
发汗后不解,反恶寒者,虚也,阳微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以补荣卫。)
在阴者四肢冷,大便滑,温中汤、四逆汤。脉沉紧而细,内自烦躁,不饮水,此为阴盛格阳,身冷,四逆汤、霹雳散。尺脉迟,小建中汤。身寒拘急,泄下重腹满,少阴也,温中益阴。
【灸】背恶寒,口中和,灸关元穴。
□
恶寒者,不见风亦恶寒,身虽热亦必欲近衣被。其风寒客于荣卫,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而恶寒也。经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先恶寒,而继之以发热,此则发于阳也。若初病恶寒而蜷,脉沉细而紧,此则发于阴也。在阳则发汗,在阴则温里。或下证悉具而微恶寒者,是表犹未解,当先解表而后攻里。若少阴病恶寒而蜷,足厥冷自利烦躁,脉不至者为不治。恶寒阴寒为病,口中和;恶寒阳气内陷,口干而烦。
【发汗】恶寒大率多属表,若太阳发热无汗恶寒,麻黄汤。阳明虽有下证,但恶寒,表未解也,麻黄汤。
【和解】少阳头痛发热恶寒,小柴胡汤。发热微恶寒,柴胡桂枝汤、桂枝二越婢一汤。
【解肌】太阳发热有汗恶寒,阳明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未尽也,桂枝汤。或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无汗,先用桂枝汤,然后攻痞,三黄泻心汤。
【汗】吐下后八九日不解,发热而渴,时时恶寒,表里俱热,白虎汤。
【和中】下利后恶寒而蜷,手足温者,尺寸脉微而恶寒,此阴阳表里俱虚,不可更吐下,俱小建中汤。
【温经】少阴经恶寒脉沉细,四逆汤、理中汤。汗后恶寒,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
【下】少阴恶寒而蜷,时时自烦,不欲浓衣,大柴胡汤。
□
恶风者,见风则怯,密室之中无所恶也。风伤荣卫,气虚则腠理不密。由是而恶风,悉属于阳,非比恶寒有阴阳之别。若无汁而恶寒者为伤寒,当发其汗。汗出而恶风者为中风,当解其肌,不可更发汗。若里证甚,而恶风未罢者,尤当先解其表。三阳风温皆有此证,不可不辨。
【发汗】太阳头痛发热,身痛骨节痛,无汗恶风而喘,麻黄汤。
【解肌】有汗而恶风,为中风卫病,桂枝加葛根汤。太阳中风,阳浮阴弱,恶风自汗出,鼻鸣干呕,桂枝汤。
【和中】汗不止必恶风,烦躁不得卧,先防风白术牡蛎汤,次用小建中汤。
【清】吐下后七八日不解,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干燥而烦,白虎加人参汤。
【温】发汗太过,卫虚亡阳,遂漏不止而恶风者,法当温,桂附汤。
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同上。)
风湿恶风不欲去衣,骨节烦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
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黄 汤。
【针】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葛根汤。
□
卫气者,所以实腠理而固津液者也。卫为邪所干,不能卫护于外,由是而汗出焉。
且自汗者有表里虚实之分。若自汗出,恶风寒,为表未解,当先解肌;以至汗泄恶风,与汗后恶寒,皆为表虚,必用温剂;若汗出不恶风寒,则为表解里未和,须攻下之。或汗出发润如油如凝珠而不流者,不治;汗出而濡,此其风湿甚者,湿邪干于卫气,气不能固于外,则皮肤为之疏,而津液妄泄,然润, 然出也。
【解肌】太阳中风自汗,脉浮缓,桂枝汤。
【和解】自汗身热不渴,柴胡加桂汤。
【补】自汗而小便数者,不可与桂枝汤,宜芍药甘草二物,或小建中汤、黄建中汤。
【分利】自汗而渴小便难,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白汗而渴小便利,勿用五苓散。
【疏风】太阳病发热脉沉细,摇头口噤,背反张,自汗不恶寒,名柔 ,中风也,小续命汤。汗多亡阳,烦躁恶风不得卧,先与防风白术牡蛎汤,汗止,服小建中汤。
【温】发汗多,遂漏不止,曰漏风亡阳,桂枝附子汤;少阴自汗,小便清白,咽干呕吐厥逆,甘草干姜汤。霍乱吐利自汗,手足冷,脉沉绝不渴者,理中汤。阴证四肢逆冷自汗,四逆汤。
【消暑】中暑霍乱,吐利自汗,内热渴甚者,香茹饮、白虎汤、小柴胡汤冷服。
【从治】吐利后自汗出而厥,脉欲绝,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
【下】阳明汗多而渴,不大便者,调胃承气汤。自汗出不恶风寒,则为表证罢而里证实也,承气汤。里未和,热越,故下之。才觉汗多,未至津液干,宜速下之,则为达经,免致用蜜导也。
阳明自汗,小便利,小便利为津液内竭,大便虽硬,不可攻,可用蜜导煎法。(其法用蜜二合,于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搅之勿令焦,少以皂角末和之,乘热捻作枣子样,冷则硬,纳谷道中,欲大便急去之。)
【扑法】汗多不止,用白术、 本、川芎、白芷各一两,牡蛎、糯米粉各二两,为细末,相和,周身扑之。
□
盗汗者,睡着则汗出,醒则止也。杂病盗汗,责其阴虚;伤寒盗汗,在半表半里,知其胆有热也,专主于小柴胡为当矣。
【和解】盗汗出而微恶寒,小柴胡加桂汤。脉浮大欲眠,目合则汗,小柴胡汤。
【清热】冬阳明脉浮,潮热盗汗,黄芩汤。
【下】素有积热在内,脉实,大柴胡汤;阳明盗汗里实者,调胃承气汤。
【扑法】(如自汗法。)
□
头为诸阳之首,诸阳经络循于头,三阴之经则至颈而还。故头汗者,邪传诸阳,津液上凑,则汗见于头也。若遍身汗出者,谓之热越。今热不得热,而阳气上腾,津液上凑,故汗出于头。夫里虚不可下,内涸不可汗。既头有汗,不可再汗也。其或实热在内,小便利而大便黑。为畜血瘀热在里。小便不利,渴引水浆,必发黄,热入血室。虚烦水结,皆令头汗,此为热郁于内而上达,或吐或下,以去其邪。又或小便不利,内外关格而头汗,则为阳脱误下。湿家额上汗出而喘,小便难,大便利者,亦阳脱也。二者难治。
《百问》云∶表实里虚头汗,不可下。病头汗出者,切忌小便难,为逆。
【和解】汗下后胸胁满,小便不利,往来寒热,心烦,头汗出,柴胡桂姜汤。寒湿相搏,邪在半表半里,小柴胡汤。
【吐】阳明下之,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豉汤。
【分利】心下满,头汗出,水结胸,小半夏茯苓汤。头汗出,齐颈而还,发黄证也,茵陈汤、茵陈五苓散。
【下】头汗谵语,是为血热,属阳明,承气汤。
□
伤寒手足汗者,太阳传入阳明之府,热聚于胃,则津液旁达于四肢也。手足汗出,大便难,谵语,为热聚于胃可知。阳明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汗,此欲作痼瘕,即是中寒。
【下】蕴热,大便燥,谵语,手足汗出,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温】挟寒,水谷不分,手足汗者,理中汤。
□
寒邪伤人,独不汗出。寒伤荣而不伤卫。卫无邪气所干,则皮腠固密,津液不泄,是以汗不出也。及其传里为热,则亦自汗出也。当汗之证,与麻黄三服而汗不出者,死不治。寒邪在表,欲饮,水内蓄,因其亡阳久虚,皆令无汗。伤寒无汗,邪在表而腠理密也,宜散之,经所谓阳明无汗,小水不利,心中懊 ,身必发热。
【发汗】太阳头痛,发热无汗,麻黄汤。脉浮紧发热无汗,麻黄汤。阳明反无汁,脉浮而喘者,麻黄汤。
【和解】脉浮而迟为无阳,不能作汗,身必痒,桂枝麻黄各半汤。
【解肌】项背强几儿,无汗,葛根汤。刚 发热无汗,葛根汤、小续命汤。
【清利】发热无汗,悸不止,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身必发黄,五苓齿陈汤。
