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伯文 钱伯文治疗胃癌学术思想探析
Posted 钱伯文
篇首语: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钱伯文 钱伯文治疗胃癌学术思想探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钱伯文 钱伯文治疗胃癌学术思想探析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10):8~9摘要: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部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中居于首位。吾师钱伯文教授长期潜心于肿瘤研究,尤其对于胃癌的临床诊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一整套见解。现将老师对胃癌的理认识及其治疗原则,作一探析。
钱师根据胃癌的临床表现,认为其主要属于中医“噎膈”、“反胃”、“积聚”等范畴。如《内经》所述“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就与胃癌引起贲门狭窄,导致进行性吞咽困难,甚至食入即吐的症状非常相似。《金匮要略》言“朝食暮吐,宿食不化,名曰胃反”,和胃癌引起幽门狭窄或完全梗阻时出现的症状几乎完全一致,虽然其中可能还包括其他非肿瘤性的疾病,以及食管下端癌等病症,但也包括了胃癌在内。至于“积聚”,钱师认为也包括了胃癌病症。因为胃癌为一实质性的肿块,根据文献有关“积聚”的描述(如《难经》“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痛无常处”,积是固定不移的肿块,聚是可以移动的肿块,它们可生于腹腔内,因此可以认为积聚之症包括了胃癌在内的腹腔肿瘤。另外,清·方肇权对“积聚”症状之描述“积聚……按之有形,或疼痛,仍居胃腑之间……或恶心呕吐,或恶阻饮食,或成坚硬者”与胃癌的体征和症状十分相似,可见钱师论治胃癌与积聚联系是有依据的。基于上述认识,钱师对胃癌的治疗原则亦颇具特色。
一、调理气机
1.积聚之成乃气滞之故
钱师明确指出:气机失调是诱发胃癌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主要是肝气郁结。从大量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在发病前(即癌前期)常有长期的郁闷忧愁,或蒙受打击而不得解脱等肝气郁结的现象。历代医家也有相同的观点,如张鸡峰云“膈噎是神思间病。”巢元方云:“此由忧患所至……使塞而噎”。张从正在解释积聚的成因时也认为”忧思郁怒,气机不和,日久聚成积“。据此,钱师进一步解释说,长期的情志抑郁不舒,肝气郁滞,导致了脾胃气机不畅,由气滞进而导致血瘀、痰凝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致使肿瘤形成。
2.理气乃治本之法
古代医家对用量理气法治疗噎膈、反胃等症是有所认识的。如宋·严用和论治噎膈“化痰下气……噎膈之疾无由作矣”。清·徐春甫论治反胃宜“调气养胃……则无反胃之患。”清·董西园论治积聚也说:“气滞而积聚则块硬而现形,若气通行,则散而无迹”。然而他们对于理气的具体用法并未阐述,有的医家则认为理气仅是改善症状的治标之法而已。如朱丹溪觉得理气药仅能取“暂时得快”之效,并非治本之计;徐彦纯亦认为理气的“辛香之药尽是治标”。
然而,钱师力排众议,把理气作为胃癌的治本之法。他指出,中医治病之所以能通过“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说明“证”的表现正是“因”的实质反映。理气法既能改善气滞之证,足以证明是一种病因疗法。况且理气法对于协调气机的平衡,促使血瘀、痰凝的逆转都能发挥作用,可以控制胃癌的形成和发展,临床上不乏使用该法治疗后肿块缩小、乃至消失的例证。足见调理气机对胃癌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理气不避复燥
理气药大多辛香而温燥,难免有耗气、伤津、助火之弊,况且胃癌在临床上除见气滞之象外,尚常兼见气虚、津伤、血瘀、火热之象,故古代医家多竭力反对用这类香燥理气之品。如朱丹溪告诫道:“若服之必死”。方贤认为治翻胃用香燥“如抱薪救火”。刘宗厚甚至说:“咽嗌闭塞……有服耗气药过多……而致者”。更有张鸡峰等因畏用香燥之品,而放弃药物治疗,仅仅采用“内观自养”法来治此险恶痼疾。
钱师指出,尽管从理论上讲,前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实际上理气药使气机恢复正常,从而促进了正气的生成和邪气的祛除,而收正气复、津液生、瘀血去、火热退之效,何来“服之必死”之恶果?如枸橘李,世人多因其破气辛燥而畏用,钱师则根据病情,放手用至24克,每每获取良效,且未见任何副作用。临床实践表明,只要辨证准确,配伍恰当,即使较长时间服用理气药,也不会产生耗气、伤津、助火等副作用。钱师告诫后学者:要重视理气药的应用,切不可因噎废食,而贻误病机!
