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华 (二)温清酸楚,寒热并用
Posted 姜春华
篇首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姜春华 (二)温清酸楚,寒热并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姜春华 (二)温清酸楚,寒热并用
久治不愈的慢性腹泻,先生常温清酸涩并用,正气、邪气、病因、症状综合调节治理,以截断扭转病势,使病情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温,即用温阳益气药以扶正固本。先生认为,慢性腹泻久久不愈,并不是邪热之盛,而是正气不足所致。《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充沛旺盛,即使感受病邪亦往往一药而愈而少有后患,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则病邪留滞,迁延缠绵,遂全慢性之疾。因此温阳、益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是驱逐病邪的先决条件。先生在临床上温阳多用附子、肉桂、干姜、补骨脂等,益气主用黄芪、党参、白术、淮山药。其中黄芪、附子二味先生尤为推崇。黄芪补中益气,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别录》谓其主“藏风邪气,…
…主腹痛泄痢。”故在临床上常重用黄芪以扶正驱邪,一般常用量为30g。附子能振奋机能之衰减,振奋全身细胞之活力,虞抟云其:“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温热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寒湿。”运用临床常有力起沉疴之功。
清即清热解毒以消除滞留肠道的湿热邪毒病邪。湿热邪毒常为慢性腹泻的致病原之一,湿性粘滞缠绵,与热相结,壅滞肠道,致肠道气机堵塞,传导失司,或伤及血络而致气血失调。因此消除湿热之邪是为治病求本之道,先生常用地锦草、蚂蚁草、鸡骨草、铁苋菜、秦皮等清热解毒药,临证取用,以清除湿热邪毒,达到清肠和络之功效。现代药理分析表明,此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大肠杆菌的作用,部分药物如白头翁、铁苋菜等还有抗痢疾杆菌的作用。故为治疗慢性腹泻不可缺少的一环。
酸敛收涩,历来医家往往视作畏途,因而用之颇慎,如丹溪所曰:“世俗利用涩药治泻……为祸不少。”李用粹则认为:“兜涩不可太早,恐留滞余邪。先生认为,酸敛收涩有截断病势发展之功,关键在于如何选药。慢性腹泻为正虚邪恋之证,正虚为邪恋之基础,正气愈虚,邪气愈恋,遂成恶性往复循环,久而久之,正气衰竭则危象生焉。因此在扶正祛邪,治病求本的同时,适当加以酸敛收涩之药,不仅能收敛耗散之正气,亦能截断邪势之发展,更有利于扭转病情恶性循环之局面。先生常喜用乌梅、石榴皮、五味子等药,因为这些药物具有收敛正气及驱除邪毒双重作用,如乌梅据现代药理分析对痢疾杆菌及肠致病菌都有抑制抗菌作用,诃子对4~5种痢疾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抗菌作用。但并不是所有收涩作用的药物均可选用,有些酸涩药如罂粟壳之类,先生认为不宜使用或多用。由于正确地把握住正气、邪毒、虚实之关系,施以温清酸涩等多头并进,各施其职,标本兼顾,因而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治一男性患者,23岁,由菌痢引起慢性溃疡病性结肠炎,五年迁延未愈,面色白,形体羸瘦,畏寒肢冷,腹痛下利,一日数行,舌淡苔白润,脉来沉细无力,曾用消炎药未见效。先生用附子、肉豆蔻,振奋阳气,铁苋菜、鸡骨草、胡黄连清热解毒,诃子酸敛收涩,五贴药后,霍然而愈。
相关参考
脏腑辨证源于《内经》,《金匮要略》中亦用脏腑辨证。晋唐以来多集验方,如《肘后方》、《深师方》、《小品方》,至唐王焘集诸家验方而为《外台秘要》,皆以病证为主,孙思邈着《千金方》以脏腑分篇,各列寒热虚实诸
[b]标题:[/b]姜春华治疗支气管扩张的经验出处:浙江中医杂志.-1986,21(1)2[b]标题:[/b]我的“异病同治”“同病异治”观出处:中医杂志.-1986,27(10)66[b]标题:[/
活血通络法,用于血瘀脉络阻滞者,如肝脾肿大,静脉阻塞,半身不遂等,于活血化瘀药中选加地龙、炮山甲等。
活血攻坚法,用于瘀血、干血较重者,如腹内肿块坚硬,病实体壮者,选用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穿山甲、鼠妇等。
活血祛风法,用于血瘀挟风者,如关节疼痛,取“治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重用活血药再加防风、秦艽、独活、川乌、姜黄等。
活血化痰法,用于瘀血与痰相结者,如皮下结块、口面歪斜、四肢麻痹等,于活血化瘀药中选加南星、半夏、茯苓,陈皮、白附子等。
组成:本方由三类药物构成,故名三合一方。即扶正培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三类药物。根据患者体质与病情,先生将此三类药物拟订了甲乙二方。[b]甲方:[/b]益气解毒活血祛湿,适用于气虚湿滞者。党参15g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