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LiaoningSheng)
Posted 柞蚕
篇首语: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辽宁省(LiaoningSheng)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辽宁省(LiaoningSheng)
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简称辽。东北和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西与河北省为邻,东南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南临黄海和渤海。大陆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绥中县西南端,长约2178公里。辽东半岛斜插黄海与渤海之中,与山东半岛遥相对峙,形势险要。省境介于北纬38°30'~43°24',东经118°53'~125°46'。面积14.49万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3945.97万。
辖14地级市、6县级市、28县、10自治县。省会沈阳市。
自然条件地质辽宁大地构造除开原、彰武一线以北属吉黑古生代准褶皱系外,全属中朝准地台,包括胶辽台隆、内蒙古地轴和燕山台褶带的东部。地台区前古生代变质岩系广泛出露,鞍山、本溪等地太古代片麻岩、片岩分布区铁矿储藏丰富。在省境东部地区的寒武纪老地层中有中国唯一的富铀矿床。大石桥、凤城等地元古代白云岩、大理石分布区生成厚层菱镁矿和硼矿。中石炭纪以后,构造运动活跃,海水进退频繁,是辽宁的主要成煤期。后期燕山运动构造作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花岗岩普遍入侵,形成辽西、辽东钼、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床。第三纪初主要是侵蚀时期,辽西燕山台褶带经剥蚀夷平,与蒙古准平原相连。下辽河断陷进一步沉降,在边缘凹陷沉积了煤、油页岩。渐新世以后喜马拉雅运动大规模拗曲断裂,玄武岩喷发,辽东与胶东分开,海水侵入并扩大形成渤海。辽西掀升,形成梯级坡面,奠定辽宁现今地形格局。下辽河断陷与辽东、辽西隆起带之间均有断裂接触,继续强烈沉降,目前基底已下陷5000余米,中、新生代沉积直接覆盖在古老的片麻岩或震旦纪基底上,储存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第四纪以来多次世界性的海面波动及冰后期海侵抬高海面以后的间歇隆起和多种营力的剥蚀夷平,使沿海发育了成层地貌和复杂的海岸类型。
地貌辽宁省地势大体上是从东南部和西北部向中央倾斜,东、西两侧为低山丘陵,中部为广阔的平原。开原、抚顺、盖县一线以东称辽东低山丘陵,东北部海拔千米左右,向西南惭降至200米以下。辽东半岛分割黄、渤二海,构成辽河水系和鸭绿江水系分水岭。沈丹铁路东北有两列山地平行分布,高峰多超出1200米,是省内地势最高处。沈丹铁路西南为千山山脉,为辽东半岛脊梁,海拔一般不过500米,但盖县东南绵羊顶子山、步云山等超过千米。
彰武、北镇、小凌河口一线以西的辽西低山丘陵,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地走向多与华夏向断层线一致。努鲁儿虎山北高南低,构成蒙古高原边缘,东南侧形成大凌河谷地。南部松岭山脉海拔500~700米,西南部较险峻,黑山海拔1140米;东侧和辽河平原相接。松岭南部为小凌河、女儿河、六股河等切割,地形破碎,朝阳、北票等断陷盆地内砂页岩有丹霞地貌发育,松岭山脉以南到渤海为辽西走廊。
位于辽东低山丘陵、辽西低山丘陵之间的辽河平原,其西南部与渤海相连,东北延伸与松嫩平原相接,地面广泛分布沙质粘土和黄土型松散堆积。
彰武、铁岭以北,海拔80~250米,地面呈波状起伏,部分基岩露出地表,成为比高不到150米的残丘。彰武、康平一线西北有风沙地形分布。彰武、铁岭以南伸展有2.5万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不到50米。近海处降到10米以下。辽河、浑河、太子河、绕阳河、大凌河下游变迁频繁,遗留很多废河道和牛轭湖,随三角洲逐渐扩大,沼泽、洼地的不断疏干,淤泥质平原海岸继续伸展,辽东湾日益缩小。
气候辽宁省属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1月均温-18~-5℃,7月22~26℃,无霜期125~215天,日均温10℃以上活动积温2700~3700℃,年降水量440~1130毫米,是东北地区光照最多,热量最富,降水最丰省份。由于地势和海洋的影响,降水自东向西递减。年均温从东北到西南渐增,气候有明显区域差异。辽东低山丘陵年降水量多在700毫米以上;辽西低山丘陵多在600毫米以下,且70%集中于夏季;辽河平原则为500~700毫米。