【助阳】阳明主有汗,今无汗,身痒如虫行皮中,虚久故也,黄 建中汤、术附场,熟附子配麻黄,发中有补。赵嗣真曰∶干姜配生附,补中有发。
【蒸法】(渍形火攻皆同用。)
□
(太阴少阴有身热而无头痛,盖二经皆不上头故也。厥阴有头痛而无身热,若身热而又头痛,属阳经也。)
伤寒头痛属三阳,乃邪气上攻也。太阳专主头痛,阳明少阳亦有之。三阴无头痛,太阴少阴二经至胸而还,惟厥阴循喉咙上络于颃颡,会于巅,故有头痛。伤寒头痛,太阳经居多,头角痛属少阳,头额痛及鼻属阳明,头顶痛属厥阴经。厥阴头痛甚而手足寒者,为黄病。若两感于寒,太阳与少阳俱病,则头痛口苦干,烦满而渴,与夫头痛热甚入连于脑,手足寒者,则为真头痛矣。
【发汗】伤寒头痛发热无汗,恶寒不恶风,麻黄汤。大便六七日不通,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须当汗解。头痛甚者必衄,葛根葱白汤、荆防散、川芎石膏汤。
【和解】少阳头痛,往来寒热,脉弦细无汗,邪在半表半里,小柴胡汤。发热头痛似疟为欲愈,桂枝麻黄各半汤。
【解肌】太阳头痛,发热自汗,表浮缓,桂枝汤。伤风汗出发热,恶风不恶寒,桂枝汤;轻者,柴胡加桂汤。天行劳复,头痛四肢疼,葱豉汤。太阳病下之,脉细数,头痛未止,连须葱白汤。
【清】太阳伤寒头痛,须用酒炒黄芩、羌活、薄荷叶辈。自汗头痛及风暑杂病,俱白虎汤,少加芎、荆尤妙,竹叶石膏汤。
【利】夏月头痛恶寒,心下烦躁不快,五苓散。
【吐】头痛发寒热,脉紧寸大,即是痰厥,瓜蒂散。中寒湿鼻塞声重而头痛,瓜蒂搐鼻法。痰涎胸瞒,头痛寒热,瓜蒂散。
【温】厥阴头痛及少阴证呕而吐涎沫,吴茱萸汤。夏月头疼,身冷自汗,此中暑温,术附汤。厥阴头痛,脉微迟,为欲愈;不愈者,小建中汤。
【下】阳明头痛,不恶寒微恶热,不大便,胃气实也,调胃承气汤。表邪入里,大便秘,有热,脉沉而滑,或尺寸俱长,皆可下。有热不恶寒反恶热,或不大便,小便赤者,胃实也,调胃承气汤。
□
伤寒项强,乃太阳膀胱之经走头项,而行背及腰而下足也,所以太阳感受风寒,则项为之强急,必待发汗而解。太阳中风,加之寒湿,亦项强口噤,背反张为 病也,宜温之。
【发汗】太阳病项强,反汗出恶风为表实,麻黄汤。太阳中风项强口噤,背反张无汗为刚 ,麻黄汤。
【解肌】太阳项强无汗,葛根汤。项背强几儿,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有汗项强,脉浮缓,桂枝汤。太阳寒湿,项强口噤,背反张有汗为柔 ,桂枝汤。
【和解】头项强,身热恶风,腹中满,手足温而渴,小柴胡汤。
【温】阴毒初得,病手足项强,咽喉痛,心腹痛,短气厥逆吐利,身如被杖,附子汤。阴毒,甘草汤、正阳汤。有误下太阳结胸项强,理中丸。若损甚者,兼与四逆汤。太阳误下而厥者,故用此;不厥者,不可轻用。
【下】结胸病亦有项强如柔 状,大陷胸丸。
【针】?
□
四肢拘急者,手足不能自如,屈伸不便,蜷卧恶风之类。四肢,诸阳之本,因发热汗多,亡阳阳虚而有是证也。
【和】伤寒四肢拘急自汗,脉浮小便数,心烦恶寒,手足倦怠,芍药甘草汤。
【温】太阳病汗出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拘急者,桂枝加附子汤。吐利后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而厥冷者,四逆汤。
□
由阴气上入阳中,或阳微阴虚相搏所致。脉沉实为阳盛格阴。
【解】一身尽痛,热而恶寒,面寒,宜解表,桂枝汤。
【温】一身尽痛,发热面黄,大小便反快者,甘草附子汤。
【利】一身尽痛发热,身如重黄,头汗出,背强,小便不利,此中湿也,茵陈五苓散。
【下】一身尽痛,发热面黄,七八日后热结在里,有瘀血也,宜下之,桃仁承气汤、抵当汤。
□
身痛,太阳表证居多也,虽云表邪未解,而有发汗温经先后之不同。自利脉沉为阴病,身痛身重属手阳明,为阳病。又有阳邪内行,不荣于表而身痛,不可不知。太阳身痛,但拘急。中湿身痛,不可转侧。阴毒身痛,体势沉笃,宛如被杖。
【发汗】太阳脉浮,身痛无汗,麻黄汤。阳明虽有下证,但身痛者,表未解也,麻黄汤。
【解肌】发热有汗身痛,桂枝汤。阳明脉浮,葛根汤。汗后霍乱身痛,桂枝汤。
【和中】汗后脉沉迟,身痛,血不足也,黄 建中汤。
【温】阴毒呕逆下利,身痛如被杖,唇青面黑,甘草四逆汤。少阴证身痛脉沉,肉 筋惕,真武汤。小便利者,术附汤。
□
此发汗过多,亡阳之所致。《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虚,筋肉失所养,故惕惕然跳 而动,为虚甚也。故仲景特设真武汤以救之,谓因发汗吐下后,表里俱虚而有此状,为逆而难治也。
【温】筋惕肉 而四肢厥冷,真武汤。
【和经盖阳】虚者,茯苓桂枝甘草白术汤。
【疏风】动气在左,肝血之虚也,不可发汗,发汗则重击,其肝血不能藏,故筋惕肉 ,此为逆证,先服防风白术牡蛎汤,次服小建中汤。
□
胸胁满,胸膈间气塞闭也,非心下满也。胁满者,胁肋下气填胀也,非腹中满也。胸满多带表证,胁满多挟半表半里证,邪气自表传里,必先自胸胁,已次经心腹。
【发汗】胸中至表犹近也,葛根汤。阳明喘而胸满,麻黄杏仁石膏汤。
【和解】半表半里,胁下痞硬,冲和汤去枣加牡蛎。或已汗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出汗,或往来寒热,柴胡姜桂汤。胸胁俱满,或胁下硬痛,或呕,舌上白胎,或不大便,并小柴胡汤。
【调中】寒中太阴,误下之,愈不快, 胀,或吐或利,理中汤加枳实、陈皮。
【吐】邪气留于胸中,聚而为实,非上吐不可。如四日在胸,吐之则已。汗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吐之。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此为胸中有寒也,瓜蒂散吐之。
【下】阳明少阳合病,下利身热胁痛,大柴胡汤。汗后头疼,心下痞,胁满,十枣汤。
□
伤寒心下满者,当心下高起满硬者是也。不经下后而满者,则有吐下之分;若下后满者,有结胸痞气之别。如病患手足厥,脉乍紧,邪结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得食,病在胸中,当吐之。经下后心下满而硬痛者,为实邪结胸;满而不痛为虚邪,虚邪留滞则但满而不硬痛也。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实则心下满,虚则心下悸。
【和解】满而不痛,半夏泻心汤。呕而发热,小柴胡汤。
【分消】饮水多,心下满胀,牡蛎泽泻汤,利小水。伤寒例云∶心下满、心下悸皆邪在胸而停水也。
【吐】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心满而狂饮不能食者,吐。
【下】心下满而硬痛结胸,大陷胸汤。心下满,按之濡,关上脉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阳明病心下硬满,不可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诸泻心例】心下痞满,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汗后胃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心下痞而干呕,心烦不得安,下之痞益甚,此作但胃中虚,客气上逆故硬也,甘草泻心汤。
□
经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注云∶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外证项强,心下满硬而痛者是也。此为实邪在里,法当下之。若脉浮大,若表证,若水气,慎不可下,亦有不因下而心下硬满者。经曰∶病患手足厥,脉乍紧,邪结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饮食,当吐之。是则病在胸中也。经曰∶阳明病心下硬满,不可下,下之利不止而死。是则自表传里,留于心下未痊为实,法当吐,故有此戒。其或结胸证具而烦躁者不治。《活人书》分五种∶按之则痛为小结胸;不按而痛,手不可近为大结胸;饮水不散而成拮胸,为水结胸∶心下懊 ,烦躁烦渴,为实热结胸;妇人热入血室为血结胸。
