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Posted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篇首语: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b]论一首[/b] [b]脉证合十四条[/b](按当作十条。) [b]方十四首[/b](按当十三首。)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
按经水适断四字。宜为七八日上看。盖篇首四条。既详于伤寒论述义中。兹不复赘。(程注。至治有殊也。全取伤寒蕴要。)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
焦循雕菰集。罗浩医经余论序曰。其论金匮。以水症气冲咽。状如炙肉证。妇人咽中有炙脔。为有形之邪。阻无形之气。
按梅核气之名。 见直指方。前人或谓为噎膈之渐。盖在男子。往往驯为噎证。女子则多不过一时气壅痰结也。
[b]半夏浓朴汤方[/b]
医心方。医门方。疗咽中如肉脔。咽不入吐不出方。
于本方。去苏叶。加橘皮。
外台。广济。疗心腹胀满。柴胡浓朴汤方。
于本方。去半夏。加柴胡。橘皮。槟榔。
圣惠。治膈气胸中妨闷。痰壅不下食。紫苏散方。
于本方。加枳壳。柴胡。槟榔。桂心。
又治心腹胀满。痰饮不下食。浓朴散方。
于本方。加陈橘皮。前胡。槟榔。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躁。脉经。赵。徐。沈。尤。朱注本。并作燥。误。)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
按据小青龙汤考之。则此所谓涎沫。亦即稠痰耳。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未多之未。朱曰。疑是寒字。误。未匀。原本。诸本。并作不匀。宜改。)
按徐氏曰。妇人之病。至胞门。为一篇纲领。因虚积冷结气六字。尤为纲中之纲。谓人不虚。则邪不能乘之。因虚故偶感之冷。不化而积。气热则行。冷则凝。冷气凝滞。久则结。结者。不散也。血遇冷气而不行。则经水断绝。然有微甚上下不同。故曰诸。程氏曰。此条。当分作三截看。妇人之病。必因于虚劳。因于积冷。因于结气。(即结热)
三者。皆能为妇人诸经作病。尤氏义同程氏。而金鉴亦仍之。今熟玩经文。徐说似长。但其解诸字恐非。魏氏曰。诸。
即之也。为妥。盖此条以血寒积结下焦为主。自寒伤经络。至非止女身。十五句。是客词。系于举上焦中焦之病。以备下焦之参照者。久成肺痈。先兄曰。痈。当作痿。字之误也。盖上焦寒凝。无为肺痈之理。肺冷为痿。甘草干姜汤证是也。(脉经妇人病。亦有咳逆呕沫。其肺成痿语。)魏又曰。绕脐隐伏。为少腹冷痛。为奔豚。为寒疝。种种不同。旁出者结于两胁。如脏腑相连。邪高痛下。而痛反在关元。为下厥上逆之证。沈氏以未多。为未经多日之义。非是。徐氏曰。
奄忽四句为一段。宜从。盖奄字上。当存或字看。金鉴以为痛甚之常状。似非。厥癫。即癫疾。脉要精微论曰。厥成为巅疾。又曰。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是也。呕吐涎唾。涎字韵。下根气街。根字韵。古书句中有韵。韵未必在句尾。见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王引之经义述闻。(辑义引巢源。不通二字。剩。)
[b]温经汤方[/b]
按此方半夏。其旨难晰。程氏谓以止带下。殊属无稽。徐氏曰。下利已久。脾气有伤。故以姜半正脾气。亦未核。
杨氏家藏方。调经汤。治冲任脉虚。风寒客搏。气结凝滞。每经候将行。脐腹先作撮痛。或小腹急痛。攻注腰脚疼重。经欲行时。预前五日。及经断后五日。并宜服之。
于本方。去阿胶。加五加皮。熟干地黄。乌药。红花。没药。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
〔徐〕带下。即前所谓此皆带下。非专指赤白带也。〔赵〕此亦因瘀血而病者。经水即不利。一月再见之不同。皆冲任瘀血之病。土瓜根者。能通月水。消瘀血。生津液。津生则化血也。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开阴寒。桂枝。
通血脉。引阳气。 虫。破血积。以消行之。
按赵注明备。本纲意补或字。盖仍之也。又千金方。温经汤主妇人小腹痛。用茯苓。芍药。土瓜仁。薏苡仁。其旨相似。
寸口脉弦而大。
按尤氏说三品功用。本于赵氏。赵又曰。凡系帛皆理血。血色红。用绛尤切于活血。
妇人陷经漏下。
按赵氏曰。方虽不全见。胶艾二物。亦足以治之。沈氏。魏氏。并以为阿胶干姜二味。俱难从。
妇人六十二种风。
按赵氏以为六十二种风。尽以一药治之。明其非仲景法。然原其立方之旨。破血通经。用红花酒。则血开气行。而风亦散矣。
