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亮甫 从肾论治老年病

Posted 秦亮甫

篇首语:我贪钱,大概是因为卑微到泥土里,只有它能给我一丝安全感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秦亮甫 从肾论治老年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秦亮甫 从肾论治老年病

衰老既是一种病理变化,又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生理过程。一直有许多医家在探讨衰老的原因与机制,提出了各种学说,如阴阳失调学说,元气不足学说,脏腑虚衰学说,精气神亏损学说,气虚血瘀学说,肾衰痰瘀学说……众说纷纭。虽各有其理,但究其根源,肾虚是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
[b]1、肾中精气主宰人的寿命和生存质量[/b]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和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及体质强弱与先天精气的盛衰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以孕育新的生命。精气的盛衰决定了人的寿命,即“凡此形体之气,既已异于上寿,则其中寿而尽,因有所由,此先天之禀受然也”(《景岳全书》)。“禀气原则体强,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论衡·气寿篇》)。
人在出生之后,由于“先天之精”不断得到“后天之精”的充养。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促进着幼儿骨骼及智力的发育;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进而化生出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天癸”,男子产生精子,女子月经来潮,具备了生殖力。因此,当肾中精气充足时,则精力充沛,骨坚邪固,耳目聪明,毛发润泽,二便自调,从而提高了生命质量。以后随着肾中精气由充盛逐渐转向衰退,“天癸”的生成减少直至耗竭,生殖能力下降,以至消失,人也就从中年而转入老年,出现骨枯髓减脑空,则身短背驼腰酸、耳鸣齿摇、发白枯萎等老态,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三八肾气平均……,五八肾气衰。”反映了肾中精气与生命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它是决定人的生、长、壮、老、死生命活力的重要条件。故虞抟曰:“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失”(《医学正传》)。
《类证治栽》记载:“人身所宝,唯精气神,神生于气,气生于精,精化气,气化神,故精者身之本,气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宅也。”由此可见,精气神是生命的根本,肾中精气为之根本。精足则气盛,气盛体充形健,形健则神旺。如《景岳全书》所云:“精为气之根”,“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于精”。而今,人到晚年,肾精先衰,形成精不化气,气不生精的局面,精气不足则形坏神伤而致衰老。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肾脏衰,形体皆极。”
总之,精气神为生命根本,肾之精气为三者中坚,它的盛衰不仅主宰着人的寿命和生存质量,而且人体寿命的极限是由先天之精所决定,只能在后天调摄保养,避免其额外耗损,争取达到极限,而不能超过极限,这种认识和现代医学寿命生物钟学说颇相吻合。
[b]2、本虚常见多脏虚损,肾衰为主[/b]
人体内脏腑、经脉是一个有机整体,因而肾不是孤立存在,而是通过五行生克挂钩,与其他脏腑紧密联系,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维持机体的平衡调节。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阴阳逐渐失去平衡,“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八十岁肺气衰……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灵枢·天年篇》)。“肾为脏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三焦之源,而资之以为始者也。”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精属阴,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皆靠其涵养,五脏六腑之阴舍此不滋;肾精化肾气,气属阳,为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之气的源泉,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的原动力,五脏六腑之阳非此不长。因此,肾阳之温煦、肾阴之化生是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与血液化生、循环、津液输布的重要保证。人到老年,肾中精气渐衰,肾精不足可致化气无源,无力温煦和激发推动脏气;精不化血或阴血不充,可致阴亏血少,诸脏、四肢、百骸失其濡养,从而产生三焦气化不利,气机升降失常而致病,造成诸多脏器功能损害,气血阴阳亏损。正如金元叔微曰:“肾经虚则乃至五脏六腑衰极而渐至肾”。因此,肾衰是致病之本,而多脏虚损是老年人发病的重要因素。《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懈堕,天癸尽矣。故发髯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出现以肾衰为主的多脏器虚损为多见。心肾亏虚,阴虚火旺,水火不济;肝肾虚衰,风阳上扰,下虚上实;脾肾两虚,火不生土;肺肾亏虚,气虚失纳等等。肾虚不仅可致其余四脏虚损,亦可与数脏合病,如肾与心肝,肾与心肺,肾与心脾同病。从而引起多种老年性疾病。