水文在辽宁河网系统中,东部各河多具有山溪特征,水清流急;西部各河上游水土流失较严重,下游因地势低平,流速缓慢,泥沙淤积,与华北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相近。辽河为省内第1大河,东、西辽河在省境北部昌图县古榆树汇合后始称辽河。1958年改道,南流至辽中县六间房附近折向西,顺双台子河由盘山湾入海。河道曲折漫流,含沙量高,流量变化大。鸭绿江是省内第2大河,为中、朝两国界河。源出吉林省东南中、朝边境白头山,向西南流至丹东市以下入黄海,中国一侧支流主要有浑江等。鸭绿江流量与水力资源丰富,已建一批水电站。冰期长约4个月。可通航。此外,省内主要河流还有浑河(流经东部,注入辽东湾)、太子河(浑河支流,流经东南部)、大凌河和小凌河(均流经辽西,注入辽东湾)等。
土壤辽东低山丘陵的主要土壤为棕壤,低平处为草甸土;辽西低山丘陵500米以上山地土壤为棕壤,500米以下的土壤为褐土和淋溶褐土,不少地方岩石裸露;辽河平原因地下水活动和旱作熟化过程的影响,在河流冲积物上普遍发育草甸土-潮土,是辽宁省主要粮食产地。但平原上有大面积低洼涝地,西北部有风沙土,沿海有盐土,对农业生产有不利影响。
植物辽东低山丘陵生长赤松和栎类林等阔叶林,主要树种有麻栎、槲树、赤杨等。天然林少,多为果园、苇场和灌丛;辽西低山丘陵生长油松和栎类林为主的落叶阔叶林,间有侧柏,但植被破坏严重,仅500米以上山地有天然次生林残存,500米以下分布山杏矮林、荆条灌丛和小灌丛草地。建平、彰武以北植被稀疏,仅散见榆树疏林、沙生植被和草甸、草原。辽河平原久经开垦,残存的自然植被为油松、栎类林。彰武、康平地区有散生榆树疏林,混生山杏、小叶朴等,并分布沙生植物。辽北残丘除少量栎林外,沿河谷有杨、柳林。辽河平原的沼泽地带丛生芦苇。
自然地理区省境南部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隶属于华北湿润、半湿润地区的辽东、山东半岛落叶阔叶林区的辽东半岛亚区和华北平原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的辽河下游平原亚区;北部隶属于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的东北东部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区的长白山亚区和东北平原森林草原区的山前台地亚区和松嫩平原亚区。
辽东半岛亚区包括抚顺至宽甸以南、抚顺至营口以东地域,以千山山脉为骨干,大部为丘陵。年均温8~10℃,干燥度0.6~1.0,冬小麦可安全越冬。土壤主要为棕壤。是中国果树和柞蚕重要产区,也是发展海洋水产事业的重要基地。
辽河下游平原亚区抚顺、阜新以南,辽东半岛亚区以西地域,是在地面长期沉降条件下,由辽河等的冲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原。本亚区在华北平原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内气温较低,1月均温-10℃左右,但仍可种植棉花、水稻等喜温作物,年降水量一般600毫米左右。农业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种类较单纯。为水稻集中产区。
长白山亚区辽东半岛亚区以北地域,省境所辖为该亚区的南部,是长白山地的延续部分。热量条件优于长白山地其他地方,具有发展多种经营的良好条件。是本省林业和柞蚕业基地。
山前台地亚区省境所辖为该区的南端,面积不大。自然条件及农业土地利用如吉林省所述。
松嫩平原亚区省境所辖亦为该亚区的南端。区内甸子纵横、沙丘较多,地表波伏起伏。历史上风沙危害较重,现已基本控制。
发展简史辽宁是中国开发较早地区。旧石器时代石器、用火遗迹、动物和人类化石,在大凌河谷地和辽河下游均有发现。细石器文化和相当“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新石器遗址和商、周青铜器分布广泛。汉、满、蒙古、朝鲜族人祖先几万年前在此创造了与黄河流域接近的文化。周为燕国辖境,公元前3世纪燕在北部筑长城,设立辽东、辽西和右北平等郡,注意土地开垦。
