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医汇讲》 保护元阳说
Posted 《吴医汇讲》
篇首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吴医汇讲》 保护元阳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医汇讲》 保护元阳说
圣人作《易》,爻先一画,是元阳为万物资始,神变化合太和,所以《彖词》独称其大耳。读仲景《伤寒》,首论太阳,以桂枝汤为方祖,诚一法立而诸法已悉具,亦此经治而他经可不传。无论《太阳篇》内辄用桂枝,即阳明表未解,尚宜桂枝,少阳柴胡症每合桂枝;至于误下腹痛,桂枝加芍药、桂枝加大黄等汤,乃属太阴矣;若夫少、厥二阴,风热痰壅,有半夏散及汤,发表温中,有当归四逆,液涸用复脉法,蛔动用乌梅丸,凡此不以桂枝命名者,而仍不离夫桂枝,可知仲景意不特阳经宜用,即阴经亦常兼顾及阳也。再参《金匮》,开卷论脏腑经络,次章治痉,必先列括蒌桂枝,其余各症,以桂枝法加减者,复不胜枚举,此非始终体干行健,教人以保护元阳哉?近来风气,畏温热而喜寒凉,每见元虚,湿温、风温等症,舌白渴不欲饮者,亦有用犀角、地黄、竹叶、石膏辈,病本在气分,或反引入血分,或胃败不纳,呃逆泄泻,轻病重,重病死,深为扼腕。试观大《易》,以阳刚喻君子,以阴柔喻小人,若使阴道长则阳道消,何以辅相裁成,跻斯人共登寿域。以方位论,五谷利在东南,以岁时论,百卉敷荣春夏,由此推之,天包乎地,气先于血,元阳实生生之本,亟宜保护,医当活泼泼地,虽不必偏热,而断不可偏寒也明矣。彼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故景岳非之。[b]洞见本源[/b](江淑斋跋)
古人云∶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医,此沦以《易》理阐明医理,而以护阳立说,并论及仲圣用桂枝诸方,皆从护阳起见,诚为确论。盖阳气一分不尽则不死,人能保护元阳,则太和之气充满于身,熙熙 ,共跻春台矣。《易》以阳喻君子,吾于杨君亦云然(缪松心识)。
以儒理通医理,故其指远,以《易》理通《伤寒》、《金匮》之理,故其辞文(年姻家眷弟叶元符拜读)。
讲《易》讲医,《三坟》一理(受业门人程清泰百拜志)。
相关参考
三焦有形、无形之说,越人、华佗、王冰、东垣皆曰有名无形;余则或言无状,或言有形,纷纭无定。愚意当以无形之说为是,非若五藏五府各自成形,可以定其象也。《营卫生会篇》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中之为道,无所不涵,无所不彻,推之医理,尤不可忽。盖万病由于乖戾,用药惟以调和,益其不足,损其有余,温凉攻补,必归于中而后可。夫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谓也。故中无定体、随时而在,一病有一中,不可偏
烂喉痧一证古书不载,起于近时,而并易传染。治之者每谓太阴阳明二经风热之毒,而至烂之由亦不可不详察也。譬之于物以盛火逼之,只见干燥而不知湿热郁蒸,所以致烂耳。此证凡风热者治宜清透,湿热者治宜清渗,痰火凝
尝读《难经》、叔和、启玄、诸大贤三焦论,皆谓有名无形。又读《灵枢经》曰∶密理浓皮者,三焦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薄。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三焦理纵。则似乎有形矣。及观李士材曰∶肌肉之内,藏腑之外为三焦
《伤寒》书有“噫气不除”句,今人以“噫”字读作“根据”字声者居多,因《四书》注∶“噫,心不平声也。”但此噫气由中气不和,胃气上逆,与心不平声义不合。考《字典》音于介切,应读“隘”字之去声为是。《脉诀》
《四言脉决》,始自崔紫虚,嗣后校者、纂者颇多,迨至明季李士材《医宗必读》中之所着,固为尽善,而亥豕之讹,尚有未正,彭也不才,谨陈管见,以俟高明鉴定。【脉形主病节】“沉弱阴亏”句,“阴”字误刻,当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