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作霖 运用脏腑经络学说辨证取穴经验介绍

Posted 陈作霖

篇首语: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用的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陈作霖 运用脏腑经络学说辨证取穴经验介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作霖 运用脏腑经络学说辨证取穴经验介绍

出处:《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32!33,48页
摘要:(一)失眠
拟为心脾血虚,针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心血不足,无以滋养心神;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脾胃得健,气血生化有源;心神得养,则睡眠自安。
(二)眩晕
拟为肝经血瘀。针印堂、风池、三阴交、太冲;肝经之血瘀既祛,气血运行得畅,不致化风上扰,而眩晕自除。拟为痰湿中阻,清阳不升。针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化其已有之痰浊,澄本清源,故见效甚捷。
(三)腹泻
拟为脾胃虚寒。针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气海。均加温针3壮。加脾俞、胃俞、足三里,均温针3壮。因脾胃虚寒,不能温运水谷,水液糟粕混杂而下,故治疗以温运为主。使脾阳振奋而运化有权,则泄泻得愈。
(四)急性胃炎
拟为食滞中阻,脾胃不和。针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治予消食导滞,和胃降逆。则呕吐自止,停积之食滞得消,则胃脘自舒。
(五)沿肝经经脉抽痛
拟为肝经血瘀。针太冲、期门、阳陵泉。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气血运行因之不畅;肝脉失于滋养,故沿肝经经脉抽痛。肝气疏泄,血瘀既祛,气血运行得畅,筋脉得养,故抽痛得除。
(六)过敏性鼻炎
拟为肺气失宣。针迎香、合谷、上星。肺气郁闭,宣散失常,故鼻塞流涕。使肺不受邪,宣降正常,则鼻窍得通。
(七)急性扁桃体炎
针少商(点刺出血)、合谷(双)。本病多因肺胃之火上升,复因风热外乘,风火相搏,结于咽喉所致。故针以清泄阳明之热而散外感之风邪。
(八)急性结膜炎
拟为风火赤眼。针太阳(点刺出血)、风池、合谷。本病为外感风热之邪结于目,故取太阳出血以泻头目之火邪,取风池、合谷以散外感之风热,邪热既去,目赤肿痛自愈。
(九)遗尿
拟为脾肾气虚。针关元、三阴交。加温针以助阳益气,气足则制约有权而遗尿自止。
(十)阴虚牙痛
拟为阴虚牙痛。针太溪(双)。牙痛之症多属胃经实火,阴虚之体,虚火上炎,故午后及劳累后牙痛即发。以益肾滋阴,肾阴得复,则虚阳不致上扰为病。

相关参考

陈作霖 施行针灸,勿忘辨证

陈教授认为辨证论治,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二个内容,是认识疾病和解除疾病的过程,是中医治疗的特点,对针灸临床起着必不可少的主导作用。倘若废弃辨证而施行针灸,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将会象瞎猫逮鼠那样,事倍功半。

学术观点怎么用?陈作霖 学术观点

施行针灸,勿忘辨证。情志致病,必取厥阴。脾胃为本,重视后天。

陈作霖 面部围刺,祛除色斑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女性,常对称分布于颧颊部,亦可累及眶周、额、鼻和口的周围。[b](一)辨证分型[/b]本病属于祖国医学“黧黑斑”、“面尘”等范畴。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其

杨依方 学术观点:运用经络学说,指导临床治疗。

望、闻、问、切四诊,是祖国医学在诊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诊疗手段,它为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但在针灸临床中,除了四诊以外,还离不开经络学说的指导。由于经络是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对人体内外表里起着密切的联系

陈作霖 脾胃为本,重视后天

“夫精者,身之本也”、“肾主藏精”为人的先天之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为人后天之本。精者,乃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为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和物质基础。先天之精,与生俱来,藏于肾中;后天

陈作霖 针灸并用,消症化症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为女性生殖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属祖国医学“症瘕”、“积聚”范畴。[b](一)临床表现[/b]本病可无任何不适,多数患者有月经改变,表现经量多,或经期延长,或周期缩短。

陈作霖 情志致病,必取厥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愁忧恐”也。情志不遂虽可影响到五脏六腑,但主要与心,肝关系最为密切。在日常生活中,喜怒是最易出现的情志病变。“喜伤心”、“怒伤肝”,心肝多为情志所伤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

《中医儿科学》 (二)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运用藏象学说的理论,对患者的病证表现加以归纳,以辨明病变所在脏腑及其性质的辨证方法。脏腑辨证以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为临床分析辨证的依据。脏腑辨证主要用于内伤杂病辨证,也

医学百科 《内经》脏腑配属的几种学说

  《内经》中有关脏与腑的配属问题,主要是运用五行学说、经络、脏腑系统等理论,把脏腑对应进行配属,主要有五脏配五腑、五脏配六腑、六脏配六腑等几种学说。现将有关学说分别表述如下。  五脏配五腑说  《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