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证实老鼠精子可在太空存活,理论上人类可以在火星上繁衍后代

Posted

篇首语: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日本证实老鼠精子可在太空存活,理论上人类可以在火星上繁衍后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日本证实老鼠精子可在太空存活,理论上人类可以在火星上繁衍后代

2、人类送上太空的动物

日本证实老鼠精子可在太空存活,理论上人类可以在火星上繁衍后代

不过就算精子的活性问题得到了解决,目前还有一大难题,那就是在重力接近于零的火星表面,如何进行交配呢?为了证实精子是否在太空中可以成活,来自日本的研究小组从2012年就开始收集数据。他们从66只老鼠身上提取到的精子分别放在30个安瓿瓶里,保存在同等环境下。2013年8月4日,12只老鼠精子的样本冻干后被送上了国际空间站,而剩下的样本则保存在日本筑波大学模拟太空环境的实验室中。

在接下来的九个月后,科学家们先是将一小部分样本从太空站运回,研究其中精子的活性,事实证明没有任何异常。两年九个月后,第二批样本抵达地球,同样证明精子活性没有任何影响。最后一批样本则在经过了五年九个月后于2019年6月3日回归地球,使得这项生物实验成了历史上耗时最长的太空实验。

科学家们将保存在大学实验室中的样本和从太空中拿回来的放在一起比较,想要找出太空辐射对于精子的负面影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那些经历了辐射的精子的质量,仅仅比保存在地面的精子轻微地差了一点点。他们用来自太空的老鼠精子成功地繁殖出了168只小老鼠,基因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一些老鼠甚至很快就开始自然生育。

主导这项实验的和歌山教授说:“这项研究对于人类来说意义重大,我相信会有人类需要移民的那一天,那时候我们必须要保持住生物的繁殖能力,不仅仅是人类,还有其他牲畜和宠物等。”

人类送上太空的动物

当人类祖先抬头仰望星空时,有一些“先知者”开始思考人生,开始思考广袤的大地,开始思考地球以外的世界,正是这种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促使人类祖先开始有意对“神秘世界”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推动了人类智慧以及人类文明的提升。

然而,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对物质资源利用程度的约束,人类也付出了非常重的代价。特别是近几十年,人类逐渐拓展对太空探索的深度和广度,巨量的花费、无法预测的产出,以及一定几率下的失败,都使得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进程显得无比伟大,也无比悲壮。为了弥补载人航天对宇航员的生命威胁,科学家们不得不选择一些动物来代替人类进行相关的太空实验。

第一只被送上太空的“宠物”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从此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序幕。为了在随后的太空发射中,为载人探测提供实验数据和积累经验,在1个月后的11月3日,前苏联应用史波尼克二号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卫星,在这个卫星中搭载了一位特殊的“乘客”,即小狗莱卡。它因此成为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位飞上太空的地球生命。

60年前,科学家将一只3岁的黑猩猩送入太空,后来怎么样了?

为了随时监测莱卡的身体状况,科学家们在它的身体表面和身体内部都安装了感应器,它的呼吸和心跳数据能够即时传送到地面。与此同时,科学家们将莱卡送入了专门设计的加压密封仓内,身体被固定,在它的前面一定距离处安装了一个摄像头,

当时前苏联向外宣布,小狗莱卡跟随着航天器,在距离地面1600公里的轨道上“飞行”了一个星期,最终莱卡吃了为它准备的最后一顿“晚餐”后,平静地死去了。然而,40多年过去之后,曾参与这项实验的一位科学家向外界透露了事情的真相,莱卡并非在太空中生存了那么长时间,而是在卫星发射的几个小时之内,莱卡在糊里糊涂中,经受了高温、高压和过度惊吓而死亡。可以想象,当时这只在实验中表现得最乖的狗狗,临终时会承受多么大的痛苦。小狗莱卡的尸体,也一直在太空中围绕着地球飘荡。

送入太空的黑猩猩

由于当时美国和前苏联正在进行如火如荼的“争霸”,其中在太空探测领域同样十分激烈。前苏联在进行太空探索时一开始走在了前列,美国肯定不甘心,于是相继也进行了诸多探测活动,而将一些动物送入太空做相关的实验这一任务自然也在列,美国这一次选中的是一只黑猩猩。

当时选中的是一只动物园里的“动物明星”-猩猩哈姆,在发射升空之前,对哈姆进行了系统培训时,培训时还将其与其它30多只猩猩一同训练,结果哈姆同样脱颖而出,测试出的智商水平在这些受训的猩猩中是最高的。在此之后,为了让哈姆能够更加准确地执行好相应指令,对其进行了近3年长时间的“特训”,完成好了可以得到香蕉奖励,完成不好就要受到电击。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地遭受电击,最终在3年之后,哈姆能够百分百完成人类对其下达的指令,具备了升空的条件和能力。