【和解】结胸脉浮者,是表有热,或烦渴呕哕,宜先服小柴胡汤解表,方可下之。
饮水不散而成水结胸,小半夏茯苓汤、小柴胡去枣加牡蛎汤。
【泄热】如汗后未全解,误下之,为小结胸,烦渴脉实,三黄泻心汤,表未全解尚不敢用。
【理中】邪热在胸膈痞结,或未辨虚实,先与理中加枳实尢妙,先理其气,枳实理中丸、桔梗枳壳汤、韩祗和七物调中丸。太阴证下之,心胸硬满,及用诸药不效者,增损理中丸。结胸,手不可近,用陷胸等药不效,枳实理中丸;渴,加栝蒌。
【逐寒】无热证,此寒实结也,枳实理中丸、三物白散、槟榔散。
【下】心下按之痛,脉浮滑,为小结胸,小陷胸汤。实热脉沉紧,心下痛,手不可按,为大结胸,大陷胸汤。有兼项强如柔 状,或从心下至脐上不可近,大陷胸汤。血结胸,小腹满,小便不利,抵当汤。
【水解】结胸喘促狂乱,极热大燥,用地龙水,一服未效,再服自然汗出愈。
【水渍法】结胸烦乱欲死,凝雪汤渍布薄胸上,热除为度。
□
胸满而不痛者为痞,关脉沉,心下满而不硬,按之不痛,名曰痞。经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注云∶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其结胸之轻者乎?外证心下满而不痛,按之则濡,是其虚邪留滞,故但满而不痛也。惟枳梗最良。欲攻之,亦须表证解而后可。不满不硬但烦闷者,非痞也,谓之支结。凡痞而硬为水停,濡者为气聚。《保命集》云∶脾不能行气于脏,结而不散为痞。
【和解】表未解,不满不硬,而心下烦闷曰支结,柴胡桂枝汤。服五苓散后心下痞而恶寒,表未解也,先与桂枝汤乃可攻。轻者通用桔梗枳实汤,胸满而濡者,半夏泻心汤。胸胁微结,小柴胡汤加姜、牡蛎。表证未罢,因数下之,协热而利,心下痞硬,为表里俱病,桂枝人参汤。下利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鸣,甘草泻心汤、桂枝人参汤。
【分利】痞满小便不利,五苓散。饮水过多成支结,小半夏茯苓汤。
【双解】胸满硬、按之不痛为痞,关脉沉紧,大柴胡汤。
【温散】痞而不利,术附散。胃寒咳逆气虚,理中汤、四逆汤。
【下】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十枣汤下之。必其脉沉实,无表证,方可用。
【泻痞例】满而不痛,半夏泻心汤。心下痞,手足温,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黄连泻心汤。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生姜泻心汤,兼止呕逆。下利腹鸣,用甘草泻心汤,兼调胃,祗和用浓朴泻心汤。《宣明》治痞,用槟榔散。
□
伤寒六日,邪气入胃,是在腹也。脾为中央之土,所以腹满多属太阴也。经谓非太阴,腹中无虚满。常痛者为里实,下之时减者为里虚,当温之。若表解内不消,非大满,犹寒热,亦未可下,是邪全未入腑。若大满大实,兼有燥便,须满之四五日方可与下,谓邪已入腑也。大抵阳热为邪,则腹满而吐利,食不下。若曾经吐汗下后而腹满,治法各有不同,是又不可不知。
【和解】腹中满痛,小柴胡汤去黄芩。阳明发热,腹满微喘,口苦咽干,或不大便谵语者,并小柴胡汤。哕而小便难者加茯苓。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谵语,口中不仁,小柴胡汤;有汗,白虎汤。
【和中气】汗后胀满,浓朴半夏甘草人参汤、桔梗半夏汤。腹满痛者,脾不胜水,水与气搏皮肉之间,腹中漉漉有声,小半夏茯苓汤加桂枝。
【温】太阴腹满,吐,食不下,枳梗理中丸。下利腹满身痛,先温其里,四逆汤;后攻其表,桂枝汤。太阳病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桂枝芍药汤。
【下】少阴六七日不大便,腹满痛者,急下之,大小承气汤。大实痛者,桂枝大黄汤。谵妄脉沉数,烦渴,不拘日,调胃承气汤。
□
少腹满者,脐下满是也。若心胸满腹满,皆为邪气而非物。今小腹满,皆为有物而非气。故在上而满者气也,在下而满者物也。小便自利则为蓄血,小便不利乃是溺涩。
渗利之剂,宜分两途。经曰∶病患素有痞气,连在膈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名脏结也,死。
【分利】少腹硬,小便不利,五苓散。阴阳易,小腹痛,烧 散。
【下】少腹急结者可攻之,桃仁承气汤。轻者,犀角地黄汤。太阳病六七日,表证在,脉微沉,不结胸发狂,小腹硬满,小便自利,抵当汤。
【温】小腹满,手足厥冷,真武汤。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灸关元穴。
□
邪气入里,与正气相搏,则为腹痛。盖阳邪传里而痛者,其痛不常,当以辛剂和之;阴寒在内而痛者,则痛无休时,欲作利也,当以热剂温之。有燥粪宿食为痛者,则烦而不便,腹满而痛也,则须下之。按而痛甚为实,按之痛减为虚。
【和中】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痛泄利,建中汤、桂枝芍药汤、小建中汤;不愈,小柴胡汤。
【和血】厥阴证小腹痛,当归四逆汤。
【温中】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小腹者,此欲自利也,四逆汤。少阴病厥逆,或利而咳,四逆五味子干姜汤。少阴腹痛,手足厥逆泄利,脉微欲绝,不恶寒,面色赤,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加芍药。
腹痛小便不利,真武汤。
【清热】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吐而痛者,为上热下寒也,黄连汤。
【下】关脉实,大腹痛,腹满便秘,绕脐而痛,发作有时,有燥粪也,大小承气汤。
腹满而痛,桂枝加大黄汤。下之早,因而腹痛,未可遽下,小建中汤。
【熨】用灰包之法,具阴证阴毒之下。
□
咽痛为少阴证,为阳毒,以太阳之邪传于少阴故也。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其热邪毒瓦斯上冲而痛,或成疮,不纳谷食,或吐脓血。又有阳厥应下,反发汗,则口赤烂。
故有不可下不可汗,汗下则必是亡阳,惟甘桔汤为阴阳通用之药也。
【清解】脉阴阳俱紧主无汗、有汗曰亡阳,属少阴,法当咽痛,甘桔汤、猪肤汤。
少阴腹痛有热咽痛者,黄连龙骨汤。阳毒咽痛,口疮赤烂,蜜浸黄连汁噙,升麻六物汤。
【解毒】阳毒咽痛,脉浮数而大,吐脓血,《千金》《外台》鸟羽扇膏。
【温中】有非时暴寒附于少阴之经,脉微弱而咽痛,次必下利,古方谓之肾伤寒,先用半夏桂甘汤,次服四逆汤。下利不止,手足彻冷,无热证者,四顺汤丸。(即理中汤丸中加之甘草一倍是也。)少阴中风,胸满心烦,腰痛头痛咽痛,脉弦,吐沫,《三因》用桂枝、附子。
【噙敷】咽痛口疮,蜜清炙黄柏焦碾为末,每用半钱掺口中。
【吹点】
□
胁痛少阳证,表解里未和,或素有痞积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阳筋者,名脏结,主死。
【和解】往来寒热,胁痛及胸痛满,小柴胡汤加茯苓、柴胡牡蛎汤。伤寒表里有水,或热邪偏注,多令胁痛。干呕微利,发热而咳,胁痛者,小青龙汤。身凉两胁刺痛,此热攻注于胁也,赚气汤。或结而成块,或走入脾间作痛,五磨饮子。
【下】身凉表证罢,干呕胁痛,裹有水,十枣汤。
【针】刺关元,仍服小柴胡汤。
□
