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是学生人际交往的绊脚石
Posted 人际交往
篇首语: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自我中心是学生人际交往的绊脚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自我中心是学生人际交往的绊脚石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人际交往很重要,然而自我中心会成为孩子与人交往的绊脚石,尤其是到了青春期,若不加以引导,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未来。那么怎样的孩子其自我中心是需要被纠正的呢?
小雪的母亲逢人便夸她的好女儿多么聪明,在班上学习总是前几名,而且,在书画,歌咏比赛中获得了市里的一二等奖,可谓多才多艺。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她与同学相处不好,同学关系紧张。由于小雪多才多艺,学习又好,再加上家庭比较富有,她时常瞧不起班上其他同学。
在学习上,如果有同学向她请教问题是她会随口说:“这问题太简单了。”当看到别人的穿着一般时,她也会说:“这衣服太不好了,买件贵点的穿上吧。”她就是这样,给人的感觉仿佛她就是“小公主”。她很高傲,有时自己做错了事,也不承认,还多方辩解,甚至有时为了获得荣誉还弄虚作假。
像小雪这样的孩子就是学生自我中心的典型例子。自我中心是现在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它阻碍了中学生的正常交往。这种现象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他们处在中心的地位。
曾有中学生说过,“在家里爸爸听妈妈的,妈妈听爷爷奶奶的,而爷爷奶奶听我的。家里我是老大!”在家庭中形成这种自我中心的个性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服从自己,而且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周围的事物,不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
那么要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呢?这还需要多方配合:
家长需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身上的不足及其危害性,树立改变自我的信心和决心。
学校则可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交往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是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能愉快的接受自己,调整自己,形成健全统一的个性。培养中小学生的集体意识,认识集体规则,培养集体荣誉感,学会在集体中与同伴和睦相处。
另外,还可让心理咨询医生给与家长必要的指导,并与家长合作,帮助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形成的环境,并采用行为转变法,如厌恶法、代币法等,以逐步改变学生的自我中心。
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无法和和同学相处,更不愿看到让自我中心影响其一生。自我中心的克服很有必要,学生本人或是家长可在线咨询本站心理专家,了解更多解决青春期心理问题的办法。
农村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与矫正
一、农村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的提出
自卑是人内心的一种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缺乏自信心,课堂上不敢发言,解题效率低;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瞻前顾后等。自卑心理在整体上可概括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和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两个方面。
自卑感人人都有,特别是具有生活依附性的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心理调适能力较弱,自卑感可能更强烈。但是,当学生的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习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心理障碍,这时候就需要给予矫正,否则,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江苏省宿城区陈集初级中学是一所离城较远的农村中学,经济落后,使学生的自卑心理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冲突之下,更显得突出和加剧。为了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具针对性、时代性与实效性,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针对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立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题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二、农村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分析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并对在校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调查,我们认为,自卑心理是学生心理特征的一个正常的组成部分,在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大约在4岁以后就会出现。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其具体成因有多方面:
1.个体心理缺陷。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处理得好,缺陷也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感。”如果排除生理上的某些不足所引起的自卑心理,那么,我们重点要解决的应该是学生心理上的自卑。
心理自卑多是交往受挫或对自我能力估计过低造成的。有的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在交往中蒙受羞辱,最后导致心理上的自卑。有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被归结为自己不聪明或不用功,从而产生自卑、焦虑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2.家庭暗示。主要指家庭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引起的后果。有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但大多数学生因为父母是农民,家庭教育简单粗暴,缺乏正确引导,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如性格内向,胆小恐惧,害怕与人交往,学习没有快乐感等。
3.学习诱发。有一个案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某学生平时不爱学习,害怕学习,初一年级刚开始的时候,他的成绩还算可以,进入初二年级后,成绩已下降到班级后几名了。教师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收效不大。进入初三后,总是遭到别人的责骂和白眼。到后来,家长和教师都有点放任自流了。没有家长的鼓励,没有教师的疏导,在班级舆论的打击下,使他彻底放弃了努力。这样慢慢地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沦为一名自卑心极强的学生。