最终,在1961年1月31日,哈姆乘坐火箭进入了太空,当时“飞行”的轨道距离地面260公里,飞行总时长为16分钟。根据科学家们给哈姆随身佩戴的检测器显示,虽然飞行的过程中,哈姆要经历严重的失重影响,但是在太空服的保护下,哈姆的“心态”非常平稳,表现得比较“镇定”。

在完成太空“飞行”实验之后,哈姆乘坐返回舱降落到了大西洋上。当工作人员寻找并解救出哈姆时,没有发现哈姆的身体受到什么伤害,也没有什么异常的情况。为了肯定哈姆的表现,工作人员拿出了苹果和桔子对其进行了奖励。随后,经过常规的身体检查之后,哈姆重新被送入动物园,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换一个动物园,以便让更多的人们前来,亲眼目睹这只“明星”的风采。

就这样,黑猩猩哈姆在人们的关注下,一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然而,令科学家们诧异的是,一般黑猩猩的寿命普遍在40-50年,而哈姆则是在1983年的时候于北卡罗纳州的动物园内死亡,当时其年龄只有25岁,显然比正常的黑猩猩的寿命要短很多。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分析,在排除了偶然性和突发性因素之外,认为哈姆的死亡,有较大的几率与它曾经上过天空有关,太空复杂、恶劣的环境,极有可能对哈姆的身体造成了不可逆的极大伤害。

基于此,科学家们更加注重了对太空环境特征的深入研究,特别是针对失重、低温、高辐射等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了一系列详尽的实验。为后来人类宇航员的顺利、安全地执行太空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类在渴望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对未知的向往和追求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与浩瀚的宇宙相比,地球是多么的微小,人类是多么的无助。在历史车轮不断向前行进的过程中,人类的探索脚步同样不会停止,我们会记住对地球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我们会记住在探索过程中的牺牲和代价,也包含那些为我们人类做出贡献的其它生物朋友们。

相关参考

甘肃发现“三眼怪物”,可在太空中繁育后代,在日本被当成宠物

你能想象吗?距今2亿年的远古生物,竟然出现在了我国甘肃省高台县的一个小村子里,它看起来既像蝌蚪又像是鱼,非常的奇怪,发现它的村民,也是在自家农田浇水的时候,发现了它的身影,因为从来不曾见过,所以立刻汇...

1957年,苏联将一只3岁的流浪狗送入太空,它后来怎么样了

...试。1957年的时候,苏联科学家们的研究初见成效,为了证实这一成果,科学家们决定将生物乘坐

上世纪苏联将1只流浪狗送上太空,时隔63年,至今仍漂浮在太空中

...生活中已经占据了重要位置。不过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太空狗”事件,实际上这件事情发生在美苏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将“战火”引至太空,苏联人将一只3岁流浪狗送入太空,...

人类送上太空的动物

...付出了非常重的代价。特别是近几十年,人类逐渐拓展对太空探索的深度和广度,巨量的花费、无法预测的产出,以及一定几率下的失败,都使得航空航天事业发

63年前,一条狗被人类送入太空,被称为英雄的它,“结局如何”

人类的太空探索开始于上世纪,随着美苏在太空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人类的载人航天取得了很快发展。不过早期的载人航天受限于技术条件,各方面的测试并不是直接由宇航员完成的,动物成了首批上太空的生物。被送上太空...

63年前,人类将一条狗送上太空,至今还在地球轨道流浪,它如何了

...一个火箭的雕像,但是在火箭中间,站立着一只狗。这座太空狗铜像名为莱卡,是俄罗斯为了纪念世界第一个到达太空的生物而建造的。这只流浪狗莱卡在63年前乘坐史普尼克2号上太空观光,突破了地球生命的限制。是的,这只...

62年前,苏联将一只3岁的小狗送上太空,后来怎样了

太空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即便是现代人类已经登上太空,但是对太空的了解,依旧是很小一部分。而人类最早在研究太空的时候,第一次登空实验,并不是人类自己,而是一只3岁的小流浪狗。毕竟是首次登空,太空中也有很...

“宇航狗”莱伊卡:64年前进入太空时遭逢大变,后来如何了

...日,苏联的著名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可是加加林却不是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生物,在1957年,三岁的莱伊卡搭乘苏联的“卫星-2”号代表全人类进入太空,而莱伊卡是苏联

日本“猫岛”:数量过5万的猫吃光岛上老鼠后,被迫学会下海捕鱼

...够在短暂时间内适应多变环境,从“家养”变“野生”。日本有一座岛被称为“猫岛”,岛上曾经鼠多为患,引进猫后问题就得到解决。不过,猫却很快变成岛上的“统治者”,将老鼠赶尽杀绝,饥饿之下竟被迫自学下海捉鱼。...

日本“猫岛”数量过5万的猫吃光岛上老鼠后,被迫学会下海捕鱼

...够在短暂时间内适应多变环境,从“家养”变“野生”。日本有一座岛被称为“猫岛”,岛上曾经鼠多为患,引进猫后问题就得到解决。不过,猫却很快变成岛上的“统治者”,将老鼠赶尽杀绝,饥饿之下竟被迫自学下海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