[b]3、疾病多为因虚致实,虚实错杂,肾衰为其根源[/b]
老年病虚证多见的病理特点是与肾的精气阴阳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内经》就有“肾藏精”、“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的记载,强调了精气的充盈是维持健康的根本。精藏于肾,为身之本。《医学入门》说:“人至中年,肾气自衰”。老年人肾精逐渐衰竭,真气逐渐耗散,五脏日益虚弱,各种虚损性疾病蜂至,气机衍滞,升降失司在所难免。如若再受外邪侵袭,精神刺激,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则会使脏腑功能衰退加快,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发生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一系列病理表现。如水亏木旺,风阳上僭,阳随气升,气血壅滞,脉络瘀阻;心肾气虚,气虚血涩而致瘀血内停、血脉失畅;肾阳虚衰,阴寒内盛,寒则气收,血行不畅而致血瘀;肾气亏虚、气不行水,水湿内停;肾虚阴伤、阴虚火旺、炼液成痰、痰浊内阻等。以至气逆,风阳,血瘀、痰饮,食滞等诸般郁积由此产生,导致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异常,耗伤机体的正气,从而加速机体的老化。临床上可见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老年性痴呆、肿瘤等疾病,有时可使病情发生大的起伏,甚至酿成危重症情威胁生命。
[b]4、补肾精,益肾气是延年祛病的基本原则[/b]
人体生、长、壮、老、死的生命过程是肾气盛衰的演变过程。进入老年,体质状况发生显著的变化,诸脏腑功能多为脆弱,表现为抗病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低下,易于发病,易于传变,脏腑精气易损而难复,其中以肾中精气衰少为根本。因此,对于老年病的治疗应重视护养正气。“老衰久病,补虚为先”,使脏腑机能振奋,体质增强,正气存内,达到祛邪治病,益寿延年之功。
[b]5、补益肾之精气是延缓衰老的基本法则[/b]
肾精亏损,可以直补,但肾气是由肾精所化生,由肾阳蒸化肾阴而成。补益肾气必须依据“精中生气”,“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原则,采取补肾填精,助阳化气之法。若单纯滋阴填精,不仅药之甘味,难以化成肾中精血,而且精血不生,反易成阴凝之邪伤伐元气。若纯使用壮阳之品,或获一时之效,但势必耗损精血,使虚损益损。所以必须采取补肾填精,助阳化气之法,使精生气,气生精,精气充足,从而推动脏腑功能。达到神聪形健,延缓衰老之目的。
然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是“五脏俱虚”,因此,对于脏腑虚损的治疗要立足于老年人肾虚精亏之全局,又要着眼于脏腑病变之局部,只有把补肾法与调养五脏相兼顾,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由于肾与五脏是一种相互资生的关系,所以通过调养五脏气血,可以达到治肾之目的。
[b]6、扶正固本,填施戕伐[/b]
老年病以本虚为主,“两虚相搏”之机遇甚多,最易招致邪侵,老年病又以慢性、危重病症多见,脏腑功能虚弱,气化不力,血行不畅,痰湿凝滞,邪易聚而难散,出现正虚不能胜邪,虚实夹杂之证。正虚遭邪侵,邪滞更伤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邪结不祛则正气难复,邪实之患不可不治,但治疗之法不可与年青体壮之人同日而语,老年疾病无论何证,都难以承气功伐。此时治疗上尤以重视正气,老年人之正气,皆刻刻固记。因损之极易,培补甚难,但不可过。一般应在扶正的基础上进行祛邪,如活血化瘀,化痰利湿,通腑泄浊等。这样有利于病邪的消除,有利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但补时必须结合老年人的体质,针对病因,审因论补,切忌滥补,最忌广络原野,以求中的做法。治病用药以防攻邪伤正,扶正恋邪,稍有偏差,使虚者更虚,实者更实,遗祸无穷,正如《灵枢·本神篇》所说的要“知其气血虚实,谨而调之也。”宜缓缓调补,长期渐进,抓主要矛盾,中病辄止。有些老年慢性病也不可急于求功,认准后贵在守方,切忌变法变方过频。年迈之体,辨证要准,立法要稳,选方要精,用药要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对症下药,多可起力挽千斤的
[b]7、强调针药结合,重视督脉应用[/b]
景岳曰:“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经络类》)。经脉内源于脏腑,它的运行又必须有相交脏腑气血的灌溉,方可源远流长,所以督任二脉既可统领一身之阴阳,就必以真阴之脏和真阳之脏为本源,方可脉海充盈,流溢诸经。督脉贯脊入肾,总督诸阳,交会于任脉。
故秦教授提出“主取督脉,以治杂病”的理论,重点是强调调节肾阴肾阳的重要性,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为确切的疗效。
治疗老年病的过程中重视针药并用,内外结合的治法,用内服中药以调脏腑功能,用循经论治以驱顽疾,用针的手法和药的性味,来防病之传变,补药力之不及,和力损外邪的侵袭,使用得当相得益彰,常能加速病痛的祛除。
