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书》 汗下温正法
Posted 《伤寒六书》
篇首语: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伤寒六书》 汗下温正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伤寒六书》 汗下温正法
太阳伤风,自汗恶风,桂枝汤。伤寒,无汗恶寒,麻黄汤。阳明不恶寒反恶热,自汗者,大便难,大柴胡汤、小承气汤。汗不止者,胃汁干,急下之,大承气汤。无汗恶寒,升麻葛根汤。有汗脉迟,微恶寒,为表未解,桂枝汤。无汗脉浮而喘,麻黄汤。
少阳证,病属小柴胡汤。
太阴自利不渴,为脏寒,理中汤、四逆汤。胸中胀满,枳实理中丸。胀满脉浮,桂枝汤。胀满时痛,桂枝加芍药汤;痛甚,桂枝加大黄汤。
少阴脉沉,口不干,舌不燥,背恶寒,小便清白,四逆汤。始得病,脉沉,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口燥咽干而渴,急下之,大承气汤。六经中,惟此一经难治,大要以口燥而渴,知其热,脉沉而迟,别其寒。
厥阴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小建中汤。脉浮缓,如疟状,桂枝麻黄各半汤。脉沉短者,囊必缩,为毒瓦斯入脏,承气汤下之;利不止者,四逆汤。
相关参考
问曰∶伤寒温病何以脉辩?答曰∶温病于冬时感寒所得也,至春变为温病耳。伤寒汗下不愈而过经,其证尚在而不除者,亦温病也。经曰∶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如太阳证,头疼恶寒,汗下后
心悸者,筑筑然动,怔忡不能自安者是也。其证有二,一者气虚,一者停饮。其气虚者,阳气内弱,心中空虚而为悸。又有汗下之后正气内虚,亦令人悸,与气虚而悸者,则又甚也,法当定其气悸也。其停饮者,由饮水过多,停
咽喉不利,或痛或痒,不可纳食,皆毒瓦斯上冲所致。经曰∶太阳病,下之,脉紧者,必咽痛,以太阳之邪搏于少阴也。少阴之脉循喉咙,夹舌本。少阴咽痛,脉浮迟,厥冷,或吐利,亦属少阴,并不可汗下,用桔梗汤、猪肤汤
怫郁者,阳气蒸越,形于头面体肤之间,聚赤而不散。其证则有异焉∶大便硬而气短者,实也;汗下后而得哕者,虚也。当详究之。太阳初得病,发汗不彻,并于阳明,续自微汗出,面色赤者,阳气怫郁也,解肌汤;或汗久不彻
汗吐下温针诸法皆用过而病不解,名坏症。又有汗吐下诸法,颠倒误用而病不解,亦名坏症。言坏症,非言必坏之症,言无经络表里,无汗吐下诸法可治者,故曰坏症。按《伤寒论》坏症两条,上条言太阳病,汗吐下温针用过,
《活人书》云∶阳明证宜下,少阴证宜温。又曰∶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宜着艾,并四逆汤。又云∶三阳证宜下,三阴证宜温。少阴病,发热,脉沉,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当见少阴证,无阳
汗下后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津液续复,必当自愈。重者用润燥养津之法,人参白虎([i]方在“太阳”[/i])、竹叶石膏([i]方在“伤寒类证”[/i])俱可。
霍乱者,上吐下利,挥霍扰乱也,乃邪气饮食所伤。邪在中焦,既吐且利。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利而不吐。俱用正气散加半夏、生姜汁治之。如吐利不止者,理中汤。如其上下不通,腹痛甚而头疼发热者,桂枝大黄
伤寒著作。又名《陶氏伤寒全书》。六卷。明·陶华约撰于十五世纪中期。此系陶氏所撰六种伤寒著作,每种列为一卷。①《伤寒琐言》:乃陶氏学习研究伤寒的随笔记录;即名“琐言”,自非系统工作。②《伤寒家秘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