夫咳逆者,俗谓之吃忒是也,才发声于喉间则遽止,兀兀然连数声,然而短促不长,古人谓之秽者非也。哕与干呕无异,俱其声浊恶而长,然皆有声而无物,若将哕为咳逆,误人多矣。逆因胃气本虚,汗下太过,或复饮水,水寒相搏,而成咳逆。《保命集》云∶胸中气不交也。少阴经至胸中,交于厥阴,水火相搏而有声故也。
【导气】《保命集》治咳逆,如圣加枳实汤。汗下后喘气而咳逆,如圣加人参藿香杏仁汤。世俗用橘皮半夏汤。
【清利】少阴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有热而咳逆,脉洪大,乃火热奔心上行,肺不得纳故也,甘草泻心汤。
【温】胃寒咳逆,先服理中汤,次服旋复代赭石汤。水寒相搏,小青龙去麻黄加附子.脉微细咳逆者,胃寒,橘皮干姜半夏生姜汤、羌活附子汤。
【下】少阴失下咳逆,大便实,小承气汤。便软,泻心汤。
伤寒谓阴阳气欲作汗,升之不上,降之不下,故为咳逆。
【劫】《总录》治呕吐哕咳逆,通正散、柿蒂汤。
【嗅法】药无效,以硫黄、乳香等分为末,酒煎,急令患人嗅之。
【灸法】期门二穴。
□
呕者,声物俱出者也;吐者,无声而但出物者也。仲景复言干呕以别之,则呕为有物明矣。干犹空也,但空呕而无所出耳。然呕吐俱有物出,较之重轻,则呕甚于吐也。盖表邪传里,里气上逆,故呕吐而水谷不下也。
呕吐有四证,不可不辨∶有胃热脉弦数,口苦烦渴;有胃寒脉弦迟,逆冷不食,小便利;有水气,先渴后呕,膈间怔忡有脓血,喉中腥,奔逆上冲,不须治之,呕脓尽自愈。
大抵寒邪半表半里则多呕吐,及其里热而呕吐者亦有之。故经曰∶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为其气逆未收敛为实也。若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热而见厥者难治,以其虚寒甚也。哕则干呕之甚者,有声出而无物出也,亦因胃气本虚,汗下太过。亦有热气壅郁,上下气不得通而哕者,轻则和解之,通利之;甚则温散之。小便不通,腹满而哕者不治。
【发汗】太阳阳明合病,当自利之。若不利,但呕,葛根加半夏汤。
【和解】半表半里证多呕,小柴胡汤。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阴阳不交,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以升降阴阳。三阳发热而呕吐,俱用小柴胡汤。
【分利】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水逆,五苓散。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亦茯苓汤。先呕后渴,此为欲解,当与水解。凡呕而渴者,猪苓汤、五苓散。
【清热】有虚热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活人书》治瘥后有余热在胃脘而呕者,竹叶加生姜汁汤。呕而思水者,急与猪苓汤。
【温】膈上有寒,及寒厥,或呕不渴,干姜附子汤。干呕吐涎沫,头痛,吴茱萸汤。呕吐,手足冷,小橘皮汤。寒多而呕吐,理中汤。不饮水而吐,理中汤去术加生姜。胸中似呕无奈者,生姜汁半夏汤。曾经汗下,关脉迟,胃中虚冷而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少阴吐者,真武去附子加生姜。诸呕吐食不下,小半夏汤。
【下】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表解里未和,十枣汤。吐逆,大小便不通,厥逆无脉,大承气汤。呕而不止,发热,柴胡证具,心下急,郁郁微烦,大柴胡汤。
《千金方》云∶生姜,治呕吐之圣药。
□
干呕者,呕而无物出也。大抵热在胃脘,与谷气并,热气上熏,心下兀兀欲吐不吐,故有此证。
伤寒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干呕身热,微喘或自利,小青龙汤。不发热不恶寒,肋痛干呕者,十枣汤。自汗头痛干呕,桂枝汤。干呕吐涎沫,头痛,吴茱萸汤。得阳反剧者,小柴胡汤。干呕自利,黄芩半夏生姜汤。里寒外热,脉微欲绝,干呕,通脉四逆汤。
□
《金匮要略》曰∶哕逆者,橘皮竹茹汤。呕哕,手足冷厥,小橘皮汤。若胸满虚烦,大橘皮汤,胃气寒者,温中汤、理中汤、吴茱萸汤。哕不止者,橘皮干姜汤、半夏生姜汤。
□
咳谓有声而无痰,嗽谓有痰而无声,咳嗽则有声而有痰者也。肺为邪所乘,气逆而不下也,故令咳嗽。有肺寒而嗽者,有肺热而嗽者,有停饮而嗽者,有邪在半表半里而嗽者,治各不同。
陶氏谓水咳有证,不可不辩。水与表寒相合而咳,用小青龙汤汗之;水与里寒相合而咳,真武汤温之;里病合水,动肺而咳,十枣汤下之。
【发表】太阳证罢,表未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太阳发热而咳嗽,(方同上。)太阳发热,呕哕而咳,小柴胡汤。少阳寒热往来而咳嗽,胸胁满,或泄利,小柴胡去枣参加五味子干姜汤。咳嗽潮热腹满,脉微弦而浮,胁痛,鼻干不得汗,嗜卧,小便难,阳明中风也,小柴胡汤。
【导痰】其人素有痰证,看热湿风火,宜兼治之。咳嗽有痰,大半夏汤。疗春冬伤寒,秋夏伤冷湿咳嗽,喉中鸣,上气不得下,橘皮汤。
【温经】少阴咳嗽,真武汤。少阴或咳或悸,小便不利,四逆散。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而咳嗽者,此人有水气,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辛干姜。少阴四肢厥逆,腹中痛,或溏泄而咳嗽,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
□
伤寒发喘,有邪在表者,有邪在里者,有水气者。在表者,心腹濡而不坚,外证无汗,法当汗之。在里者,心腹胀满,外证有汗,法当下之。水气而喘,心下忪忡,法当以青龙汤主之。至若直视谵语喘满者,死。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绝,死。身汗如油而喘不休为命绝,死。
【发汗】太阳病无汗而喘,麻黄汤。太阳阳明合病,胸满而喘,麻黄汤。邪气外盛,壅遏,使气不利而喘者,虽汗而喘不已,见其邪气在表也,虽经汗下,宜发之,麻黄杏子石膏汤。误下太阳利不止,脉促,喘而有汗,葛根黄连黄芩汤。太阳汗后饮水多,而水停心下,小青龙去麻黄加杏仁;小腹满,加茯苓。
【解肌】太阳下之,微喘,表未解,桂枝汤加浓朴杏子汤。
【分利】水停心下,肾气乘心,为悸为喘,五苓散。
【温】《直指方》云∶阴证喘则必促,脉伏而逆,反阴丹、理中汤、四逆汤。阴毒喘促,来苏丹。
【下】喘而腹满,有潮热者,此为欲解。喘而气促短,腹满,大柴胡汤、小承气汤;兼结胸者,陷胸汤。
【灸】寒邪下陷,喘而咳者,灸肺俞。
□
伤寒烦躁者,烦为扰扰而烦,躁为愤躁之躁。合而言之,烦躁为热也,有阴阳虚实之别焉。心热则烦,阳实阴虚;肾热则躁,阴实阳虚。烦为热轻,躁为热甚。有先烦而后躁,有先躁而后烦。有邪在表而烦躁者,有邪在里而烦躁者,有不烦便作躁闷者,此则阴盛隔阳也。如此者,证之常也。其或结胸证悉具,烦躁者死。发热下利,厥逆烦躁不得卧者死。少阴病烦躁吐利,四肢逆者死。少阴病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者死。
【解表】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痛,不汗而烦躁,大青龙汤。得病三四日,脉弱,无太阳证,柴胡汤。
【分利】烦躁消渴,辰砂五苓散。下利,咳而呕,烦躁不卧,猪苓汤。
【和】下利咽痛,胸满而烦,猪肤汤。自汗心烦小便多,芍药甘草汤。少阴心烦不卧,黄连鸡子汤、鸡清散。
【温】阴盛而烦躁,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外台》云∶阴躁欲坐井水中,宜热药温之。下之后复发汗,昼而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渴无热证,干姜附子汤。阴盛发躁名阴躁,四逆汤。六七日无大热,阴盛隔阳,身冷脉细,烦躁不饮水,霹雳散。欲饮水者不可与。
