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阴纲目》 治湿热带下

Posted 《济阴纲目》

篇首语:一锹挖不成水井,一天盖不成罗马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济阴纲目》 治湿热带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济阴纲目》 治湿热带下

[b]清白散[/b] 治白带。(得丹溪法,然配四物,似与瘦人多火者相宜)
当归 川芎 白芍药(炒) 生地黄 黄柏(盐水炒) 樗根皮(酒炒 ) 贝母(各一钱) 干姜(炒黑) 甘草(各五分)
上锉。加生姜三片,水煎(黄柏清下焦之热,樗皮燥下部之湿,干姜从火,甘草和中,若贝母者,必有所兼症也)。肥白人多湿痰,加白术、半夏;赤带,加酒炒条芩、荆芥;
久下,加熟地黄、牡蛎;气虚,加人参、黄 ;腰腿酸痛,加鹿角胶,或只以二陈汤加苍、白术;如升膀胱之湿,加升麻、柴胡、苍、白术。(非升膀胱之湿,盖气陷之湿也)
[b]解带散[/b] 治血气不调,湿热白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痰郁嘈杂。(此大家法)
当归身(酒洗) 香附子(醋炒,各一钱五分) 白芍药(酒炒) 白术(土炒,各一钱二分) 苍术白茯苓 陈皮(去白) 牡丹皮(各一钱) 川芎 玄胡索(各八分) 甘草(炙,四分)
上锉一剂。加生姜水煎,空心服。
[b]樗皮丸[/b] 治赤白带,有湿热者。(以下四方,皆丹溪独造,均以清湿热为主,故用椿皮黄柏,然芍药收肝火,良姜为从治而烧灰之法,独超于诸方,奇哉)
芍药(五钱) 良姜(三钱,烧灰) 黄柏(二钱,俱烧成灰) 椿根皮(一两五钱)
上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b]胜湿丸[/b] 治赤白带,因湿热胜而下者。
苍术(盐炒) 白芍药 滑石(炒,各一两) 椿根皮(炒,一两) 干姜(煨,二钱) 地榆(五钱)
枳壳(炒) 甘草(各三钱)
上为末,粥丸桐子大。空心米饮下一百丸。(干姜一方用二两,似误。)(此方加苍术以燥中宫;地榆以温下部;枳壳宽气于上;滑石利湿于下;干姜从而燥湿也,用二两者非)
[b]苍曲樗皮丸[/b] 治带下。(主于胃中湿热,故立方如此)
椿根皮(二两) 芍药(一两半) 苍术 神曲(炒) 麦皮曲(炒) 黄柏(炒,各一两) 滑石 枳壳(各半两)
上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b]侧柏樗皮丸[/b] 治白带因七情所伤,而脉数者。(以脉数,为用黄连、侧柏,不用苍术,为其燥性多也,烧白芷入阳明,而有涩止之能,白术补中气而有培土之妙,其他不言喻矣)
椿根皮(炒,二两) 香附子(醋炒) 白芍药 白术(炒,各一两) 侧柏叶(酒蒸) 黄连(炒)
黄柏(炒,各半两) 白芷(烧存性,三钱)
上粥丸,桐子大。米饮下七十丸。
按椿根皮性凉而燥湿,热盛者宜之,后一方有黄连、香附、木香,故可治七情所伤。
[b]苦楝丸[/b] 治赤白带下甚妙。(下部痛者尤宜)
苦楝(碎,酒浸) 香(炒,一方大茴香) 当归(各等分)
上为末,酒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温酒下。瘀血,加桃仁;血海寒,加桂。如腰腿疼,四物汤四钱加羌活、防风各一钱,煎汤送下。
[b]四神丸[/b] 治带下。(此方温燥,非有热所宜)
香附(四制,八两) 苍术(泔浸,牡蛎粉炒) 椿根皮(蜜水炒) 砂仁(炒,各二两)
上为末,黄米煮饭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酒下。
以上诸方俱轻剂。
[b]万安散[/b] 治女人赤白带下,或出白物如脂,或有臭浊污水,并神效。(此利气温行之剂,与寒湿相宜)
小茴香(炒香) 木香(各二钱半) 黑牵牛(一两,另取头末)
上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调二钱,临卧服。取尽恶物为效,未尽间日再服二钱,后以白粥补之。忌热毒物。
[b]大圣万安散[/b] 治女人 瘕癖气,腹胀胸满,赤白带下,久患血气虚弱,萎黄无力,并休息赤白痢疾,并皆治之,其效不可具述。孕妇不可服,天阴晦不可服。
白术 木香 胡椒(各二钱半) 陈皮(去白) 黄 桑白皮 木通(各五钱) 白牵牛(炒,取头末,二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用生姜五片,水一钟半,煎至一钟去姜,调药临卧服,须臾又用姜汤或温白汤,饮三五口催之,平明可行三五次,取下恶物及臭污水为度,后以白粥补之。服药不可食晚饭及荤酒等物。(二方皆燥热下气导水之药,惟真寒湿者宜之)
[b]宣明导水丸[/b] 治湿热郁于下焦之分,赤白带下不止,燥热烦渴。(清热渗湿导滞,妙在气血两分)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牵牛(头末) 滑石(各四两)
上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滚水下,随证加减。
以上诸方俱重剂。