注重养生同时要:《素问·上古天真论》称人的寿限为“天年”,指出“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尚书·洪范》亦曰:“一曰寿,百二十岁也”。然人到中、老年时期,由于肾气衰退,精气内虚,出现了无法抗拒的生理性衰老过程,许多老年病在生理性衰老的基础上发生发展,随之病理性衰老又可促进衰老过程。秦师认为要延缓衰老的过早到来,就要平时注意顺应自然,谨慎起居,调理饮食,药饵调养,运动锻炼等养生方法,以期避免肾精的额外消耗,降低其耗损的速度,从而达到强身防病,延缓衰老之目的。诚如《类经》所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当益壮,皆本于精。”
[b]8、机体调摄,延缓衰老[/b]
人体脏腑机能活动常受精神意志影响,孙思邈说:“老人之性,必恃其老,无有藉在,率多骄恣,不循轨度,忽有所好,即须称情。”情志过激,能引起脏腑气机逆乱,而产生种种病变。因此秦师十分注重调神,也就是内经中的“精神内守”(心理卫生)。《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而有时,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要避免内部过分的情志刺激,经常保持欢畅愉快,藉以保养精、气、神,反之则影响肾气,尤其是惊恐思虑之下,更能损及肾之精气。故“凡治身者,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也”(《类经·卷三》)。
同时要陶冶自己的性情,例如要丹青书画,习书楷字,或引吭高歌,使精神安逸舒畅,如孙思邈所云,善养性者,“性即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
[b]9、动静结合,延缓衰老[/b]
“动”是指运动,活动,“静”是指内养,放松之意。老年保健应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以聚精养神。但若一味静卧不动,气血流动不畅,亦损天年。尤其是进入中老年,由于脏腑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虚邪贼风乘虚而入”,极易发生各种疾病,因此“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备急千金要方》)。应注意劳逸结合,尤其需要进行一些适度的体育锻炼活动,活动肢体,流通气血。例如早晨的体操、打拳等活动,晚上做一些放松功。做到以静为主,兼以运动,动静结合,使我们人体各组织细胞得以整复,可延缓细胞衰老,保持肾之精气充实,却病延年。
[b]10、适度饮食,延缓衰老[/b]
人之寿命与肾气关系密切,但肾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脾胃论》)。“高年阴阳气乏”,老年脾胃虚弱更为突出,由于胃肠功能的减退,不宜暴饮暴食,不宜偏嗜五味、生冷、肥甘之品,不宜食用不易消化的硬性食物(如油煎食品)。清·曹慈山《老老恒言·饮食》中说:“大饥伤脾,大饱伤气。益脾借于谷,饥则脾无以运而脾虚;气转于脾,饱则脾过于实而气滞。故先饥而食,可以给脾;食不充脾,所以养气。”无论过饥过饱,均可伤害脾气。五味偏嗜,酒肉过盛,亦可伤脾滞气,影响水谷的吸收,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引起诸病和早衰。故《素问·生气通气论》说:“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b]11、慎应寒暑,延缓衰老[/b]
寒暑是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即是人体赖以生存的条件,又是导致疾病的一大因素。人上了一定年纪后由于肾气衰退,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应激性较差,极易受到外邪的侵袭,更伤肾气,引发疾病。《灵枢·本神篇》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热了少穿衣,冷了多加衣,但出汗时,不可当风脱衣。处处顺应自然变化,与之相应,养生不逆其时,真气内守,腠理致密,邪无由伤人。
[b]12、节制性欲,延缓衰老[/b]
肾之精液是构成人体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到了一定年龄,定要节制性欲,不能纵欲泄精,使相火妄动,伤肾损阴,引起一系列肾亏症状,久而夭折天年。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醉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劳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为此秦师提出,对性欲问题应“六十而禁,七十而绝”。固摄肾精,使先天之本得到后天之保养,则体可健而动作不变,人尽其寿。
[b]13、补摄营养,延缓衰老[/b]
营养之补可分为食补、药补二大类,食物之补有鸡汁、甲鱼之类,但不宜过分油腻。药物之补可有人参、燕窝、鹿茸、银耳等等,当然应因人因时而异。孙思邈说:“40岁以上……须服补药,50岁以上四时勿缺补药,如此乃延年得养生之术耳”。即用药物补益肾之精气,延缓衰老就成了与积极保健方法相辅相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抗衰老药物除了具有治疗疾病作用外,还有针对老年人气血亏损,肝肾不足和阴阳容易失调的特点,分别用补气益血、调补肝肾、滋阴壮阳药物以达到强身保健、益肾固精之功。
总之,衰老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理退化过程,其根本决定于肾中精气之盛衰,为了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养生是重要手段之一,秦师有一诗为证:“动静结合,恬淡虚无,制怒节欲,以安五脏,乃能长寿”。

