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怎么用?《古今医统大全》 治法
Posted 《古今医统大全》
篇首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治法怎么用?《古今医统大全》 治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治法怎么用?《古今医统大全》 治法
经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土。湿病本不自生,因脾热内虚,怫郁不能宣行,故停滞而生湿也。况脾气虚弱之人,易于感冒,岂但水不流而后为湿故?人只知风寒之威严,不知暑湿之炎暄,感人于冥冥之中也。故治湿之法,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故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经曰∶湿淫于内,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宜桂苓甘露、木香、葶苈、木通治之。又云∶葶苈木香散下神芎丸,下水湿,消肿胀,理脾胃,无出乎此也。□
经曰∶因于湿,首如裹。又云∶湿热不攘。此盖湿郁为热,故身体疼痛而烦,肢节强直而肿。或脉浮者,名曰风湿,当微微发汗,使风湿俱从汗出。若大发汗,则风去而湿尚存,两胫逆冷,胸腹满,头目痛,多汗,妄言、脉阳濡弱,阴急小,是名湿温,因伤湿而复伤暑也。湿热相搏,而成此疾,不可发汗。汗则必不能言,及耳聋,不知痛痒,乃是重湿证。虽有寒热,然湿热证多,湿寒证少,故不宜骤用姜、附大热之药。戴人论湿证,而以湿热为原,风寒为兼,深得《内经》之旨也。丹溪亦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
□
有脾胃素弱,内蓄痰饮,外冒风露,相搏上冲心胸,令人涎潮壅塞,口眼 斜,半身不遂,昏不知人。与中风相似,但脉沉涩或沉而细。不可作中风治,谓其脾土好干恶湿,而被湿热相干,则有是疾。若作中风治之,脾元愈虚,痰湿愈甚,必致危笃。
□
湿从外入者,宜汗散;湿在上者,亦宜汗散;湿从中起者,宜疏利二便,分轻重用之。
在下者,宜淡渗,以利小便;腹胀脚肿甚者,舟车丸下之。
湿热内深发黄,茵陈汤下之。或佐以防己、黄 。
一身尽肿痛,或无汗,是湿流关节,邪气在表,宜五苓散加桂、苍术微汗之,不可大汗。若自汗出多,热燥津液少,内水不利,切勿利之,重损津液也。宜防风白术甘草汤主之。
湿郁者,越曲丸主之。
肥人多湿,二陈汤加酒炒黄芩、羌活。散风行湿最妙。
苍术治湿为必用之药,上下部皆可用。
身如被杖,湿伤热血分也。
《局方》用燥剂,为散湿郁也。湿得燥则豁然而收。燥湿宜羌活胜湿汤、平胃散。
湿胜气实者∶宜神佑丸、舟车丸,虚者,桑白皮、茯苓、人参、葶苈、木香、白术之类;去湿与热,须用黄芩、栀子为主。
下焦湿肿及痛,膀胱有火邪者,酒防己、黄柏、知母、栀子、草龙胆、苍术之类;湿病,外不热,内不渴,小便自利者,术附汤主之。
湿病,脉缓弱,昏迷肿痛,身重自汗,失音,下痢不禁,用白虎汤、葱白、干姜、附子、白术。
肥白人沉困怠情者,多虚,宜参、 、二术、二陈、浓朴之类。
黑瘦人多热,宜芩、连、白术、茵陈。
湿气胜者为着痹,(详见风痹门。)湿盛则濡泄,(见泻泄门。)湿注生痰,(见痰饮门。)湿为痰疟,(见疟门)。湿郁为疸证,(见疸门。)湿热成痿,(见痿门。)湿为香港脚。(见香港脚门。)
相关参考
凡单腹胀肿屡经利下而不愈者,必成蛊证。治法宜于痞满、胀满、水肿三法中求治。其初则不致于坏极成蛊,一至成蛊,不能治矣。
《要略》治肺痈,先用小青龙汤一剂以解表之风寒,然后以大枣泻肺汤、桔梗汤之类次第选用。肺痈用太乙膏丸服,或用搜风汤(《元戎》方)吐之。
治痞先须开郁豁痰,消坚化血,然后理脾胃,调正气。凡痞块在皮里膜外,须用补气药及香附开之,兼二陈汤,先须断浓味为要。
治痞先须开郁豁痰,消坚化血,然后理脾胃,调正气。凡痞块在皮里膜外,须用补气药及香附开之,兼二陈汤,先须断浓味为要。
此证当服使君子丸、槟榔散、化虫丸,取下便无事。仲景云∶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前后烦,此五脏寒,乌梅丸主之。其蛔虫穿者,用薏苡根煎服即安。
《内经》曰∶下者举之,滑者涩之。此治脱肛之意也。故丹溪每治此证以人参、黄、芎、归、升麻之类以升之补之,以五倍子、诃子之类以涩之,未有不愈者。
胎寒证必对证施药,如腹痛身冷,啼哭不宁者,以当归散定其痛。如气息不顺者,以匀气散调其气。不乳者,以白术散养其胃气,白芍汤去其寒湿,乳母更宜忌口。
胎寒证必对证施药,如腹痛身冷,啼哭不宁者,以当归散定其痛。如气息不顺者,以匀气散调其气。不乳者,以白术散养其胃气,白芍汤去其寒湿,乳母更宜忌口。
舌之病本乎心与脾之火热之致也。心脾壅滞,气血失运而舌为之病矣。小则擦药涂药而愈,大则必拔其根本,须泻其心脾二经之郁火,方可愈矣。
《良方》云∶堕坠之病,《内经》、《灵枢》、《金匮》、子和所论详矣。独正骨兼金镞科,惟危氏言其整顿手法,折伤手足,各有六出臼四折骨,背脊骨折法,十不治,并用药法,至矣,尽矣。今之学人专攻治外,不行诊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