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沛然 (二)治疗崇尚辛散苦泄,甘缓和中或加酸收

Posted 裘沛然

篇首语:殷殷之情俱系华夏,寸寸丹心皆为家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裘沛然 (二)治疗崇尚辛散苦泄,甘缓和中或加酸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裘沛然 (二)治疗崇尚辛散苦泄,甘缓和中或加酸收

胃炎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寒热交错。虚,重在脾胃气(阳)虚;实,主要是气滞、血瘀、湿阻等;寒,多由饮食生冷,积冷成寒,或脾胃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热,缘因嗜食辛辣酒醴,湿热内蓄或脾胃阴分不足,阴虚而生内热,等。基于上述认识,故裘氏治疗慢性胃炎崇尚辛散苦泄,甘缓和中或加酸收之法。
辛散苦泄法针对胃炎出现寒热互结,升降失司而设。《内经》云:“辛以散之,苦以泄之”。本法以苦辛合用、寒热兼施,一阴一阳,一开一降,有开泄痞塞,解散寒热,调节升降,疏利脾胃气机的治疗作用。裘氏选用的辛药有半夏、干姜、高良姜、桂枝、厚朴等,大凡气得寒而凝滞,得热则散行,故用辛药有开结散痞、温中散寒、通阳运滞之功,临症时根据证情轻重、相机选用。苦药常用黄连、黄芩、龙胆草等。有人认为“苦寒败胃”,似不宜用于胃炎,裘氏并不拘于此说,苦寒药不仅可降上逆之胃气,清泄胃中之蓄热,且有健胃之功。即以龙胆草为例,一般将其作清泄肝胆之火药用,裘氏用其清胃、健胃有良效。《医学衷中参西录》有载:“龙胆草,味苦微酸,为胃家正药。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胃中酸汁,消化饮食。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开胃进。”思胃为六腑之一,有“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以通过补,苦以降逆,正顺应了胃的生理特征。再说,与辛药配伍,既可制其寒,又有相反相成作用。若再稍佐柴胡、木香、茴香、香附等疏理肝胆、调畅气机之品,则其功益彰。
至于甘缓酸收法,针对胃炎久病脾胃虚弱而立。其中脾胃气虚者,用甘缓以建中,药用参、芪、术、苓、草、枣等;胃阴不足者,用甘酸以化阴,药用乌梅、诃子与党参、玉竹、麦冬、甘草等。尤其要说明的是,对慢性胃炎出现心下痞胀一症,一般受“甘令人中满”说的束缚,而不敢采用甘药治痞。裘氏则一破后世的偏见,辄用甘草、党参、大枣等甘药,甘草一般用量15~30g,与辛散苦泄的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并用,使痞消结散,胃脘畅然,其他症状也明显改善。裘氏说,此法乃师从仲景甘草泻心汤证治。《伤寒论》曾明示此方主治“心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安”。柯琴注:“本方君甘草者,一从泻心除烦,一补胃中空虚,一以缓客气上逆。”《别录》也载甘草“温中下气”,“可治烦满短气”。可见心下痞满忌甘草之说乃是偏见,甘草本身具有下气除满之功,与辛散苦泄药相配伍,立意缜密,功效卓著。

相关参考

裘沛然 (二)治疗大法

(1)表里合治:选用羌活、独活、白芷、紫背浮萍、苍耳草、蝉衣、黄芪、黄柏、漏芦、半枝莲、生白术、生甘草、仙灵脾、土茯苓、黄芩等药物,对慢性肾炎因感冒而急性发作者有一定疗效。方中既有辛散祛邪之品,又集解

裘沛然 (二)欲知甘苦要亲尝

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必须经过躬身实践后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对药性的认识又何偿不是这样。裘氏在长期的医学生涯中,饱尝了昨是今非、今是昨非的甘苦,深深体会到只有临床治疗效果才是检验是非的标

裘沛然 (二)欲知甘苦要亲尝

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必须经过躬身实践后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对药性的认识又何偿不是这样。裘氏在长期的医学生涯中,饱尝了昨是今非、今是昨非的甘苦,深深体会到只有临床治疗效果才是检验是非的标

裘沛然 (二)欲知甘苦要亲尝

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必须经过躬身实践后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对药性的认识又何偿不是这样。裘氏在长期的医学生涯中,饱尝了昨是今非、今是昨非的甘苦,深深体会到只有临床治疗效果才是检验是非的标

裘沛然 (二)欲知甘苦要亲尝

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必须经过躬身实践后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对药性的认识又何偿不是这样。裘氏在长期的医学生涯中,饱尝了昨是今非、今是昨非的甘苦,深深体会到只有临床治疗效果才是检验是非的标

裘沛然 倡导“伤寒温病一体论”

汉代医学大家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为治疗外感热病树立圭臬。清代名医叶香岩创温病论,他以伤寒主六经,温病主卫气营血,是两门学问。自叶氏之说兴,中医界由此引起伤寒和温病二个学派长期的论

裘沛然 (二)贵在“精熟”,学会化裁

裘氏教诲,运用古方治今病的关键在于“精熟”两字。学习古方必先领会立方原意,洞悉其中精微,才能融会贯通。在具体应用时,又应善于化裁。临床上古方今病能够完全合拍者并不少见,故在应用过程中,有时可迳用原方而

裘沛然 (二)贵在“精熟”,学会化裁

裘氏教诲,运用古方治今病的关键在于“精熟”两字。学习古方必先领会立方原意,洞悉其中精微,才能融会贯通。在具体应用时,又应善于化裁。临床上古方今病能够完全合拍者并不少见,故在应用过程中,有时可迳用原方而

裘沛然 (二)六经与三焦不可分割

叶香岩倡“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病,须究三焦”之说,继而吴鞠通亦说:“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以此作为划分伤寒与温病的理论依据。裘氏认为,

裘沛然 (二)十二经病“是动”与“所生病”的涵义

经络学说是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十二经病候是十二经脉的重要内容,具有“症候分类学”的意义。十二经病候的内容是在临床所见的一系列病症中根据其各种症状特征,以分辨不同经络脏腑的疾患,在临床上有很大指导意义和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