【灸】伤寒六七日,脉微细,手足厥冷而烦躁,灸厥阴。
□
懊为烦恼, 为郁闷之貌,即心下烦恼,郁郁然不舒,愤愤然无奈,心中不安,比之烦躁而甚者也。有自下后,表中阳乘虚入内陷,郁结不散,伏于心胸之间,宜吐之,正所谓木郁达之之意。经曰∶表未解反下之,胃中虚空,客气冲上,饥不思食,而为懊 。由此观之,皆下早所致。邪结心胸,大小便不利,热结胃中,有燥粪,此为实懊 ,可下之。
【吐】阳明脉浮紧,咽燥,腹满而喘,发热汗出,恶热,心中懊 ,舌上胎者,栀子豉汤。发汗吐下之后,虚烦不得眠,甚则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
【下】阳明病下之后懊 而烦,中有燥粪,承气汤。短气烦躁,咽硬,胸中懊 ,大陷胸汤。阳明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必发黄,茵陈蒿汤。
□
伤寒惊惕者,心中惕惕然而不安也,或因下吐,或因温针,或因火劫。
【镇定】与悸证同。
【凉心】心神烦乱怔忡,兀兀欲吐,气乱而热,似懊 状,朱砂安神丸。
【和解】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惊惕,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痛,不可转侧而烦者,阳热客于胸中也。惊者,心恶热而神不守也。便不利,津液不行,里虚也。
谵语身痛,不营于表也,柴胡龙骨牡蛎汤。
□
伤寒战栗,为病欲解也。战者正气胜,栗者邪气胜也。阴阳争战,故为之摇也。邪气外与正气争,则为战;邪气内与正气争,则为栗。战得汗而解,栗则不战而但鼓颔,遂成寒逆,多不得解,以阴气内盛,阳虚不胜故也。惟正气将实,邪气欲出,其人本虚,邪正相争,微而振动,而作战,为正胜邪,故欲解也。
【温】栗而不战,阴气内热,正不胜邪,姜附四逆汤。桂苓白术甘草汤。韩氏治下汗后战,救逆汤。微减,与羊肉汤,再投而战解。
□
伤寒振者,森然欲寒,耸然欲动是也,近乎战也,皆责其虚寒,下后复发汗,必振寒,表里俱虚也。亡血家发汗,寒栗而振者,血气俱虚也,其振欲仆地。有身为之振摇者,皆发汗过多亡阳,经虚不能自主持,故身振摇也。
【温】太阳病发汗后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心 ,动振欲擗地,真武汤。
吐下后里虚,气上逆,眩,脉沉紧,身为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小建中汤。
□
伤寒悸者,心中筑筑然动,怔仲不能自安者也。其证有二,为气虚,为停饮。其气虚者,阳气内弱,心中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其停饮者,由饮水过多,停留心下,心火畏水,不能自安而为悸也。又有汗下之后,正气内虚,亦令人悸,与气虚而悸者,则有甚也。治停饮而悸,必分水气,虽有余邪,亦先治悸,免致水气散走而为他证也。《活人书》云∶悸有八九证,皆属三阳。
【和解】饮水多而心下悸,虽有他邪,亦先治水,恐水溢为喘为肿为咳为哕为利也,茯苓甘草汤。往来寒热,心下悸,小便不利,心烦喜呕,小柴胡汤。少阳发汗,谵语悸动,小柴胡汤。
【温】少阴病,四逆,心下悸,四逆散加桂。汗后脐下悸,又作奔豚,茯苓桂甘大枣汤。
【补中】虚则心下悸,脉结代,心悸动,炙甘草汤。伤寒三四日,心下悸而烦,小建中汤。发汗过多,其人胸中阳气不足,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汗多怔仲不定,益荣汤、养心汤。心神不宁,怔仲不得眠,安神丸。
【镇固】脉浮,因火逼劫之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所以固阳收脱,镇其浮气也。
□
伤寒发渴,大率有二。一则热盛于内,津液为热所耗,故令渴也;二则汗利过多,耗夺津液,亦令渴也。盖伤寒在表,不甚作渴,六七日传至厥阴为消渴者,渴饮水多,而小便少,乃热能消水也。朱氏曰∶脉浮而渴属太阳,有汗而渴属阳明,自利而渴属少阴,至于厥阴,则热之极矣。太阳无汗而渴,忌白虎,宜柴胡。阳明多汗而渴,戒五苓,宜竹叶石膏汤。若先呕后渴,则为欲解,当与水饮之。
【和解】太阳脉弦而渴,热在半表里,小柴胡汤加天花粉。太阳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渴者,小青龙汤去半夏加栝蒌汤。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天花粉汤。厥阴病消渴,气上冲心疼热,茯苓白术甘草桂四物汤。汗下后往来寒热,胸胁满,小便不利,头汗,心烦,渴而不呕,柴胡桂枝干姜汤。
【解肌生津】太阳脉浮,必用桂枝。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少阴下利,咳而呕渴,烦不得眠,猪苓汤,汗多不可服。汗吐下后六七日不解,表里俱热,恶风大渴,舌上干燥欲饮水,白虎加人参汤。太阳服桂枝汤,大汗出,烦渴;中 ,手足冷,汗出烦渴,四肢不收;汗后脉供大而渴;阳明脉长,有汗发热而渴,并用白虎加人参汤。夏至左右虚烦而渴,发热不恶寒,竹叶石膏汤。
【分利】小便不利而渴,必发黄,茵陈五苓散。汗后脉浮烦渴者,五苓散。辰砂天水散。
【与水】厥阴脉微欲饮水,宜少少与之,渴而常饮,勿极意也。
【温】少阴自利而渴,小便清利,下焦虚寒也,甘草干姜汤。心烦但欲寐,或自利而渴,属少阴,理中汤。《活人书》云∶少阴自利而渴,白通汤加猪胆汁、通脉四逆汤、真武汤。
【下】阳明脉长而实,有汗而渴,调胃承气汤,脉沉滑,热实烦燥而渴,大陷胸汤。厥阴证烦满囊缩,大小便不通,发热引饮,尺寸脉俱微缓。《直指》云∶厥阴属肝,心之母也,里热已极,子乘母气,挟心火以为烦。烦,消渴之兆也。
□
口燥咽干,缘邪热聚于胃府,津液枯燥作渴,不可轻于发汗。
【和解】少阳邪在中焦,口苦舌干,不甚渴,脉弦者,小柴胡汤。少阳脉弦,寒热往来而呕,口燥咽干。(方同上。)
【清热凉胃】口干少津液,脉浮紧微数,白虎加人参汤。阳明无大热,背微恶寒,口燥咽干烦渴。(方同上。)
【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大承气汤。此热在下焦,消铄肾水,下之不可缓也。
□
此证属阳明。凡内有热者欲饮水,令欲漱水而不欲咽,是热在经,里无热也。阳明气血俱多,经中热甚,迫血妄行,故知必作衄也。凡伤寒脉浮,鼻中燥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是欲衄也,亦有瘀血漱水者。
【清热凉血】阳明身热头痛,脉微,漱水不欲咽,必发衄,犀角地黄汤;不止,茅花汤。
【逐血】外证无寒热,漱水不欲咽,必发狂,此瘀血停留也,桃仁承气汤;甚者,抵当汤,下尽黑物为度。
□
伤寒热毒在胃,并入于心,遂使神不宁而志不定也,故发狂。始则少卧不饥,妄语妄笑,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皆独阳亢极,热之所致,非大下之不能止也。亦有当汗不汗,瘀热在下焦,蓄血,小便不利而发狂也。其或狂言直视,便溺自遗,其与汗后脉燥大热,狂言不食者,难治。
【解散】太阳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外不解者,桂枝汤。病热六七日未得汗,脉洪脉数,面赤目胀,身体大热,烦躁狂言欲走,葶苈苦酒汤、栀子仁汤。阳毒发狂,斑烂谵语,升麻汤。又有火劫惊狂,谓之火邪,其人亡阳烦躁,卧起不安,《金匮》风引汤、柴胡汤加龙骨牡蛎。火劫,因用火逼病患,劫出其汗,故当亡阳,惊狂不安也。
【清热】三阳热极,脉大身热,渴而狂者,黄连解毒汤;不已,用承气。吐下后及虚人未解者,人参白虎汤加辰砂,清其浮火。《直指方》用寒水石、黄连末各一钱,冷水调。治阳狂,龙胆草一物汤。阳毒发狂,眼珠如火,脉洪大渴,三黄石膏汤。
