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怎么用?《古今医统大全》 治法
Posted 《古今医统大全》
篇首语: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治法怎么用?《古今医统大全》 治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治法怎么用?《古今医统大全》 治法
陶节庵曰∶凡热证有头疼恶寒,皆是伤寒,无则皆非也,何则?伤寒则恶寒,伤食则恶食,理固然也。但在冬时恶寒为甚,盖冬为正伤寒,天气严凝,风寒猛烈,触冒之者,恶寒殊甚,其余时月恶寒亦微。冬时恶寒,腠理闭密,非辛温不可,故以桂枝等药以治之。然风与寒常相因,寒则伤荣,恶寒头痛脉浮而无汗,则用麻黄汤开发腠理,以散邪,得汗则愈。风则伤卫,头痛恶风,脉浮缓而自汗,则用桂枝汤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即愈。若夫荣卫俱伤,又非此二汤所治也,须大青龙汤。然此汤大峻,其可代之者,有非冬时恶寒头痛之证,皆宜辛凉之剂,通表里以和之则愈矣。若以冬时所用桂枝辛凉之药而通治之,则杀人矣。曰辛凉者何?羌活冲和汤是也,兼能代大青龙汤为至稳。过此则少阳阳明二经在乎半表里肌肉之间,脉亦不浮不沉。外证在阳明则有目疼鼻干,不得眠之证,脉洪而长,以葛根解肌汤、升麻汤治之。在少阳则胸胁痛而耳聋,脉见弦数,以小柴胡加减以和之。此三经者,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以小柴胡汤加葛根芍药,治少阳阳明俱病如拾芥。若传入里,外证悉罢,已无头痛恶寒,脉见沉实,便作实热谵语恶热,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干而渴,轻则大柴胡汤,重则三承气汤。选用比之大人,剂惟轻缓而治之可也。
[b]麻黄汤[/b](治伤寒头痛,发热腰痛,骨节痛,恶寒无汗而喘,以此汗之,盖暖取汗至手足心而止,不须再服。)
[b]桂枝汤[/b](伤寒发热恶寒有汗,以此和之。此为表虚不可再汗。)
[b]大青龙汤[/b](治伤寒脉浮紧,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不得汗出烦躁,扰乱不安,以此汗之。)
[b]羌活冲和汤[/b](治太阳经伤寒无汗,发热头痛,恶寒脊强,脉浮紧,又治非冬时或有暴寒中人,如伤寒者,以此治之万全。此方代麻黄汤用极平稳无害。)
[b]解肌汤[/b](治温病天行时气,头痛壮热,四时感冒,发热而渴,不恶寒者用此。)
[b]升麻汤[/b](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四肢疼痛,鼻干不卧,兼治四时感冒,不正之气,忽然恶寒头重。)
[b]败毒散[/b](伤寒风温瘟疫,头目昏眩,四肢疼痛,憎寒壮热,项强目疼。)
[b]小柴胡汤[/b](治伤寒要药,不俱少阳,和解、表解有碍者,多宜用之,无误。在小儿尤为平剂。已上方并见大人伤寒门。)
· 伤寒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痛,默默悸欲食,心烦喜呕,或胸膈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者,此汤主之。
· 气虚血弱,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邪正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此汤主之。
·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心下满,不欲食,不便硬,脉细者,为阳微阴结,必有表复有里,脉沉亦在里,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表,半在里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也。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此汤主之。
·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少,胸膈满,此汤与之。
·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此与之。
· 太阳病不解,病过十日转入少阳,胁下硬满,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此汤主之。
· 伤寒瘥后,复更发热,此汤主之。
[b]大柴胡汤[/b] 治阳明病外证,身热汗出而不恶寒,但恶热,宜服此。阳明病脉逆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头眩小便难,此欲发疽证,宜服此。阳明病,胁下硬满,大便秘而呕,口燥者,此汤服之。阳明病中风,其脉浮大,气短心痛,鼻干嗜卧不得汗,一身尽黄,小便难,有潮热而哕,此汤主之。
· 伤寒胁下坚满,少阴干呕,不食,往来寒热,若未吐下,此汤服之。若已吐下发汗谵语者,此汤主之。
· 伤寒五六日,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此汤主之。
·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此汤主之。
[b]小承气汤[/b] 治太阳吐下而微烦,小便数,大便坚者,与此。上焦热壅,胸痞而实,故用枳实、浓朴以泻上焦之痞,大黄泻实,去芒硝不伤阴分之血也。
[b]大承气汤[/b] 治伤寒里实,三焦俱热,腹满而喘者,宜服此汤。
[b]调胃承气汤[/b] 治伤寒十余日,不恶寒但恶热者,实也。腹中满不大便,蒸蒸郁郁者,宜用之。
已上诸方并见大人伤寒门,若小儿剂比大人减半,或三分之二与之。
相关参考
凡单腹胀肿屡经利下而不愈者,必成蛊证。治法宜于痞满、胀满、水肿三法中求治。其初则不致于坏极成蛊,一至成蛊,不能治矣。
《要略》治肺痈,先用小青龙汤一剂以解表之风寒,然后以大枣泻肺汤、桔梗汤之类次第选用。肺痈用太乙膏丸服,或用搜风汤(《元戎》方)吐之。
治痞先须开郁豁痰,消坚化血,然后理脾胃,调正气。凡痞块在皮里膜外,须用补气药及香附开之,兼二陈汤,先须断浓味为要。
治痞先须开郁豁痰,消坚化血,然后理脾胃,调正气。凡痞块在皮里膜外,须用补气药及香附开之,兼二陈汤,先须断浓味为要。
此证当服使君子丸、槟榔散、化虫丸,取下便无事。仲景云∶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前后烦,此五脏寒,乌梅丸主之。其蛔虫穿者,用薏苡根煎服即安。
《内经》曰∶下者举之,滑者涩之。此治脱肛之意也。故丹溪每治此证以人参、黄、芎、归、升麻之类以升之补之,以五倍子、诃子之类以涩之,未有不愈者。
胎寒证必对证施药,如腹痛身冷,啼哭不宁者,以当归散定其痛。如气息不顺者,以匀气散调其气。不乳者,以白术散养其胃气,白芍汤去其寒湿,乳母更宜忌口。
胎寒证必对证施药,如腹痛身冷,啼哭不宁者,以当归散定其痛。如气息不顺者,以匀气散调其气。不乳者,以白术散养其胃气,白芍汤去其寒湿,乳母更宜忌口。
舌之病本乎心与脾之火热之致也。心脾壅滞,气血失运而舌为之病矣。小则擦药涂药而愈,大则必拔其根本,须泻其心脾二经之郁火,方可愈矣。
《良方》云∶堕坠之病,《内经》、《灵枢》、《金匮》、子和所论详矣。独正骨兼金镞科,惟危氏言其整顿手法,折伤手足,各有六出臼四折骨,背脊骨折法,十不治,并用药法,至矣,尽矣。今之学人专攻治外,不行诊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