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Posted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篇首语: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按胸满。是瘀血中一证。不宜于篇题中有此二字。从删为是。)按惊悸心疾。血心之所主。此其所以合为一篇欤。
寸口脉动而弱。
〔赵〕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不役形不劳心。则精气全。而神明安其宅。苟有所伤。则气虚而脉动。动则心悸神惕。精虚则脉弱。弱则怔忡恐悸。盖惊自外物触入而动。属阳。阳变则脉动。悸自内恐而生。属阴。阴耗则脉弱。
是病宜和平之剂。补其精气。镇其神灵。尤当处之以静也。〔朱〕因物所感则为惊。神虚怵惕则为悸。分言之。似有动静虚实之别。而惊则未有不悸。悸则未有不易惊者。其原流自属一致。仲景独取寸口。以动而弱三字。绘出惊悸之脉象。
而仍分疏之。曰。何以知其为惊。以其脉之厥厥动摇也。何以知其为悸。以脉动之中。而自软弱也。则脉之动而弱。必兼见。则症之惊与悸。亦相因而生。此自然之理也。
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
〔鉴〕浮脉主阳主表。若目睛清洁。主阳表病也。目睛晕黄。主血脉病也。盖以诸脉络于目。而血热则赤。血瘀则黄。今目睛黄晕。知其衄未止也。若晕黄去。目睛慧了。知其衄已止。
按尺脉以候血分。金鉴似是。晕黄去。目睛慧了。其脉静者。可推而知也。周礼注。郑司农云。 。谓日光气也。
(即晕字。)释名曰。晕。卷也。气在外卷结之也。日月皆然。
病患面无血色。无寒热。
按面无血色。无寒热。是该衄下血吐血而言。徐氏曰。烦咳条不言脉。浮弱二字贯之也。又金鉴曰。脉沉。当是脉浮。脉浮。当是脉沉。文义始属。必传写之讹。金鉴说不妥。盖脉浮。是血逆之候。沉弦。是血虚之征。
夫吐血咳逆上气。
按圣惠方香港脚门曰。上气脉数。不得卧者死。盖病属虚。及实中挟虚者。见此脉证。必为不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医心方。引医门方。也字。作难疗二字。)病患胸满。唇痿舌青。
〔赵〕是证瘀血。何邪致之耶。内经。有堕恐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又谓大怒则血菀于上。是知内外诸邪。凡有所抟积而不行者。即为瘀血也。积在阴经之隧道。不似气积于阳之肓膜。然阳道显。阴道隐。气在肓膜者。壅胀显于外。血积隧道。惟闭塞而已。故腹不满。因闭塞自觉其满。所以知瘀血使然也。
按脉经所谓。当汗出不汗出为瘀血。亦出外台短剧芍药地黄汤主疗。及巢源伤寒诸候中且芍药地黄汤方后云。其人喜忘如狂者。加地黄三两。黄芩三两。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但根据方服。不用黄芩也。(右据宋本录。千金。加地黄。作加大黄。为是。末句。作但根据方不须有所增加。无不用黄芩也字。)据此。此条证。即芍药地黄汤所主也。
又按唇痿之痿。本是萎字。即失色之谓。金鉴以痿瘁释。误。
病者。如热状烦满。
按而渴。疑不渴讹。盖血热诸条。有但欲漱水证。不敢言有渴。验之病者。亦必不欲咽。且而不互错。往往见之。
(宜考辑义水气篇。)徐氏曰。瘀血症。不甚则但嗽水。甚则亦有渴者。盖瘀久而热郁也。殆是望文生义者已。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本草。图经。引张仲景伤寒论同。)
按赵氏论悸有三种。文繁不录。
吐血不止者。(赵。止作足。)
〔赵〕夫水者。遇寒则沉潜于下。遇风则波涛于上。人身之血。与水无异也。得寒而和。则居经脉。内养五脏。得寒之凛冽者。则凝而不流。积而不散。得热之和者。则营运经脉。外充九窍。得热之甚者。风自火狂。则波涛汹起。由是观之。吐血者风火也。
[b]柏叶汤方[/b](本草。图经云。张仲景方。疗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青柏叶一把。干姜三片。阿胶二铤。炙。
三味。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别绞马通汁一升。相和合煎取一升。绵滤一服尽之。)
按本草黑字。柏叶。艾叶。并味苦微温无毒。白字。干姜。止血。(程氏所举神农经。及马通性用。并黑字文。)
陶氏本草序例曰。云一把者。重二两为正(按医心方。稍有异同。宜参。又引范汪方云。胶一铤。如三指大。长三寸者。一枚。是也。)
朱氏曰。千金方。有阿胶三两。亦佳。但近日无真阿胶。徒增粘腻耳。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
按徐氏曰。下血较吐血。势顺而不逆。此病不在气也。当从腹中求责。故以先便后血。知未便时血分不动。直至便后努责。然后下血。是内寒不能温脾。脾元不足。不能统血。脾居中土。自下焦而言之。则为远矣。此说似是。仍存之。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
〔赵〕此出大肠。故先血后便。以湿热之毒。蕴结不入于经。渗于肠中而下。赤小豆。能行水湿。解热毒。梅师方。
皆用此一味治下血。况有当归破宿养新。以名义观之。血当有所归。则不妄行矣。
妇人良方曰。粪后下血者。其来远。粪前有血者。其来近。远近者。言病在上下也。
张氏医通曰。千金用伏龙肝汤。即治先便后血之黄土汤中。除去术附。加干姜。牛膝。地榆。发灰。与金匮主治。
则有寒热之殊。不可不辨。可见治血但使归经。不必论其远近也。外科正宗内痔治验曰。大抵此症所致之由不同。
当究其因治之。如元气有余。形黑气盛。先粪而后紫血者。更兼脉实有力。此属有余。法当凉血止血。药应自效。至若形体瘦弱。面色痿黄。先鲜血而后粪者。更兼脉虚无力。此属不足。岂可反用凉药止之。致伤脾胃。此症若不温中健脾。
升举中气。其血不得归原。故药难效。远其根本也。(按此说。似与经旨相左。然亦足以互发。仍拈出之。)
鸡峰普济方。赤小豆散。治大便秘。(即本方)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
按赵氏曰。心气不足者。非心火之不足。乃真阳之不足也。此说属 。尤氏暗驳正之。实本于医通。赵又曰。若济众方。用大黄治衄血。更有生地汁。则是治热凉血。亦泻心汤类耳。此尤所本。
相关参考
(脉证十二条方五首)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师曰: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证名。即便血。《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详见便血条。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浮」〔沉〕弦者,衄;脉「沉」〔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欬者,必吐血。【按】脉沉当是「脉浮」,脉浮当是「脉沉」,文义始属,当改之。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
证名。口唇萎废。由瘀血内停或脾气衰竭,不荣于唇所致。《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病人胸满,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而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亦可见
病名。先排便后下血之证。《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景岳全书·杂症谟》谓:“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因脾气虚寒,不能统血所致者,
病名。先下血后排便之症。《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景岳全书》卷三十:“血在便前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见于肠风、脏毒,
病证名。大便下血,血在粪后。亦称远血。出《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景岳全书·杂证谟》:“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参见便血条。见于上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胃肠恶
[b]证三条[/b](按当作二条。)[b]方九首[/b]妇人宿有病(脉经。首五句。作妇人妊娠。经断三月。而得漏下。下血四十日不止。胎欲动。在于脐上。此而妊娠三十字。血不止。作下血不止。)按瘀血痼。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