【下蓄血】血逆则喜忘,血下蓄则内争,其人如狂。轻者,犀角地黄汤;甚者,抵当汤。蓄血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硬,小便自利,必下血乃愈,抵当汤。脉弦而长,调胃承气汤。脉沉实者,有表证,大柴胡汤。小腹结急者,桃仁承气汤。无求子云∶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漱水不欲咽,无里热,里有瘀血,必发狂也,犀角地黄汤加芍药。
【壮阴】阳气独胜,阴气暴绝,发狂躁妄言,面赤咽痛发斑,或下利赤黄,脉洪实或滑促,宜酸苦之药,收阴抑阳,令阴气复,大汗解矣,葶苈苦酒生艾汤。
□
伤寒热盛则谵语。胃中实热上乘于心,心为热冒,则神识昏迷,妄有所见而言也。轻则睡中呢喃,重则不睡亦语。有谵语者,有独语者,有言语不休者,有言乱者,此数者;可见热之轻重也。大抵热入于胃,水涸粪结,必发谵语为实也。有被火劫取汗而谵语者,有亡阳谵语者,有下利清谷不渴谵语者为虚也。脉来沉实,洪数有力,大便不通,小水赤燥而渴,谵语狂妄,腹中满硬痛,或虚热汗自出,或下利纯清水,心腹硬痛者,皆里证,邪热燥粪也,宜下之。或气上逆而喘满,或清气下夺而自利者,皆逆也。经曰∶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谓其正气脱绝也。谵语身微热,脉浮大者生;逆冷,脉沉细,不过一日死。
【和解】已发汗身和谵语,柴胡桂枝汤。妇人经水适来,热入血室谵语者,小柴胡汤。
【清热】谵语不恶寒反恶热,白虎汤。烦躁不眠,白虎加栀子汤。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中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脉滑实,不可下,白虎汤。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是因火劫所致,亦用白虎汤。
【温】亦有阳虚阴盛而谵妄,脉沉细弱者,当温经助阳。
【下】身热汗出,胃实谵语,或下利而谵语,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凡下利谵语,必有燥粪而脉实,当下之。谵语小便利,大便实,小腹满,手不可近,为瘀血,抵当汤。昼夜谵语喜忘,妇人经水适来为热入血室。(方同上。)
【针法】服汤迟,热入胃中,津液燥,上焦不荣,成血结胸状,当刺期门。
□
伤寒郑声者,为其声之不正也。语曰∶郑声淫,是也,又为重语也。因汗后病患本音失正,为正气虚而不全,故便转声而不正也。如大小便利,不渴,手足冷,脉微细弱者是也。当从助阳扶正者多,和解则同谵语之例也。
郑声,其脉微自利厥逆,白通汤。
□
伤寒霍乱者,因其饮食邪气所伤,胃府阴阳乖隔,遂上吐而下利,挥霍而撩乱也。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利而不吐;邪在中焦,既吐且利,乃谓之霍乱。但称吐利,是以有异也。凡霍乱而吐利死者少,干霍乱不吐利死者多。若上不得吐,下不得泄,所以邪气不得发泄,正气不通,阴阳隔绝而不可治,故多死也。故霍乱之证多伏热邪,食积所伤,脉虽沉,手足虽厥,不可峻用热药附子之剂,惟以正气理中为止。若烦渴而躁,当以五苓分利之剂。守真氏用益元散,亦此义也。
【和解】通用霍香正气散。霍乱吐泻潮热者,小柴胡汤。汗后霍乱身体重者,桂枝汤。
风寒暑湿邪自外入,除湿汤。
【清利】吐利大渴烦躁,冷汗出,两脚转筋,尺脉迟沉,手足微厥,宜清暑益气汤、白虎加人参汤。霍乱吐利热多,渴欲饮水,五苓散。
【温】腹痛,四肢拘急,吐利转筋者,理中汤。寒多不渴者,理中丸、治中汤、四顺附子汤。吐利转筋入腹者,鸡矢白汤。脉微缓四肢冷,建中汤。脉沉细,四君子汤加芍药生姜。吐利止,汗出而厥,不饮水,四肢拘紧,脉微欲绝,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
□
伤寒自利,表邪传里,里虚协热,则自下利。又有不应下而便攻之,内虚协热,亦为自利,要当别其阴阳。三阳自利身热,太阳下利,手足温。少阴厥阴下利,身凉无热。此大概也。若自利清谷,不渴,小便色白,微寒厥冷,皆寒证也。渴欲饮水,二便黄赤,发热后重,皆热证也。自利身凉脉小为顺,身热脉大为逆。三阳合病,必自下利,于阳明少阳合病为甚重。阳明为土,少阳为木。二气不和,若阳明胜,则脉长利土,胃实则生;少阳胜,则脉弦,土被木贼为死,名曰负。大抵自利者不可发汗,邪气内攻,复泄其津液,胃气转虚,必成胀满。自利不止,手足厥,灸之不温,脉不回者死。少阴自利,烦躁不得卧者死。
【和解】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呕者加半夏,或升麻葛根汤。太阳与少阳合病自利,黄芩汤。
【清利】自利而渴属少阴,白虎汤、黄连阿胶散。脉浮大而长,《千金》葛根黄芩黄连汤。协热自利,白头翁汤。自利下血,柏皮汤。少阴肾虚,客热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协热自利,脐下必热,白头翁汤。赤石脂丸。温毒下利脓血,桃花汤。下后脉数不解,自利不止,必协热,当便脓血。若此者,俱犀角地黄汤。
【温】自利不渴属太阴,理中丸。自利清谷,脉微,此为寒,少阴证,温中,白通汤、四逆汤。自利腹寒而痛,手足冷,理中汤、吴茱萸汤。
【涩】自利不止,里寒而下脱,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汤。如肠滑洞泄,便溺遗矢,薛氏朱雀汤。
【灸】下利不止,脉微,手足厥,灸气海。少阴吐利,手足不冷,反发热,脉不至,灸少阴太溪穴。
□
冲脉为血海,即血室也。男女皆有此血气,亦有此冲脉,非独妇人。男子由阳明而伤,女子则随经而入;男子则下血谵语,妇人则月水适来。皆以经气所虚,宫室不辟,邪得乘虚而入,血自下即愈。
【和解】妇人伤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热入血室也。其血必结聚,寒热如疟,小柴胡汤,许氏加生地黄,《保命集》加牡丹皮,《元戎》方先服小柴胡汤,次以四物汤,柴物汤更妙。
【温】《保命集》表虚自汗,身凉拘急,脉沉而迟,桂枝加附子红花汤。发热恶寒,经水凝滞,桂枝加红花汤。
【下】大实满,桃仁承气汤。少腹满,小便和,抵当汤。
【针】期门穴。昔许学士医一人,伤寒热入血室。学士曰∶此非汤药可愈,宜用刺期门出血。予不用针,求善针者至,指而刺之,遂愈。
□
伤寒郁冒是表里俱虚乘寒所致。郁为郁结,气不舒;冒为昏冒,为神不清,谓之昏迷是也。昏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而和也。少阴下利止而欲眩,时时自冒者死不治,谓虚极而脱也。
【渍形为汗】太阳病下先误之而不止,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故致郁冒,汗出自愈,表和也。
【温】吐下后极虚,复发汗,又与水,因得哕而冒,理中汤。
【下】有热而怫郁,或不得卧,有燥粪,调胃承气汤。
【针】太阳少阳并病,头痛冒闷,如结胸状,刺大椎一间。
□
伤寒螈 ,病至于危也。缘热极而生风,风主乎动。故螈则筋急而缩, 则筋脉缓而伸。或缩成伸,动而不定,故曰螈 ,俗谓之搐是也,邪气热极而然也。热盛则风搏,风主乎动,并撩经络,故四肢螈 而不宁也。经曰∶伤寒螈 ,绝汗乃出,如贯珠不流。又有四肢动而不止,似螈而无力不得伸缩者,此为肝绝也。
【发散】或汗不流,是汗出时盖覆不周,故腰背手足搐搦,牛蒡根。
【两解】疏风涤热,防风通圣散。因于血弱,不能养筋者,大秦艽汤。
□
动气者,乃脏气不调,在肌肤间筑筑跳动,随脏所主,而形见于脐之左右上下者也。《难经》肾脏载之。有真气内虚,水结不散,气与相搏,则发奔豚,以其从气之冲突,如豚之奔,皆不宜汗下。然而浊不言当脐之有动者,脾为中州,以行四脏之津液。妄施汗下,必先动脾,是以不言而喻也。左右上下不宜汗下,何况中州之气,其敢轻动之乎?
