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通脉四逆汤方

Posted 《医宗金鉴》

篇首语:枕上从妨一夜睡,灯前读尽十年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宗金鉴》 通脉四逆汤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医宗金鉴》 通脉四逆汤方

2、四逆汤方怎么用?《医宗金鉴》 四逆汤方

《医宗金鉴》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生用)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甘草(炙)二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按】
此条「反微喘者死」之下,有「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一句,文义不属,其注已详见『伤寒论,辨脉篇』内,不复释。
【注】
下利手足厥冷,脉绝无者,有阴无阳之脉证也。虽用理中四逆辈,恐其缓不及事,急灸脐下,以通其阳。若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手足不温,反微喘者,阳气上脱也,故死。
【集注】
程林曰:下利而至于手足厥冷无脉,则独阴无阳,灸之以复其阳,而脉绝不来,反微喘者,则正气又脱于上,孤阳无根,故死。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注】
下利者,初利则为气郁于大肠而不外渗,水气并下,但当利其小便,输其渗泻之窍,气宣而利止也。久利则为气陷于大阳,而不上举,又当于升补中兼利小便也。
【集注】
尤怡曰:下利气者,气随利失,即所谓气利是也。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注】
气利,所下之气秽臭,所利之物稠粘,则为气滞不宣,或下之、或利之皆可也。若所利之气不臭,所下之物不粘,则谓气陷肠滑,故用诃黎勒散以固肠,或用补中益气以举陷亦可。

四逆汤方怎么用?《医宗金鉴》 四逆汤方

附子(生用)一枚干姜一两半甘草(炙)二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枚,干姜三两。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注】
呕逆之气上冲于胸,胸中气实,则不受邪,必不满也;若胸中气虚,客寒邪气得以留连,故胸满也。主之吴茱萸汤,补正气,降邪气也。
【集注】
徐彬曰:胸乃阳位,呕为阴邪,使胸之阳气足以御之则不呕,呕亦胸中无恙也,乃呕而胸满,是胸虚邪客,不但胃不和矣。虚邪属阴,故以吴茱萸之苦辛温,善驱浊阴者为君,人参补虚为佐,而以姜枣宣发上焦之正气也。

相关参考

《医宗金鉴》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

《医宗金鉴》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

《医宗金鉴》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通草二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二十五枚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四逆汤方怎么用?《医宗金鉴》 四逆汤方

见少阴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按】伤寒二字之下,当有「若汗」二字,盖发汗较吐下更伤津为多也。时时恶风,当是

四逆汤方怎么用?《医宗金鉴》 四逆汤方

见少阴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按】伤寒二字之下,当有「若汗」二字,盖发汗较吐下更伤津为多也。时时恶风,当是

四逆汤方怎么用?《医宗金鉴》 四逆汤方

附子(生用)一枚干姜一两半甘草(炙)二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枚,干姜三两。□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注】呕逆之气上冲于胸,胸中气实,则不受邪,必不满也;若胸中

《医宗金鉴》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方解】表里之病,治不如法,先过汗后复过下,或下后复汗,误而又误,变成坏病。若

《伤寒杂病论》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破)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右四味,以水三生态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杂病论》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出者愈。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伤寒论》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