相关参考

《济阴纲目》 治湿痰带下

[b]渗湿消痰饮[/b]治湿热痰积,渗入膀胱,(曰渗入下焦则可,曰入膀胱则不可)白带不止。(总治中州之湿,盖中焦清则无湿下流,故带自止,岂有渗入之理)白术苍术(炒)半夏(姜汤泡七次)橘红白茯苓白芷香附

《济阴纲目》 卷之九胎前门·下

《济阴纲目》 卷之十四产后门·下

《济阴纲目》 论带下虚寒宜温补

[b]李氏[/b]曰∶带下有虚寒带腥臭者,因小水淋沥不已(淋漓不已属虚寒,然亦有虚热者),或崩中暴下,或产后去血过多,以致阴亏阳竭,荣气不升,经脉凝涩,卫气下陷,精气累滞于下焦,蕴积而成。白滑如涕,下

《济阴纲目》 论带下湿热药用正治从治之异

[b]方氏[/b]曰∶妇人赤白带下,多是怒气伤肝。夫肝属木,脾属土,肝邪乘脾,木气克土,则脾受伤而有湿(木郁不伸,便以生湿),湿而生热,热则流通,所以滑浊之物,渗入膀胱,从小便而出也(阑门既能泌别清浊

《济阴纲目》 治虚损带下

[b]卫生汤[/b]治带下不止,脉微弱腹痛。(以下皆以正气为本,此亦建中法)黄(三两)当归白芍药(炒,各二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半两,水煎,空心服。一方下苦楝丸三十粒(以腹痛,故兼苦楝丸)

《济阴纲目》 论带下五色因风邪入于胞门

[b]良方[/b]云∶妇人带下,其名有五,因经行产后,风邪入胞门,传于脏腑而致之。若伤足厥阴肝经,色如青泥;伤手少阴心经,色如红津;伤手太阴肺经,形如白涕;伤足太阴脾经,黄如烂瓜;伤足少阴肾经,黑如血

《济阴纲目》 论血崩因虚热

[b]东垣[/b]曰∶阴虚阳搏谓之崩。妇人脾胃虚损,致命门脉沉细而数疾(阴虚阳搏,是阴中有火也,故以尺脉为诊),或沉弦而洪大有力,寸关脉亦然,皆由脾胃有亏,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此言脾气下陷

《济阴纲目》 论带下杂治法

[b]戴氏[/b]曰∶赤白带下,皆因七情内伤,或下元虚冷,感非一端(元礼为丹溪弟子,而相背如此,自是一种翻案)。大率下白带多,间有下赤者,并宜顺气散,吞震灵丹,仍佐艾附丸,或米饮调沙参末;带下不止成羸

《济阴纲目》 治血热崩漏

[b]荆芥四物汤[/b]治崩漏初起,不问虚实,服之立止。当归川芎白芍药(炒)生地黄荆芥穗条芩(炒)香附子(炒,各一钱)上锉。水煎服。(血藏于肝,肝气不升,则热迫于下,故血不能藏而崩也。况厥阴之经环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