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璇 擅治中风,通常达变
Posted 杨永璇
篇首语:常识并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见的东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杨永璇 擅治中风,通常达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杨永璇 擅治中风,通常达变
杨氏对卒中的辨证分类,基本上按《金匮要略》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对卒中的治疗原则是辨证论治,针药兼施,因人因病而异,灵活机动,通常达变,深得病家信仰。针灸治疗对中脏者用平肝熄风、化痰开窍为主。常用穴位:百会、风池、水沟、太阳、曲池、合谷、阳陵泉、太溪、太冲。若火盛者,症见面红目赤,皮肤灼热,溲赤,口臭,舌质红或绛,苔黄糙或焦黄,加大陵,行间,间使,阳辅,以泻心包、肝、胆之火;痰盛者,症见体丰面白,喉间痰鸣或胸腹痞闷,苔白厚腻,脉弦滑;加足三里、内关、天突、列缺、丰隆;窍闭者,症见猝然昏仆,面赤,口噤,两手握固,息粗痰鸣,大便秘结,加中冲、涌泉,或用三棱针刺十二井穴出血;中经络半身麻木不仁,口角歪斜,言语蹇涩,或中脏腑经治后神志转清,仅留上述偏瘫症状者,取穴以舒筋活络为主,常用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中渚、环跳、风市、丰隆、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肘部拘挛者加尺泽、曲泽,用深刺法,有解除拘急止痛之效;肩部痛甚者,选用肩髃、肩髎深刺,或肩髃用扬刺法(正内一,旁内四),加拔火罐,局部畏寒者用温针。
杨氏在治疗卒中的各个不同阶段,除针灸外常兼服中药,起到加速治愈提高疗效的作用。在中脏腑重症,当浊痰蒙闭期,症见神志昏迷,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喉间痰鸣,或见抽搐,脉弦滑,苔白腻,治以平肝熄风,化痰开窍,药用:天麻、钩藤、竹沥半夏、僵蚕、杏仁、郁金、枳壳炭、生石决明、九节菖蒲、玉枢丹;当炽热化燥期,症见神识略清、偏瘫、失语、口臭、溲赤、大便干燥、舌尖有红刺,苔黄糙或焦黄,脉弦滑带数,治以化痰开窍,清心凉肝。药用:竹沥半夏、杏仁、郁金、全瓜蒌、川黄连、黄芩、黑山栀(或用龙胆草)、生大黄、枳壳炭、九节菖蒲;当伤阴劫津期,症见神志尚清,肢体不遂,口角歪斜,大便秘结,虚烦少寐,舌质红,或光剥无苔,脉细带数,治以润肠通腑,养阴舒络法,药用:鲜生地、鲜石斛、麦冬、杏仁、瓜蒌仁、柏子仁、远志、生黄芪、当归、地龙、桑枝、火麻仁;在中经络轻症,症见半身不遂,乏力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血压不高,脉象无力,苔少,治以补气,气行则血行,营卫循行得畅,肢体才能活动自如,用生黄芪煎汤代茶;若舌质紫暗,脉濡或涩者,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偏阳虚者,玉屏风散加减。仅遗留偏瘫,无其它不适者,用人参再造丸,每日1-2粒;若患肢疼痛者,用小活络丹,每日一丸。