4.自主评价过低。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不客观,偏高了是自信,偏低了就产生自卑。特别是对待成年人的批评,他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你越骂我笨,我就越笨,反正别人不会夸我的。这些不良状况长期积累就导致学生自主评价过低,缺乏自信。
三、解决农村学生自卑心理的方法建议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真诚沟通。自卑心理的形成主要是缺乏鼓励,所以,要矫正学生的自卑心理,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朋友”,让学生觉得教师是他的“自己人”。通过师生间的真诚沟通和鼓励,去了解问题。
2.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学生“松绑”。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社会调查、征文竞赛、文艺汇演、义卖义捐等,既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一些共同的思想问题,还能为他们发挥自才能与特长提供舞台。通过发现学生长处,培养学生自信,从而使他们从内心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在活动中,实现了学校德育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3.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班风与舆论。针对初中学生有向往集体生活的心理特点,我们特别注重发挥班主任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因势利导,利用班集体这一“熔炉”,让他们学会发现别人优点,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形成良好的集体舆论和班风。在班集体中实行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教育,努力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个性。
4.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学生的自卑心理有相当多的因素是家庭促成的,因为家长的眼睛老是盯着孩子的成绩,训斥和指责太多。教师在学校辛辛苦苦的教育效果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如果仅仅把责任都归为学校,那是对教育的狭隘认识。为此,我们通过建立健全家庭教育网络体系,特别通过学校举办讲座和交流,充分发挥家庭的力量,共同来监管或矫治学生行为的偏差。
5.培养学生自信,让学生敢说“我能行”。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演讲比赛,我故意选了一位有自卑心理倾向的学生,让他参与集体活动,尤其是上台亮相。我先发动其他学生支持他,开始他并不愿意,最后通过同学和教师的鼓励,他还是上台了,虽然表现得不是很好,我还是找了一些优点进行了表扬。从此他变化很大,对上课也有了一定兴趣,终于有了进步。有一天他问我:“我能行吗?”我说:“当然行,连上台演讲都这么好,还有什么不能的呢? 我敢肯定你的成绩也一定会上去的。”他不住地点头。我知道,从此又多了一名充满自信和认真学习的学生。
相关参考
(一)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双方,都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与他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我们每个个体,总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交流与沟通信息,表达与增进情感,同时使自己与他人的行为由此发生...
(一)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双方,都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与他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我们每个个体,总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交流与沟通信息,表达与增进情感,同时使自己与他人的行为由此发生...
中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在中学生阶段,是很重要的。 进入中学阶段,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始成为影响中学生个人健康成长重要的因素。一个人如果能生活在一个温馨的集体环境中,与周围的同学、老师建
中小学生如何与同伴交往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用于同伴交往上的时间越来越长,有调查显示,儿童和青少年在学校的一天中与同伴交往的情境高达299个。 同伴接纳与否关键在于相互作用 由于同伴的能力相当、地
...转型压力。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心理承受力差、不懂人际交往、礼仪文化缺失等问题已成为不少刚工作大学生的通病。而来自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份统计也显示,在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人群中,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症状的比例高...
...转型压力。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心理承受力差、不懂人际交往、礼仪文化缺失等问题已成为不少刚工作大学生的通病。而来自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份统计也显示,在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人群中,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症状的比例高...
...转型压力。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心理承受力差、不懂人际交往、礼仪文化缺失等问题已成为不少刚工作大学生的通病。而来自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份统计也显示,在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人群中,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症状的比例高...
...转型压力。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心理承受力差、不懂人际交往、礼仪文化缺失等问题已成为不少刚工作大学生的通病。而来自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份统计也显示,在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人群中,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症状的比例高...
目前,研究者们认为,儿童孤独症的人际关系发展有缺陷,他们不易理解别人的想法和心理状态,并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不稳定的特点。因此有专家认为,如果对儿童孤独症进行人际关系发展早期干预,那么就有可能改善儿童
大学生心理负担在哪? 如今的大学生呈现出的心理问题增多,且在重要性的次序上也发生了变化。情感、社会交往和学习是老一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上的重要程度分列前三位,现在的前三位仍是这些问题,但社会交往已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