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辩怎么用?《伤寒六书》 温病辩

Posted 《伤寒六书》

篇首语:道理我都懂,可我要的不是道理,而是你的关心和体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温病辩怎么用?《伤寒六书》 温病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温病辩怎么用?《伤寒六书》 温病辩

问曰∶伤寒温病何以脉辩?答曰∶温病于冬时感寒所得也,至春变为温病耳。伤寒汗下不愈而过经,其证尚在而不除者,亦温病也。经曰∶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
如太阳证,头疼恶寒,汗下后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浮者,太阳病温也。
如身热目疼,汗下后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长者,阳明病温也。
如胸胁痛,汗下后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弦者,少阳病温也。
如腹满嗌干,诊得尺寸俱沉细,过经不愈,太阴病温也。
如口燥舌干而渴,诊得尺寸俱沉,过经不愈者,少阴温病也。
如烦满囊缩,诊得尺寸俱微缓,过经不愈者,厥阴病温也。
是故随其经而取之,随其证而治之。如发斑,乃温毒也。
治温大抵不宜发汗,过时而发,不在表也。已经汗下,亦不在表也。经曰∶不恶寒而反渴者,温病也。明其热自内达外,无表证明矣。
凡看伤寒,且要识各经中死证、死脉亲切,须一一理会过,免致临病疑惑。但见死证,便以脉参之,如果有疑,切莫下药。虽至亲浼,亦不可治,倘有差失,咎将归于己矣。

相关参考

《伤寒六书》 阴阳虚盛用药寒温辩

夫伤寒发表攻里之药,寒热殊途,用之一差,死生反掌。所以越人、仲景深致意于其间也。《难经》云∶伤寒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且寒邪之伤人也,有浅深焉。浅者,汗之;深者,

咳嗽怎么用?《伤寒六书》 咳嗽

咳者,謦咳,俗谓之嗽。肺主气,肺为邪所乘,气逆而不下也,故令咳嗽。有肺寒而咳者,有停饮而咳者,有邪在半表半里而咳者,治各不同。其水咳三证,不可不辩,小青龙,太阳之表水也;十枣汤,太阳之里水也;真武汤,

温病怎么用?《伤寒大白》 温病

《内经》以冬月天寒,人伤而即病者,名伤寒。若伤而不即病,寒邪郁而成热,至春而病者,名温病。《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同言太阳病,以不渴恶寒名伤寒,以渴而不恶寒者,名温病。然则《内经

温病总论怎么用?《温病指南》 温病总论

温病与伤寒迥不相同.伤寒必在冬月.温病四时皆有.伤寒乃感严寒之气.日传一经.宜分六经施治.温病乃感温热秽浊之气.传变不定.宜分上中下三焦.及邪之在气在血以治之.以古书所列温病而论.春初风木当令而病者为

医学百科 如何区分温病与伤寒

外感病在临床中最为常见,包括中风、伤寒、温病等在内。伤寒又有狭义与广义之别。广义伤寒包括了一切外感疾病,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狭义伤寒专指太阳病伤寒证,下文所论「伤寒」为狭义「伤寒」。吴鞠通

裘沛然 倡导“伤寒温病一体论”

汉代医学大家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为治疗外感热病树立圭臬。清代名医叶香岩创温病论,他以伤寒主六经,温病主卫气营血,是两门学问。自叶氏之说兴,中医界由此引起伤寒和温病二个学派长期的论

温病六条怎么用?《仲景伤寒补亡论》 温病六条

雍曰.医家论温病多误者.盖以温为别一种病.不思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三者之温.自不同也.素问曰.冬伤于寒.春必

医学百科 温病乃《伤寒论》之阳明病

《温病条辨》首方为桂枝汤,且桂枝用量倍于芍药,故颇受后人非议,认为目无法纪,自乱其例。其实桂枝汤在此不但用之得当,亦证明吴鞠通精究《伤寒论》始著《温病条辨》,而温病乃《伤寒论》之阳明病也。温病分为温热

《温病正宗》 《伤寒补天石》

(一)温病者,冬月伏寒之所变也。冬月伏阳在内,感寒不即病,伏藏于肌肤之间,至春时温气将发,又受暴寒,故春变为温病,既变之后,不得复言为寒矣。又伤寒汗下后,过经不解,亦名温病。并不可发汗,盖过经而发,不

何承志 “温病”是“伤寒”之延续----推崇“轻可去实”

何老认为从学术渊源上“温病学派”是“伤寒学派”之延续,从辨证和治疗上讲“温病学派”又发展了“伤寒论”。何老治热病擅用时方,推崇“轻可去实”。盖以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唯用辛凉轻清之剂,方能疏散风热,宣畅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