曾治王×,男,48岁。2天前,夜半起床小便跌仆,神志昏朦,右肢不遂,舌强语蹇,倦怠嗜卧,时有烦躁,小溲黄赤,脉弦滑带数,舌苔黄腻,尖燥,平素常有肝阳头痛,此浊痰内盛,蒙闭清窍,逐渐化热,引动肝风,流窜经络,以致脏腑经络同病,先予平肝熄风,豁痰开窍,取穴:百会、太阳、间使、丰隆、太冲,用捻旋泻法;合谷、阳陵泉,先补左侧,后泻右侧。内服药处方;天麻、杏仁、竹沥半夏、川黄连、黄芩、石菖蒲、灵磁石、僵蚕、蝎尾、玉枢丹。针药每天1次。3天后,神志较清,问之有答,住院半月左右,出现便闭,用五仁丸方加减获效。第20天开始,能自己翻身,右手稍能屈曲。取穴:百会、风池、肩yu、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丰隆、太冲,均右侧,用捻旋泻法,针灸2天1次。中药停服。1个月后,右下肢能内服及屈曲,手指能活动,共住院71天。出院时可短途步行,右手能高举至头,惟动作稍缓慢少力而已。
杨氏早年崇尚《内经》、《金匮》的学术思想,治疗中风以外风论学说为指导,立方治法以祛风通络为主。晚年又精读《医林改错》,受王清任学术观点的熏陶,结合临床经验,体会到卒中不仅由于风邪侵袭,而正气不足是该病之本。《医林改错》对卒中半身不遂,既无寒热之表证,又无疼痛之兼证,皆属元气亏损;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亦由气虚不摄和血络阻塞所致,乃立补阳还五汤之法,杨氏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从过去的祛风通络法,转为益气活血化瘀法。又引用《素问·五脏生成篇》“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来说明中风后偏瘫,当是气虚血瘀,故为半身不遂。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用大剂量黄芪的补阳还五汤以益气活血,才能通调瘀阻之经脉。从而提高了中风后遗偏瘫的恢复率,这是汇集古代医家经验的结晶,对卒中后遗症的治疗,有了全面的认识和见解。
杨永璇 杨永璇独创经验良方
[b](一)神鹰健步丸[/b]:杜仲90g 牛膝90g 菟丝子90g 当归90g 鹿角霜60g 炒米糠120g 陈米赤120g上药共研细末,用鲜甲鱼四只,煎汤糊丸,每服9g,一日2次。
主治:脚气病,四肢麻木,胫踝肿胀,行动无力。功能除顽麻,退浮肿,壮筋健骨,增强足力。
[b](二)大风丸:[/b]大风肉90g 大胡麻90g 乌梢蛇90g 羌活90g 独活25g 当归120g 白芷60g 甘草30g 荆芥120g 蝉衣150g 川芎105g 沙参75g 白蒺藜75g 藁本75g 苦参90g 防风90g 黄柏90g 全蝎90g 川黄连105g
上药共研细末,面糊为丸,桐子许,每服9g,1日2次,米汤送下。
主治:大麻风。《内经》称之曰“大风”、“疠风”;又因此病遍身似癣,皮肤溃疡故又称“癞风”;有因头面肿胀发紫黑色结节如狮面者,民间俗称“猪头风”。明代张景岳以此病有“麻木不仁”、“切割不痛”的特征,定名为“麻风”,含义确切,遂沿用其名至今。
以上丸药,连服数月,可以控制症状,趋向好转,续治数年,才能获得明显疗效。但病属痼疾,根治不易。惟耐心接受治疗的麻风病患者,得享善终者,亦不乏其人。
解放以来,对麻风病已设有麻风病专科医院防治,医疗水平大为提高,我辈不操此业久矣。此方乃杨氏临诊数十年验方之一,录以备考。
相关参考
[b](一)神鹰健步丸[/b]:杜仲90g牛膝90g菟丝子90g当归90g鹿角霜60g炒米糠120g陈米赤120g上药共研细末,用鲜甲鱼四只,煎汤糊丸,每服9g,一日2次。主治:脚气病,四肢麻木,胫踝
[b](一)神鹰健步丸[/b]:杜仲90g牛膝90g菟丝子90g当归90g鹿角霜60g炒米糠120g陈米赤120g上药共研细末,用鲜甲鱼四只,煎汤糊丸,每服9g,一日2次。主治:脚气病,四肢麻木,胫踝
杨氏根据古代“絮者调也”的“絮针”法则,在60年代初倡造地运用七星针叩刺加拔火罐相结合的多针浅刺出血的“杨氏絮刺火罐疗法”。其法是用七星针作为工具,运用轻叩、重刺手法,分别起到“员针”和“锋针”的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