西汉初重视耕作,实施发展农业和充实边防的政策,统一经营盐铁,铸造兵器和农具,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推行军垦,还大力移民实边,屯田垦荒。关内农民转徙迁移辽宁各地垦殖,迁移路线主要是出喜峰口经平泉、朝阳沿大凌河谷到辽河平原。其后随海滨平原展宽,出山海关经辽西走廊东来成为捷径。汉末开辟由山东半岛经庙岛列岛到辽东半岛通道。大量屯垦使辽宁经济、文化发展加快。公元668年唐统一辽宁全境,置安东都护府(辽阳)、营州都督府(朝阳)。以后辽、金、元都以辽阳为行政中心。明初辽宁划归山东布政使司管辖,同时设辽东都指挥使司辖铁岭等二十五卫,推行屯田军制度,由国家统一供给耕牛、农具,并奖励移民垦荒,效果显著。农业发展促进煤、铁、渔、盐各业和水运繁荣,海船可达朝鲜、日本和中国南方各港口。清初辽宁为盛京将军辖地,为维护满族“发祥”地,禁止到长白山区伐木狩猎挖参捕貂和淘金采珠,在山海关、开原、凤城一带设柳条边,划封禁区,严格限制移民。19世纪初禁令渐弛。山东、河北、河南农民大量东移,在平原丘陵种植高粱、玉米、大豆、小麦,在山区经营果园、林产、柞蚕,沿海地区发展渔盐生产。工、商业随之兴起,先后出现沈阳、辽阳、海城、锦州、朝阳等经济中心,榨油、面粉、纺织、酿酒作坊渐多,并在本溪湖、五湖嘴、阜新、抚顺、庙儿沟等地发展采煤、炼铁业。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盛京为奉天省,1929年改称辽宁省。
经济发展引起列强觊觎。1860年英国强开营口(牛庄)为商埠,1898年沙俄强租旅顺、大连湾,随后获中东铁路沿线地区行政、经济、矿业等特权。铁路运输代替了辽河水运,大连也取代营口。1905年日俄战后,日夺取俄在辽宁权益,并于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全省,掠夺资源,生产军火。沈阳、鞍山、抚顺、大连、本溪等地采掘、冶金、动力工业和运输得到一定发展。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统治时,辽宁经济受到破坏。
人文概况:人口与民族总人口3945.97万人,占中国人口的3.5%,每平方公里270人,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密省份。人口分布平原多于山区,沿海多于内陆,城镇、交通沿线和工矿区人口稠密。哈大铁路沿线沈阳、鞍山一带是人口最密地区。辽宁省是城镇人口比例大的省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较快,199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50.86%。除自然增长外,主要是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全省大、中、小城镇281个,其中地级、县级市有20个。市区非农业人口百万人以上城市4个(沈阳、大连、鞍山、抚顺),50~100万人城市6个(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形成以沈阳为中心的城市群。
近代辽宁人口增长,主要是河北、山东农业人口大量移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辽宁是中国重点建设地区,也使人口大量移入,特别是城镇人口增加速度快于农村人口增长。20世纪50年代后,高出生率持续20多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达41.2‰(1963),到1984年降为5.8‰,1990年又回升到9.59‰。1949~1990年全省共增长2115.47万人,增长了121.3%。
由于历史上多次民族迁徙、屯田、戍边和朝代更迭等原因,引起人口变动,使辽宁形成多民族省份。现有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族等40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91.9%,少数民族人口占8.1%。在少数民族中,超过万人的有5个:
(1)满族约199万人,占全省人口5.57%,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68.4%,占中国满族人口46.3%。是中国满族聚居地区。主要分布丹东市、抚顺市和锦州市所属县。岫岩是满族人数最多的县,占全县人口50%以上,其他如凤城、新宾2县的满族,占2县人口30%以上,均成立满族自治县。此外,在开原、兴城、抚顺、清原、北镇、绥中、盖县等县也有一定分布。满族另一分布特点是集中城市,沈阳和抚顺满族分布较多。
(2)蒙古族有42.8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的14.7%,主要分布阜新市和朝阳市所属县,集中了蒙古族的3/4以上,其中阜新县有10多万人。阜新、喀喇沁左翼均成立了蒙古族自治县。
(3)回族约24万人,主要集中于各大城市,从事商业活动。
(4)朝鲜族约20万人,除一部分集中在沈阳外,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抚顺和丹东地区,对水稻栽培有丰富经验。
(5)锡伯族主要集中沈阳市。
