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怎么用?程门雪 湿温

Posted 程门雪

篇首语:不怕路长,只怕志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湿温怎么用?程门雪 湿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湿温怎么用?程门雪 湿温

张××,男,儿童。
初诊:1948年9月20日。伏暑湿温五候不解,白pei布而渐化,苔薄腻,脉濡左弦,身热起伏不清。拟和解宣化。
原金石斛9g(先煎) 水炒银柴胡2.4g 嫩白薇6g 白杏仁9g 白蔻壳2.4g 生米仁12g 块滑石12g 白通草3g 嫩钩藤4.5g(后下) 干芦根30g 香稻叶露120g 野蔷薇露60g,分2次冲服 2帖
二诊:热势起伏依然不解,苔腻舌尖红,脉濡滑数左弦。伏暑湿热不得泄化,体虚病实。再从前方进展之。
鲜石斛12g 水炒银柴胡3g 嫩白薇6g 青蒿梗4.5g 玉泉散12g(包煎) 白杏仁9g 白蔻壳2.4g 象贝母9g 净银花9g 连翘壳9g 生米仁12g 干芦根24g 香稻叶露120g 野蔷薇露60g,分2次冲服 2帖
三诊:热势起伏不解,小溲黄短而频数。苔腻舌尖红,脉濡滑数左弦。伏暑湿热内蕴,清肃不行,病经五候,体虚病实。再拟养阴退虚热,佐以清化之品。
鲜沙参12g 鲜石斛9g 嫩白薇9g 青蒿梗6g 玉泉散12g(包煎) 白杏仁9g 白蔻壳2.4g 净银花12g 连翘壳12g 象贝母9g 生米仁12g 天花粉9g 干芦根30g 香稻叶露120g 野蔷薇露60g,分2次冲服 3帖
四诊:养阴退虚热,尚觉合度,虚热起伏较见轻减,小溲黄短而频数。仍从原方出入。
鲜沙参12g 鲜石斛9g 地骨皮6g 嫩白薇4.5g 玉泉散12g(包煎) 青蒿梗6g 净银花9g 白蔻壳2.4g 连翘壳9g 白杏仁9g 生米仁12g 天花粉9g 干芦根24g 香稻叶露120g、野蔷薇露60g,分2次冲服 3帖
五诊:大便已通,虚热起伏亦退,夜寐欠安,舌苔光滑,脉虚弦。再从原方出入,以尽余邪。
鲜沙参12g 鲜石斛9g 灵磁石12g(先煎) 淮小麦12g 辰滑石12g 野百合9g 嫩白薇6g 地骨皮6g 白杏仁9g 白蔻壳2.4g 生米仁12g 白通草2.4g 天花粉9g 嫩钩藤4.5g(后下) 干芦根24g 3帖

相关参考

湿温怎么用?《伤寒捷诀》 湿温

湿温谵热汗流频.腹满胫寒头目疼.病在太阴无发汗.加苍白术效如神.湿温者.谓伤于湿.因而中暑.湿与热搏.即发湿温也.其脉寸濡而弱.尺小而急.其状胸满.头目痛.发壮热.若妄言.身上汗多.而胫逆冷.其病则在

湿温怎么用?《中医词典》r~s 湿温

病名。出《难经·五十八难》。①指夏秋季常见的一种温热病。章楠《医门棒喝·湿温》:“湿温者,以夏令湿盛,或人禀体阳虚多湿,而感四时杂气,遂成湿温。虽四时皆有,而夏秋为多。湿热二气胶粘,淹缠难愈。如从下受

湿温怎么用?《中医词典》r~s 湿温

病名。出《难经·五十八难》。①指夏秋季常见的一种温热病。章楠《医门棒喝·湿温》:“湿温者,以夏令湿盛,或人禀体阳虚多湿,而感四时杂气,遂成湿温。虽四时皆有,而夏秋为多。湿热二气胶粘,淹缠难愈。如从下受

湿温怎么用?严苍山 湿温

王××男63岁初诊:形寒发热,半月不瘥,曾服西药无效。脉濡数,苔薄腻,胸闷,口干,不欲饮食,3日未更衣,证属湿温。淹缠为虑,兹病邪留恋气分,湿热郁结胃肠,且有化燥之象,治宜宣化清解,佐以理肠。银柴胡9

湿温怎么用?《医学传灯》 湿温

湿温者.先伤于湿.而后伤于暑也.其症胸满妄言.两胫逆冷.此因暑湿客于脾经.正气不行.郁而为火.故令语言谵妄.湿热上壅.阳气不能下通于阴.故令足寒.仲景恐人认为寒症.误投发散.所以引入寒门.其实非寒症也

湿温怎么用?徐小圃 湿温

朱幼湿温两旬,身热有汗起伏,白pei如抽蕉剥茧,层出不穷,烦躁不安,彻夜不寐,肢清,舌光如镜,脉软。病久气阴两伤,余邪留恋,拟潜阳育阴。青蒿9g白薇4.5g川黄连2.1g黄厚附片9g(先煎)活磁石30

湿温怎么用?《医医小草》 湿温

叶子雨曰∶湿温之因有三,阳脉濡而弱,阴脉小而急,此先受暑,后中湿,乃暑邪蒸湿者是也。证见两胫冷,腹满,又胸头目痛,妄言,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由先伤于脾,因而中,湿热相搏者是也。脉濡弱,舌苔白或绛底,

湿温怎么用?《凌临灵方》 湿温

程(四月)湿温邪扰于阳明,头痛晕眩,身热烦渴,筋骨酸楚,暮夜神昏谵语,大便挟热溏泄,小便短赤,脉弦滑数,治宜清解。羚角片薄荷梗丹皮益元散牛黄清心丸(一颗)连翘川郁金象贝银花露牛蒡鲜斛竹茹车前子

湿温类怎么用?丁甘仁 湿温类

1、邪在卫分、气分,按三阳经治法:例如,湿温初起,表未解而胸闷泛恶,苔白脉濡,用桂枝、栀豉、三仁等方;如邪留膜原,寒热往来,苔腻,脉濡滑,用柴葛解肌、甘露消毒丹等方;如热在阳明,湿在太阴,而热重于湿,

湿温怎么用?《张聿青医案》 湿温

□[b]杨(左)[/b]湿温已届三候,不特汗均不获畅,而且四肢背脊尚觉恶寒,阳气不能敷布,与阳气之衰微者,大相悬殊也。阳何以不布,湿阻之也。湿何以不化,饮食水谷资之助之也。为敌助粮,引虎自卫,非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