二、消坚散结
1.坚者必削之
目前中医临床治疗胃癌,一般多在“噎膈”、“反胃”之症中寻找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法,往往忽视了胃癌与积聚的密切关系。钱师则明确指出,胃癌实际上也是中医病症“积聚”之一,从而将消坚散结法作为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只有尽力设法缩小或消除肿块,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防止发展,以臻痊愈。他十分赞同清·程钟龄所说“脏腑、筋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的观点,对胃癌的整个治疗过程都贯彻“坚者削之”的原则。他说胃癌到了中、晚期,肿块已十分明显时,应用消坚散结,这是大家都已知道的治法,但往往忽视在胃癌早期应用。虽然早期肿块仅能借助现代医学检查得以诊断,然而必须承认积聚已成,应果断地应用消法,以达及早消除之目的。
2.消坚散结之活用
钱师认为,消坚散结乃为治疗原则,有其丰富的内涵,应灵活地针对病因,采用各种相适应之消坚散结法,如祛瘀消坚、化痰消坚、清热解毒消坚,以及攻毒消坚等。虽为消坚,又不是一味滥用有毒之品,如斑蝥。马钱子等,而习用天龙、露蜂房等药性较缓者。同时十分注意病人的体质情况,讲究应用的时机,药物的用量,乃至与其他治法的配合应用等,故而经常收其功,而未见其害。
三、扶助正气
1.扶正对治疗胃癌的作用
钱师治疗胃癌又十分重视患者的正气,强调扶正药物的应用。他认为:(1)扶正有利于消坚。他指出:正气是机体对病邪的抵抗力和自然修复力,正气的恢复有助于肿块的控制、缩小或消除。他十分赞赏李时珍“养正破坚积“的提法。近年来有人认为正气包括了人体的免疫功能,而后者防止肿瘤生长的机制已得到公认,因此养正破积与现代的免疫疗法,具有某种共同的理论基础。(2)扶正有利于患者接受种种治疗。钱师认为,在胃癌尚未被真正攻克之前,采用多种疗法是理智做法,而各种疗法均有其得弊,中医扶正治疗能增强病人体质,升高白血球、减轻其他治疗的不良反应等,从而使病人获得了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的机会,并能较顺利地完成全部疗程。(3)有利于改善患者体质,促进康复,延长生存期。
2.扶正着重脾胃
钱师认为,胃癌中、晚期的虚弱,主要是脾的运化失司这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及于全身所致。如窦材在《扁鹊心书》中说:“翻胃,乃脾气太虚不能健运也。”因此,他赞同程文圃的观点:“必以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为主……方是救本之治”。
总之,钱伯文教授治疗胃癌的学术思想是对中医传统观点的发展,使现代中医治疗胃癌拓宽了视野,有利于对胃癌研究工作的深入。
相关参考
出处:中医文献杂志1993;(3):23-25,22摘要:钱伯文教授认为在肿瘤的致病原因中,外因是邪气,邪毒:内因是五脏六腑的蓄毒,气血流行失常、七情刺激和正气虚弱。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肿瘤的发生发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0)6~8摘要:国内外治疗早中期胃癌大多采用手术、化疗及放疗。对于晚期胃癌,国内较为有效的方法乃中医中药治疗,临证中取得了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的效果。体征与舌脉相参: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2):7~9摘要:胃癌多由长期饮食不节、情志抑郁不舒,渐致痰火胶结、气血凝滞而成。早期可见上腹不适、纳呆、消瘦、恶心呕吐、呕血、黑粪等症,晚期则出现淋巴结肿大、腹部肿块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1995;(2):70-71摘要:胃癌,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认为,其病机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笔者临证发现,胃癌患者除可分为脾胃气虚,脾胃气滞,胃津不足等证型外,还均有一定程度的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8):10~13摘要:胃癌是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最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胃癌的治愈率有所提高,但大多数报道的5年生存率仍俳徊于20~30%。在诸多影响预后的因素中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6):1~3摘要:钱伯文教授对于肿瘤的治疗,主张从调整整体着手,充分发挥正气的抗癌作用。善用攻补兼施,扶正祛邪,而攻不伤正,补不碍邪。钱老常说: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