经济概况:辽宁省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储量丰富,地理分布集中,矿床埋藏条件好。铁矿探明储量107亿吨,约占中国的23%,居首位;非金属矿中的菱镁矿、滑石、金刚石、膨润土、硼、玉石、熔剂灰岩探明储量也均居中国首位。能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和地下热水等也很丰富。此外,锰、铅、锌、钼等有色金属矿及冶金辅助原料亦有分布。全省已建成门类较齐全、基础较雄厚的重工业基地,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柞蚕、苹果、海洋渔业生产区。
工业辽宁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工业较集中的省份,经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重点建设,已成为中国重工业基地,工业化水平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1990年工业总产值911.7亿元,占中国的6.63%,居第5位。重工业产值618.4亿元,占中国9.1%,居第2位。轻工业产值293.2亿元,居中国第8位。从1975年始,轻工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提高(见表)。
辽宁省工业比重及轻重工业对比(%)
年份194919521957196519701975198019851990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53.172.886.089.091.187.588.889.290.3重工业39.557.873.473.875.673.367.668.267.8轻工业60.542.226.626.224.426.731.431.832.2辽宁省工业以重工业中的机械、冶金、石油、化工、建材等部门为主,轻工业则以纺织工业为主。
(1)机械工业是最重要工业部门,在省内各工业部门中占第1位,1990年机械工业产值占中国机械工业产值的9.2%,居第2位。以生产重型机械、工业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电气机械及器材等为主,所产矿山设备、金属切削机床、交流电动机等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省内机械工业门类齐全,并具有一定成套生产水平。如制造50万伏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大型露天煤矿采掘设备、年产11.5万吨乙烯装置等。全省机械工业企业分布普遍,沈阳是以机械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2)钢铁工业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1990年生产的铁矿石、生铁、钢、钢材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主要集中鞍山、本溪二地。抚顺和大连生产特种钢。
鞍钢的钢产量接近全国的1/7、全省的3/4,有“钢都”之称。
(3)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和加工能力较大,省内10种常用有色金属总产量居全国前列,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4)能源工业力量雄厚,石油、煤炭和电力工业产值共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8。1990年石油工业总产值达131.83亿元,仅次于黑龙江省,占全国第2位。其中,石油加工工业特别发达,产值占全国的1/4,居首要地位;原油产量1368.7万吨,居全国第3位。辽河油田迅速扩大开采规模,至1986年已成为中国第4大油田。辽宁省石油工业是在炼制油页岩、以煤为原料合成石油及炼制天然石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已全部转向炼制天然石油,在抚顺、锦州、大连、鞍山和盘锦新建了炼油厂。原煤产量5100万吨,占全国原煤总产量5.0%;阜新和抚顺是辽宁主要煤矿,铁法是新兴煤炭基地。电力工业产值与发电量均占全国第2位。
以火力发电为主,有东北最大火力发电厂——清河电厂。
(5)化学工业产值仅次于江苏、上海,居全国第3位。纯碱产量占1/5,居第2位;烧碱产量约占1/10,居第4位;硫酸产量占第5位。大连、沈阳、辽阳等地为重要的化学工业中心,利用海盐以及炼油、冶金、炼焦等副产品建立的基本化学工业和化肥等部门较发达。
(6)纺织工业中棉、麻、丝、毛纺及化纤俱全。柞蚕丝织品产量全国第一,主要中心在丹东,是中国传统外销商品;棉纺工业主要在大连、金州、瓦房店和营口。在辽阳建有大型化纤厂。
