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 经脉根结第五
Posted 《针灸甲乙经》
篇首语:既靠天,也靠地,还靠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针灸甲乙经》 经脉根结第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针灸甲乙经》 经脉根结第五
黄帝曰∶天地相感,寒热相移,阴阳之数,孰少孰多?阴道偶而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而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而阴气多,阴气盛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离,何补何泻?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要,在于终始,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绝矣。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颃颡,颃颡者钳大,钳大者耳也。
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也。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关折则肉节溃缓而暴病起矣,故候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溃缓者皮肉缓 而弱也。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病起矣,故痿病者皆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则骨摇而不能安于地,故骨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节缓而不收者当核其本。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
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禀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则气不足,而生病。阖折则气弛而善悲,善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
足太阳根于至阴,流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
足少阳根于窍阴,流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疑误)、光明。
足阳明根于厉兑,流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
手太阳根于少泽,流于阳谷,注于少海。入于天窗(疑误)、支正。
手少阳根于关冲,流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
手阳明根于商阳,流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此所谓十二经络也,络盛者,当取之。
相关参考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i](刺节真邪曰热则滋雨而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二第五《根结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五。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推前后皆有其问,此中义例须说,岐伯即亦不待于问也。二仪之气交泰,故曰相感。阴盛移为阳,阳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久风为飧泄。飧泄而脉小,手足寒者,难已;飧泄而脉大,手足温者,易已。黄帝问曰∶肠便血何如?岐伯对曰∶身热则死,寒则生。曰∶肠下白沫何如?曰∶脉沉则生,浮则死。曰∶肠下脓血何如?
[b]天冲[/b],在耳上如前三分,刺入三分,灸三壮。(气府论注云∶足太阳、少阳之会。)[b]率谷[/b],在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足太阳、少阳之会,嚼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三壮。[b]曲鬓[/b],在
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死不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
《针灸甲乙经》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皆痛肩似拔第五
肩痛不可举,天容及秉风主之。肩背髀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肩肿不得顾。气舍主之。肩背髀不举,血瘀肩中,不能动摇,巨骨主之。肩中热,指臂痛,肩主之。肩重不举,臂痛,肩主之。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
黄帝问曰∶有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对曰∶病名曰胆瘅。夫胆者,中精之腑(《素问》无此句),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胆(《素问》下有虚字)气上溢而口为之
黄帝问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之脉独动不休何也?岐伯对曰∶足阳明胃脉也,胃者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脉一呼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曰∶气口何
黄帝问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对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曰∶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知各几何?曰∶头(一作颈)之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
《针灸甲乙经》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上)
黄帝问曰∶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以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赤而为血,血和则孙络先满,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乃张,因息而行,行有经纪,周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