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亮甫 面神经麻痹
Posted 秦亮甫
篇首语:做人不是一味低调,也不是一味张扬,而是始终如一的不卑不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秦亮甫 面神经麻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秦亮甫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也称为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重要症状的一种疾病,通常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一针二灸,三服药”的治病原则,本病的病机,初起因颜面经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正邪相搏,邪气横窜颜面经络,气机不畅,经络阻滞,以致口眼歪斜,方药以祛邪为主,常用桑叶、菊花、荆芥、防风、独活等药为主;中期因经脉气血瘀滞,治疗以活血通络为主,常用药物有广地龙、当归、炙僵蚕、炙全蝎等药为主;恢复期患者都处于虚弱状态,需加益气扶正,采用益气养血,祛风通络为主,常用药物为:黄芪、升麻、柴胡、当归、地龙、全蝎、蜈蚣等药,治疗中始终参以平抑肝阳之天麻、钩藤、石决明等以防肝阳上扰。针刺治疗以痛为输和循经取穴相结合;局部取穴与远道取穴相结合的施治方法。根据辨证归经按经选穴。面为阳明之乡,凡患侧露睛流泪,口眼歪斜,鼻唇沟变浅或消失者,则取手足阳明经穴,如承泣、四白、迎香、颊车、下关、合谷;症见额纹消失,腮颊板滞,乳突疼痛者,则取手足少阳、太阳经穴,如阳白、攒竹、颧髎、翳风、风池等穴。其次在病程超过3个月的病人,应进行双侧治疗,应用针健侧,灸患侧的方法。经络左右相交相会,右注左,左注右,病气在左,而症见于右;病气在右而症见于左的原理,面瘫亦属于邪客于经,所以用针健侧,灸患侧,意在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针健侧面部腧穴,以疏通局部气血,温灸患侧,补其正气不足。在远道配穴中,常用足三里穴和太冲穴。足三里为强壮要穴,应用补法,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功;太冲为足厥阳肝经的原穴,用泻法,调肝经之气,以防肝气过旺。
相关参考
出处:中国针灸1989年第6期第16页摘要:震颤麻痹症又称巴金森氏病,症状以肌肉强直、震颤为主,在祖国医学中归属“肝风”、“内风”范畴。临床治疗本病30例,报道如下。[b]治疗方法[/b]取穴:四神聪
三叉神经痛是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多数发生于中年和老年人,病人常不能安卧,纳谷不香,甚时张口不能,痛苦万分。该病归属于“偏头风”、“面痛”、“面风”,范畴。本病是由于风邪外袭或肝失调达
出处:针灸临床杂志1996年第3期第3页摘要:昏迷是指神识昏糊,不明事理或人事不省的一种危重的临床症状,大多是由脑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受到致病原的严重侵害所致。祖国医学中归属在“昏厥”、“昏溃”、“痉
出处:中国乡村医生杂志1995年第9期第111~113页摘要:人的健康长寿,需从衣、食、住、行四方面共同协调,才能够达到强壮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老年人同样。有人认为,只要运动,就要保持身体或者只需服用
出处:上海针灸杂志1992年第1期第1~2页摘要:秦师提出了“主取督脉,以治四肢疾病”的观点。[b]1、辨证正确,治疗精当[/b]辨证正确,配穴精当,是秦师疗病的特色,他认为:治病必须“辨证求因,审因
出处: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第8期第4~5页摘要:自1990~1997年,治疗12例病人取得满意效果。治疗方法:特点主要是自拟蜣螂痿管丸方,炙蜣螂12g川黄连9g胡黄连9g煅龙骨牡蛎各30g炙刺猬
出处:1996年第8期第54~55页摘要:[b]1久病通络化瘀[/b]中医学无萎缩性胃炎病名,根据其痞闷、胀满、胃痛、纳呆、嗳气等临床表现,秦老认为可归属于“胃脘痛”的范畴。因该病反复发作,临证多见本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第4期第22~21页摘要:[b]一、善用督脉杂病,理论体现实践中[/b]督脉是奇经八脉之一,它和任脉、十二经脉合称为十四经脉。督脉是统帅,是统领全身阳气的主要经脉,故谓“阳
出处:上海针灸杂志1998年第5期第31~32页摘要:中医所述的髓病包括脑部疾病和脊髓病变。秦亮甫教授认为,脊柱乃督脉所过,督脉主“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督脉行脊里入于脑髓,络肾,又别走太阳,正
出处:上海针灸杂志1998年第5期第31~32页摘要:中医所述的髓病包括脑部疾病和脊髓病变。秦亮甫教授认为,脊柱乃督脉所过,督脉主“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督脉行脊里入于脑髓,络肾,又别走太阳,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