伤寒所以看外证为要,若有动气,不可轻易汗下。此证不在脉之可见,但凭外证,须问而知,或手探而得。
【行气散热】伤寒汗下后脐四旁有动气,保命四气散。
□
伤寒 病属太阳经。太阳中风,重感寒湿而致 也。大发湿家汗则成 ,新产血虚,汗出伤风亦作 证。伤寒头痛常自汗出而呕,若欲汗之,必发 。经曰∶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时头热面赤恶寒,背反张,口噤,脉沉细,如发痫状,是为也。仰目是阳 ,合目是阴 。无汗先谵语者发刚 ,有汗先厥逆者发柔 。
阳易瘥,阴 难愈。治例云∶发热恶寒无汗为刚 ,发热不恶寒有汗为柔 。二 兼治,通用小续命汤。 脉沉弦而迟,或带紧,或散于指外,皆恶候也。
【二 通治】小续命炀。刚 为阳,去附子;柔 为阴,去麻黄。
【刚 】发热恶寒无汗,葛根汤、麻黄葛根汤、麻黄独活防风汤。
【柔 】发热不恶寒有汗,桂枝葛根汤、桂枝栝蒌葛根汤、桂枝川芎防风汤。
【温】阴 厥逆,筋脉拘急,汗出不止,桂心白术散。项强头摇口噤,附子散。闭目合眼,附子防风散。
【下】胸满口噤,卧不着席,切牙,足挛急,此刚 ,大承气汤,次用续命汤调理。
【分利】头项强,小腹满,小便不利,五苓散。
【疏风养血】防风当归散。
□
伤寒厥证,手足厥冷是也。阳气伏藏,阴气越出,阴阳不相接顺,所以厥也。阳气内陷,热气逆伏,而手足厥冷也。先热而后厥者,热伏于内也;先厥而后热者,阴退而阳气得复也;始得便厥者,是阳气不足而阴气胜也。大抵厥逆为阴所主,寒者多。若发热七八日身冷,此名脏厥,难治。有冷厥,有热厥,若未辨阴阳,且与四顺丸试之。《直指》云∶厥证未辨疑似,且与理中丸试之,阳厥则有热,阴厥则无热,此可明矣。厥为阴之盛也,若更加之恶寒而蜷者,阴气之极也。初厥脉迟沉而弱,下利清谷,或恶寒蜷卧,烦躁不利,手足厥冷不知人,皆为恶候,难治。
【温】病四肢逆冷,脉沉而细,足蜷卧而恶寒,引衣自覆,不饮水,下利清谷而厥者,阴厥也,四逆汤。厥逆脉不至者,通脉四逆汤。寒厥脉伏接迟弱,阴气胜,阳不得复,厥多热少,理中汤。手足指头微冷谓之清。(方同上。)寒热而厥,面色不泽,昏昧,当用锦衣包手足温,必大汗而解也,急服五味子汤。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
无热而厥,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白通汤、附子汤,随宜选用。
【补】厥而有热者,黄 人参建中汤。热厥必四五日才发,半日之间,热复来也。发热日多厥者少,病自愈。外证多,昏愦,脉虽伏按之,数而有力,治法兼下解例中用。
【清解】厥而渴者,白虎汤。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闷,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必是有正汗也,麻黄桂枝各半汤。厥而心下悸,先治其水,茯苓甘草汤。厥而恶热,不眠谵语,白虎汤。
【吐】诸阳受气于胸,邪气留客,则阳气不得敷施,而手足为之厥,脉乍紧,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病本在胸中,当吐之,瓜蒂散。
【下】先发热而后厥者,扬手掷足,烦躁饮水,畏热头汗,大便秘,小便赤,怫郁昏愦,当下失下,气血不通,所谓热深厥亦深也,大柴胡汤、小承气汤。厥而脉沉滑,头面有汗,指甲爪温,皆阳实伏热在内也,大小调胃承气等汤。
【灸】脉促寒厥,灸太溪。
□
手足不温,谓之四逆。邪在表,则手足热;邪在表里之间,则手足温。至于邪传少阴,则手足有厥冷之证,与厥阴又相远也。此少阴证,虽未至厥,而手足加之不温,是四逆也。若传至厥阴,则手足冷而为厥矣。然自热而至厥,传经之邪,四逆散主之,非若得病手足便逆而不温者,四逆汤主之。温之则为阴经受邪而阳气不足也。经曰∶诸四逆见吐利烦躁者不治。
【和】少阴病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满,或利下重,并用四逆散。
【温】初病以来,四肢厥逆,即四逆汤。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此阴盛于内不相通也,通脉四逆汤。
【下】手足逆冷,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燥,脉沉而滑,此为阳证,白虎汤,甚者,大承气汤。
【熨】法同阴证例。
□
伤寒至于摇头,病之危极者也,为荣卫绝,阴阳竭,必死。有里痛所致,有卒口噤,背反张,独摇头者, 病,风主动然也。至于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直视摇头者,为心绝也。
□
头眩,半表半里之间,表邪传里,表中阳虚,故头眩。又有汗下后而眩冒者,亦阳虚所致,太阳少阳合病,故头眩,责其虚也。少阴下利止,时时眩冒,此虚极而脱也。风家亦有眩冒,风主动故也。《针经》云∶上虚则眩,下虚则厥。阳明病头眩不恶寒,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阳明中风亦头眩,诸如此者,皆非逆也。其诸逆者,发汗剧,言乱目眩者死也。
【和解】伤寒邪居半表半里,表中阳虚,故时时目眩也,葛根汤。风家多头眩,亦宜解肌。(方同上。)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小柴胡汤。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能食而咳,茯苓白术甘草干姜汤。太阳病若下之,更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入必眩冒,冒家汗自出而愈。
【温】太阳病发汗汗不止,眩冒身 动,振振欲擗地,真武汤。
【吹鼻】晕眩鼻塞而烦,此头中寒湿,宜瓜蒂散吹之,取下湿水而愈。
□
伤寒衄者,经络热盛,迫血妄行出于鼻者为衄也,责其热在表也。阳盛则欲衄。
杂病衄者,责其热在里也。又有不应发汗而强汗之,因致衄者。虽然,伤寒甚,邪犹在经,然亦不可发汗。虽仲景以桂枝麻黄治衄,非治衄也,欲散其经中邪气耳。伤寒脉浮,口鼻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是欲衄也。阳明病口鼻干燥而能食,则衄也。伤寒病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为欲解。太阳发热脉浮紧,身无汗,自衄者愈。若愈衄不止,头汗出,身无汗,及发热汗不至足者死。
【发散】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再与麻黄汤。有汗脉浮缓而衄,再与桂枝汤。二方盖为脉浮而设,发散经中邪气,须是的当,方可用之。经曰∶夺血者无汗。若再汗之,是重虚也。夺汗者无血。俗以血为红汗,盖有旨也。若衄成流者,不服药能自止也。若点滴者,须是药止。衄家不可大汗,汗之则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胸,不得眠,不可不慎。
【凉血】太阳病衄血及服桂枝后衄者,为欲解也,犀角地黄汤。凡伤寒及瘟家,应发汗而失之,热蕴于经而为衄血及吐血者,俱用前方及黄芩芍药汤,不止,用茅花汤。脉浮大,发热下利,鼻衄干呕者,黄芩芍药汤。
【清利】衄烦而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先服五苓散,次服竹叶石膏汤。
【升发】不因下而自利加衄者,麻黄升麻汤。
【温镇】伤寒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当归四逆汤、黑锡丹。
【水贴】汗后热退血不止,用新汲井水,以草纸数层湿透,贴于顶上及项脊上,温则易之,必止。
□
诸阳受邪,其邪在表,当汗不汗,致使血毒入脏,积瘀于内,遂成吐血。是经络热盛,阳气壅迫,血热妄行,其人发躁必吐血也。
【凉血】服桂枝汤后吐血者,犀角地黄汤、黄芩汤、柏枝汤、芍药地黄汤。凡吐血鲜红,皆是热也,宜凉之。凡吐血紫黑成块而脉迟细,为瘀血而寒凝也,宜肉桂、丹皮、干姜之辛散而行之。诸书有载用温热药,亦特过矣。凡失血病多为火载血液妄行,其为寒者千百之一二也。附子辈讵可轻用?正如烈火,何可益以硝黄?少有差失,遂至不救,可不慎哉?
