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早筛查 早产儿为何易发生视网膜病变
篇首语: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应早筛查 早产儿为何易发生视网膜病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应早筛查 早产儿为何易发生视网膜病变
据统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早产儿中的发生率高达20%。专家介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由于新生儿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增殖所致的一类疾病,与接受氧治疗等因素有关。虽然人们对此病已开始有一些认识,但是仍然有家长乃至非专科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所以还有很多早产宝宝因为检查的时间太晚,以致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早产儿为何易发生视网膜病变
专家介绍,正常眼睛是一个球形结构,眼球壁的最内层为视网膜,也就是我们看到物体的感光层。足月分娩的新生儿,一般在妈妈怀孕后38周出生,此时眼睛内各种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早产儿则不然,他们的视网膜血管容易出现病变,即在玻璃体内异常增殖。这种异常结构一方面阻止了光线到达视网膜,影响了玻璃体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增殖组织会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的脱离,导致患儿失明。这种病多发生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吸氧史的新生儿,这也是引起新生儿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吸氧也是危险因素之一。为了抢救早产儿的生命,氧气必须使用。氧气本身并没有毒性,主要是新生儿身体对高浓度氧气的过度反应。新生儿身体发育不完善,缺氧、低氧时,视网膜血管会像藤蔓一样向四周生长。当外界给予充足的氧气时,血管就“懒”得生长。一旦停氧,视网膜血管则过度增生,导致视网膜增殖性病变而失明。
早筛查,别错过治疗的时间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为5期,在3期之前,视力还有机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挽救,4期希望渺茫,5期则毫无希望。
专家强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损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对用氧的早产儿进行眼科监测,尤其是抓住最佳治疗期进行手术治疗,孩子的眼睛与常人无异。然而,可供治疗的时间只有两周左右,所以又被称为“时间窗”。“时间窗”一关上,孩子将坠入永远的黑暗。因此,对早产儿、低体重儿进行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是阻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展,减少因此病导致婴儿视力低下甚至失明的关键。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早产儿视网膜病
早产儿视网膜病是由于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所致。表现为血管出血、视网膜剥离导致失明。在胎儿期,视网膜血管仅在妊娠晚期才从视网膜中心开始生长,然后到达外周。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不完全。虽然这些血管生后继续发育,但有时无序生长,引起早产儿的视网膜病。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胎龄极小的早产,由于呼吸困难,使用氧气治疗引起的高氧血症也增加了患病的危险性。
【预防和治疗】
良好的产前保健可减少小儿早产的危险。如果小儿早产且有呼吸异常,使用氧气时应进行仔细的监测,以避免血氧饱和度过高。
生后大约6周应对早产儿的眼睛进行全面检查,以后间隔几周检查一次直到视网膜血管发育完全。轻症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可自愈,但医生应继续监测婴儿的眼睛。即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已自愈,小儿也易患近视、斜视、弱视。严重的患儿易发生视网膜剥离。
对于严重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可采用冷冻疗法——即视网膜的周边部分冷冻——可减少视网膜剥离和失明。视网膜病治愈后,必须每年作一次眼科检查。在生后的头一年内,对于任何视力异常的治疗,都必须尽量保证视力。视网膜剥离早期发现也可矫正,否则,患儿将会失明。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