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下怎么用?《冯氏锦囊秘录》 汗下

Posted 《冯氏锦囊秘录》

篇首语:知识分子优于文盲,如同活人优于死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汗下怎么用?《冯氏锦囊秘录》 汗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汗下怎么用?《冯氏锦囊秘录》 汗下

夫痘疮必待三日,不出或出不快,即微发之,如发后不出,仅宜日服二剂,此后而再不出,方大发之,若见点虽少,倘脉和平,是疮本稀,亦不可乱为发表,发表犹此,况汗下乎?故痘症虽似伤寒,然治惟有温平之法,而无汗下之理。且伤寒表症未解,尚不可下,况痘疮必欲起胀,翕浆而后已哉,何世谓初觉即宜利之,宜泄其毒,误矣。故在初发热足冷,头痛脉数,与伤寒疑似之间,仅宜解肌微表,若有内伤等症,仅宜微与化食宽膈,若痘而误服麻黄之剂,以汗下之,则阳气尽出于肌表,遂必斑烂而脏虚,虚则腹疼自利,或作寒战,甚或里无阳气,乃作阴痫,而死者多矣。抑痘而误用大黄之剂,以下之,则毒乘虚陷伏,或为腹胀。或为喘急,而死者有矣。虽然亦有不得不汗下以劫病者,如未出时,重感风寒,约束皮肤,而腠理闭密,疮出不快者,此必当汗之,令其阴阳和,荣卫通,而疮自易出,毒得解散,苟不汗之,则毒无从外出,存伏于中,未免有闭门留寇之祸也。更如大热不退,转增烦渴,谵妄昏沉,便尿阻塞者,此毒蓄于肠胃之间,而与谷气并结也,宜急下之,使其陈秽涤去,脏俯流通也,苟不下之,则藏污蓄毒煎熬于中,宁无养虎遗患之虞乎?《书》曰∶首尾不可下者,或谓首云上焦,尾云下焦,盖治上宜消,治下宜导,而无下之理。或云,痘未显于表,其脉症有表而无理,若一下之则邪气不得伸越,故禁首不可下也。痘已显于外而无一切里症,内无根蒂,大忧不甚实,苟一下之,则毒邪逆陷,并即靥而精滋耗亡,是以大便干结者,如亦下之,则愈竭荣血。故禁尾不可下也。论虽不同,理则一致,至如顺痘初出,又无表里感伤者,则当任其自然,惟加安养,自见全功,若有风寒闭塞,惟宜解肌自出矣。
奈何才见痘点,亦罔顾其所蕴轻重,肌热未透,毛窍未松,惟恐不出,用药峻发,毒无出路,遇发则一倍变为十倍,十疮合为一疮,各曰斑烂。五内七窍,至于皆有,重者不救,轻者或为喉痛声哑,目疾鼻塞之患也。

相关参考

《冯氏锦囊秘录》 坏证夺命饮

治伤寒汗下后不解,或投药错误,致困重垂死昏沉,或阴阳二症不明,七日以后皆可服。人参一两,为片,水二钟,于银石器内,熬至一钟,温服。病患喜冷,以新水沉冷服之,渣再煎服,连进数服,服至鼻尖上润汗出,是其应

《冯氏锦囊秘录》 坏证夺命饮

治伤寒汗下后不解,或投药错误,致困重垂死昏沉,或阴阳二症不明,七日以后皆可服。人参一两,为片,水二钟,于银石器内,熬至一钟,温服。病患喜冷,以新水沉冷服之,渣再煎服,连进数服,服至鼻尖上润汗出,是其应

《冯氏锦囊秘录》 论伤寒可下不可下

《经》曰∶中满者,泻之于内;又曰∶土郁夺之。谓下之令其疏泄也。然欲攻病邪之标,必先审正气之本。如伤寒寸脉弱而无力者,切忌发吐,尺脉弱而无力者,切忌汗下,俱宜小柴胡汤和之。若小便数而赤,大便结而脉沉实者

《冯氏锦囊秘录》 伤寒瘥后遗毒

伤寒汗下不彻,余邪结在耳后一寸二三分,或两耳下俱硬肿者,名曰遗毒,宜速消散,缓必成脓,以连翘败毒散治之。如项肿痛,加威灵仙;大便实加大黄、穿山甲。如发肿有脓不消,或已破未破者,但用内托消毒散,加角刺、

《冯氏锦囊秘录》 伤寒瘥后碗头疮

碗头疮者,亦有汗下后余毒不尽,故瘥后而发碗头疮也。只以黄连、甘草、归尾、红花、防风、苦参、荆芥、连翘、羌活、白芷之类煎服,外用芒硝、赤小豆、青黛为末,以鸡子清和猪胆汁调敷疮上最效,勿动其靥,待其自脱。

蜜煎导法怎么用?《冯氏锦囊秘录》 蜜煎导法

治阳明病汗下后,体虚气弱,津液枯竭,脏腑闭塞,大便不行,须宜密导之。蜜二两铜器中微火煎之,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入皂角末,盐少许,捻作挺子,如指许,长二寸头锐,纳谷道中,以手握住,欲大便时去之。

蜜煎导法怎么用?《冯氏锦囊秘录》 蜜煎导法

治阳明病汗下后,体虚气弱,津液枯竭,脏腑闭塞,大便不行,须宜密导之。蜜二两铜器中微火煎之,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入皂角末,盐少许,捻作挺子,如指许,长二寸头锐,纳谷道中,以手握住,欲大便时去之。

天花粉怎么用?《冯氏锦囊秘录》 天花粉

禀天地清寒之气,故味苦气寒而无毒。天花粉,润心中枯渴烦热,降膈上热痰稠痰,理一切肿毒排脓。长肉消瘀,除时疾热狂,驱酒疸祛黄,实热作渴最宜,胃虚湿痰切戒,汗下后亡阳作渴者,阴虚火动,津液不能上升作渴者,

汗下怎么用?《证治准绳·幼科》 汗下

钱氏云∶疮疹惟用温平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活人书》云∶小儿疮疹与伤寒相类,头痛身热,足冷脉数,疑似之间,只与升麻汤解肌,兼治疮子,已发未发皆可服,但不可疏转,此为大戒。伤寒身热,固不可下,疮疹

论汗下怎么用?《刘河间伤寒医鉴》 论汗下

《活人书》云∶阳明证宜下,少阴证宜温。又曰∶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宜着艾,并四逆汤。又云∶三阳证宜下,三阴证宜温。少阴病,发热,脉沉,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当见少阴证,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