【下】当汗不汗,热毒深入,故吐血,瘀血甚者,抵当丸;脉实者,桃仁承气汤、三黄泻心汤、大黄散。
□
蓄血者,血在下焦,结聚而不行,蓄积而不散者是也。又云∶热毒流于下而成瘀血,谓之蓄血。此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血为热所搏,结而不行,蓄于下焦之所致。小腹觉有硬满,小便自利者是也。年高人小便不利者,韩 和以嚏法通之。
【解】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发狂,血自下,桂枝汤。
【清】阳证溢血当清之,凉血地黄汤。
【下】热在下焦,少腹满,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桃仁承气汤、抵当汤。轻者,犀角地黄汤。
【温】阴证下血如豚肝,当温之,芎归白术汤。
□
冲脉为血之海,所谓血室是也。男女各有此血气,亦各有此冲脉也。冲脉得热,血必妄行。男子则为下血谵语,妇人则为寒热似疟,皆为热入血室,迫血下行,则为血协热下利也。有谓下焦虚寒,肠胃不固,清浊不分而便下脓血。是则湿热为病,亦可通谓寒也。
【和解】太阳病不解,其人如狂,热结膀胱,而血自下者愈。若不瘥,桂枝汤。
小腹硬满,抵当汤。阳明病下血谵语,胸胁满如结胸,夜则见鬼。此为热入血室,小柴胡汤。
【凉血】少阴下血,桃花汤。腹满身热,下脓血如鱼脑,曰湿毒,(同上。)黄连阿胶汤、地榆散。
【下】下后无表里证,脉数不解,消谷易饥,大便秘,此为瘀血,桃仁承气汤、抵当汤,或小柴胡汤加桃仁、大黄,效。下焦蓄血,其人狂,小腹急,便利,抵当汤。
□
大便不利者,谓大便难也,皆因发汗利小水,耗其津液,以致肠胃干燥而转属阳明里证者多矣。其小便自数者,则为津液偏胜,故使大便亦难也。若下若发汗,小便数大便硬者,为津液内竭也。若脉浮脉虚恶寒,犹带表邪,不可便下。其呕吐者,为邪未入府,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下。小便清者,知邪不在里,仍在表也。阳明自汗,或已发汗,小便自利,不大便者,亦为津液内竭,宜蜜煎法导通之。
【汗】有表证,小便难,大便不利,有津液可作汗,小便缩,不可误下汗。烦卧不着席,栀子汤、五苓散,得汗而解。
【和解】阳结证,能食不大便,或头汗出恶寒,手足冷,或心下满不食,大便硬,不可下,用冲和汤,作汗,小柴胡汤。
【吐】三下不通,不可太攻,当上吐以提之。
【下】经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此为实,名曰阳结,大柴胡汤。若不了了,得粪而解,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金液丹。伤寒六七日不大便,有热头痛,小承气汤。六七日不大便,绕脐涌,烦躁,发作有时,此为粪硬,(方同上。)少阴六七日腹胀不大便,急下之,大承气汤。潮热大便结,阳盛阴虚,下证已具,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
【温】阴结者,金液丹、《难知》浓朴汤。脏结而厥,四逆汤,极冷服之。
【熏浴】虚者用皂角烧烟熏,大便即通。棕榈皮煎汤,坐盆中浴之,亦谓外迎。
【导法】蜜煎导、猪胆汁导。
【熨法】服药不通,速以盐炒热布裹熨脐下,须臾即通。若脐下冷结不通,不可便熨,冷散攻心必死,须先服理中汤,乃可熨。
相关参考
《内经》曰∶痫为神不守舍,谓神乱也。大抵痫证皆由惊动,是脏气不平,郁而生涎,闭塞诸经,厥而乃成。或在母胎中受惊,或幼小感风寒暑湿,或饮食不节,逆于脏气而成者有矣。胎内受惊,与饮食作痫者多,而外感者间而
小儿蜕肛者,皆因久患泻痢得之。大肠头自粪门出,宜用葱汤熏洗,令软送上。先服止泻药,然后服槐角等药,又用五倍子煎汤,入明矾末熏洗而缩上。有兼痔证肿痛,此为乳母所伤,浓味爆感之而得者。
五行不及为兼化,年值阴兮候用占。我气已衰行正令,其间胜己必来兼。(兼谓强者兼弱而同化,如水兼火是也。)
伤寒病中又感寒暑燥湿风热异气,而成坏证。或经汗吐下温针仍不解,小柴胡汤证罢亦成坏证。况病已过经,热留脏腑,证候多变,久而不瘥,阴阳舛乱,无复纪纲,大率以表证多者,知母麻黄汤。若诸药不效者,用鳖甲散。若
《明堂灸经》曰∶小儿之患,详悉幽玄,默而抱疾,自不能言也,故曰哑科。或胎中受病,或生后伤风,动发无时,寒温各异,证候多端。治疗之法,皆有凭于灸艾。然诸家穴法不同,则治法亦多舛谬。今按《明堂》之内,精选
丹溪曰∶荷蒂去恶血,萱根下水解毒,利胞膈,柞木有芒刺,能驱逐邪气,地榆主下焦血病,轻小证候,或可以为防托。[b]柞木饮子[/b]治疮疡,未成者自消,溃者自敛。干柞木叶(四两半)干荷叶心蒂干萱草根甘草节
夫寸关尺者,脉之位也。浮沉滑涩者,脉之体也。奠位分体,指文语证者,诊脉之要道也。《脉经》曰∶大凡诊候,两手三部,脉滑而迟,不浮不沉,不长不短,去来齐等者,无病也。寸口脉浮者,伤风也;紧者,伤寒也;弦者
夫寸关尺者,脉之位也。浮沉滑涩者,脉之体也。奠位分体,指文语证者,诊脉之要道也。《脉经》曰∶大凡诊候,两手三部,脉滑而迟,不浮不沉,不长不短,去来齐等者,无病也。寸口脉浮者,伤风也;紧者,伤寒也;弦者
病患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一曰二日死。)病患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病患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一曰八日死。)病患心
病患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一曰二日死。)病患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病患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一曰八日死。)病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