相关参考

王灵台 肝病从肾论治

肝病从肾论治并非标新立异之举,其理论依据为“肝肾同源,子母相关”之说,肝病日久必累及肾,故慢性肝病多见肝肾阴虚之证,也有脾肾阳虚可见,补肾当先分清阴阳,凡肝肾阴虚为主者以补肾阴为主,如生地、枸杞子、女

秦亮甫 老年养生注重补肾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1997年增刊第18页摘要:[b]1机体调摄,延缓衰老[/b]人体脏腑机能活动常受精神意志影响,孙思邈说:“老人之性,心恃其老,无有藉在,率多骄恣,不循轨度,忽有所好,即须称情。”情

秦亮甫 秦亮甫教授论“养生法”

出处:中国乡村医生杂志1995年第9期第111~113页摘要:人的健康长寿,需从衣、食、住、行四方面共同协调,才能够达到强壮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老年人同样。有人认为,只要运动,就要保持身体或者只需服用

秦亮甫 震颤麻痹症

震颤麻痹症以肢体震颤,肌强直及运动减少为主要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本病起病缓慢,逐渐加重,多在老年期或老年前期发病,又称帕金森氏病或帕金森氏综合症。治疗以左旋多巴替代疗法为主。虽可取得近期疗效,但不能阻

秦亮甫 经络学说与辨证施治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年第4期第28~29页摘要: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指导着中医临床的辨证施治。仲景先师《伤寒论》中的六经分证论治及针药结合应用,就是经络学说与辨证施治相结

秦亮甫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多数发生于中年和老年人,病人常不能安卧,纳谷不香,甚时张口不能,痛苦万分。该病归属于“偏头风”、“面痛”、“面风”,范畴。本病是由于风邪外袭或肝失调达

秦亮甫 秦亮甫老师学术经验拾零

出处:上海针灸杂志1992年第1期第1~2页摘要:秦师提出了“主取督脉,以治四肢疾病”的观点。[b]1、辨证正确,治疗精当[/b]辨证正确,配穴精当,是秦师疗病的特色,他认为:治病必须“辨证求因,审因

秦亮甫 秦亮甫教授治疗白血病继发肛脓肿经验

出处: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第8期第4~5页摘要:自1990~1997年,治疗12例病人取得满意效果。治疗方法:特点主要是自拟蜣螂痿管丸方,炙蜣螂12g川黄连9g胡黄连9g煅龙骨牡蛎各30g炙刺猬

秦亮甫 秦亮甫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出处:1996年第8期第54~55页摘要:[b]1久病通络化瘀[/b]中医学无萎缩性胃炎病名,根据其痞闷、胀满、胃痛、纳呆、嗳气等临床表现,秦老认为可归属于“胃脘痛”的范畴。因该病反复发作,临证多见本

秦亮甫 针药结合灵活巧施--秦亮甫学术经验撷要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第4期第22~21页摘要:[b]一、善用督脉杂病,理论体现实践中[/b]督脉是奇经八脉之一,它和任脉、十二经脉合称为十四经脉。督脉是统帅,是统领全身阳气的主要经脉,故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