[b]红蓝花酒方[/b]
本草。图经曰。张仲景治六十二种风。兼腹内血气刺痛。用红花一大两。分为四分。以酒一大升煎强半。顿服之。
不止再服。又一方。用红蓝子一升。捣碎。以无灰酒一大升八合拌了。暴令干。重捣 。蜜丸如桐子大。空腹酒下十丸。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
按此条之证。本是下焦壅滞。不得溺利者。膀胱为之急胀。而胞系遂至缭戾。溺随益闭。以致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故用肾气丸。开其壅滞。利其小便。则膀胱宽豁。而其系复旧也。此证不必下元衰乏。而其用此丸者。
专取之利水。故云但利小便则愈。又按慧琳一切经音义。缭 。考声云。 。犹结纽也。亦缭 。纷 貌也。云云。
徐氏曰。了戾者。其系纽转也。先兄曰。卢文 钟山札记云。了戾者。屈曲旋转之意。许慎注淮南原道训云。 。了戾也。郭璞注方言三。轸。戾也。云相了戾也。杨 注荀子修。身篇击戾云。犹了戾也。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脉经。分为二条。又曰。少阴脉数。则气淋。阴中则生疮。)
平脉法曰。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
脉经。此条前有一条。曰。少阴脉弱而微。微则少血。弱则生风。微弱相搏。阴中恶寒。胃气下泄。吹而正喧。
妇人良方。膏发煎。治妇人谷气实。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阴中出血。
赤水玄珠曰。令媳长卿之妇。腹中微疼。经行不流行。喉痛。四肢麻木作战。不知饥饿。右脉洪大如菀豆。以川芎。
香附。麦芽。山楂。乌梅。粉草。桔梗。酒芩。防风。荆芥。白术。茯苓。四剂而安。次月经水大行。十日不止。以黄。阿胶。蒲黄。各一钱。白芍药二钱。粉草三分。一帖而止。此后但觉浊气下坠。屁从子户中出。以补中益气汤。加酒炒黄连。调养而平。
[b]小儿疳虫蚀齿方[/b](幼幼新书引。葶苈下。有各少许三字。腊日。作腊月。 上。有和字。赵注本。不载此方。)
〔魏〕附小儿疳虫蚀齿一方。不知何意载于篇末。或有儿科之书。阙略不全。挂一漏百者乎。
相关参考
[b]证二条[/b](按此上。当脱脉字。)[b]方六首[/b]师曰。疟脉自弦。(外台。师曰上。有辨疟脉三字。可温之。作温药已。脉经。弦紧者。作若脉紧数者。宋本外台。亦作数紧。巢源。作脉数而紧者。外台。
[b]论七首[/b][b]脉证五条[/b][b]方九首[/b](按此数目。并有讹。当考。)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脉经。其腹如鼓下。注曰。如鼓。一作如故不满。痈脓。辑义误写作痈肿。诸本皆作脓字。)按
[b]论二首[/b][b]脉证十四条[/b][b]方七首[/b](按当作六首。)寸口脉浮而缓。〔尤〕脾脏瘀热而色黄。脾者。四运之轴也。脾以其所瘀之热。转输流布。而肢体面目尽黄矣。故曰瘀热以行。按平人气
[b]论二首[/b][b]脉证十七条[/b][b]方二首[/b](此三字。辑义偶脱。)肺中风者。(冒而肿胀。辑义。肿。讹作腹。诸本。皆作肿字。)肺中寒。按评热病论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
(按本篇咳嗽诸条。本为悬饮支饮而设。题目中不须有此二字。疑是后人所误添。似宜芟去。)问曰。夫饮有四。何也。按元嵩曰。四饮。云悬。云溢。云支。皆就饮之情状。而命其名。皆是虚字。然则淡饮。不应特用实字。今
(论一首脉证五十四条方十六首)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
[b]妇人中风.七八曰.[/b][i](业已热除而身凉.而复)[/i][b]续来寒热.发作有[/b][i](一定之)[/i][b]时.[/b][i](因其病而问其)[/i][b]经水[/b][i](已
[b]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
(小便利。徐。沈。周。尤。朱。作小便不利。宜从。)寸口脉浮而迟。按巢源。以此条。收之虚劳候中。可以确金鉴说矣。趺阳脉浮而数。证治要诀曰。中消消脾。脾气热燥。饮食倍常。皆消为小便。男子消渴。小便反多。〔
[b]论辨二首[/b][b]合九十法[/b](按当八十六法。)[b]方二十一首[/b](按当二十六首。)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按服药炼液。言道家辟谷之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医说。引食治通说云。金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