(7)食品工业也是轻工业主要部门之一,有油脂工业、罐头食品等部门。
工业分布工业分布的地区差异明显。沈阳是全省最大的工业中心,有机械、冶金、食品、纺织、化学、金属制品和电子等工业部门。其他主要工业中心有大连(机车、造船、石油炼制、基本化学、纺织)、鞍山(钢铁)、抚顺(煤炭、石油炼制)、锦州(石油炼制)、本溪(钢铁)、阜新(电力、煤炭)、辽阳(化纤)、盘锦(采油)、丹东和营口(轻、纺工业)等。
农业省内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有耕地360多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4;林、牧业用地面积超过耕地。沿海滩涂约15万公顷,黄、渤海区海洋资源丰富,对发展海水养殖业及多种经营有利。
本省无霜期较短,冬季气温低,除辽南有部分复种外,大部地区一年一熟,复种指数为105%。1990年农业总产值273.8亿元,占全国的3.57%,占辽宁省工农业总产值的14.5%。农业部门结构有了明显变化。种植业比重下降,林、牧、副、渔比重上升。
(1)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业是本省农业生产主要部门。粮食和大豆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6.3%,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稻谷、大豆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粮食作物构成有较大改变:玉米和稻谷比重增加,高粱和小麦比重降低。农业现代化水平逐年提高,机耕地面积、单位耕地施化肥和用电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粮食单产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405.5万吨增长到1990年的1494.7万吨。辽宁中部平原是商品粮基地。
(2)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烟草等。油料作物以花生为主,年产13万吨左右,是东北重要花生产区。盛产水果,苹果产量达54.7万吨,仅次于山东省,占全国第2位;梨产量占第3位。
(3)森林面积342万公顷。其中次生林占70%,人工林占30%、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12.6%提高到90年代初期的28.7%。森林主要分布东部山地。西部山地、丘陵森林遭破坏,森林覆盖率仅13%。省境西北部林地是中国“三北”防护林组成部分。
(4)东部山区有大片柞蚕场,面积逾86万公顷,内有53万多公顷放养柞蚕。1990年柞蚕茧产量4.1万吨,占全国的3/4以上,是中国生产柞蚕茧最多、分布最集中的省份。
(5)沿海芦苇资源丰富,为造纸工业提供部分原料。苇田主要分布于辽河口及鸭绿江和大洋河口,辽河口苇田为世界滨海第2大苇田。
(6)畜牧业在农业中有一定地位,主要是以养猪为主的农区牧业。
(7)南部黄、渤二海水产资源丰富,沿海渔场面积1.92万平方公里,鱼虾种类70多种,贝藻类30多种,以对虾、毛虾著名。近年对虾、扇贝等海珍品养殖和海带、贻贝等有较大发展。1990年水产品总量107万吨,其中海水产品100.7万吨,占全国的14.1%,居第5位。
农业区因自然条件、开发历史、社会经济因素不同,全省农业生产分布可分为5区:
(1)东部山地林产区。土地面积占全省32%,森林面积占全省64.3%,以柞林为主,形成大面积柞蚕场,是发展柞蚕生产的主要基地。山坡草地放牧牛羊。还因地制宜发展人参、鹿茸、木耳、板栗等特产品。
(2)辽东半岛经济作物水产区。是苹果、花生、柞蚕和海洋水产品基地。
苹果和海洋水产品产量均占全省4/5以上。长山列岛是海水渔业基地(见长海县)。
(3)中部平原粮产区。耕地占总土地面积的47%,是省内土地利用程度最高地区,主要作物有玉米、稻谷、大豆等,在低洼沼泽地区有大面积芦苇。历来为全省重要粮豆产区,国家已将其中17个县(区)划为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组成部分。此外,还是重要的养猪基地,每年提供商品猪占全省近一半。芦苇产量占全省4/5以上。
(4)西部低山丘陵农牧区。光照和气温条件有利于花生、水果等生长,但由于山林破坏,干旱灾害日趋严重,春旱频率尤大。粮食产量不稳不高,是省内花生主要产区。近年果树发展较快,梨产量占全省2/3。
(5)西北部风沙低丘林牧区。土地广阔,光照条件好。耕作粗放,生产水平低,有天然牧场。此外,还是“三北”防护林带的组成部分。
交通运输辽宁省是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达省区之一。由于地处东北边境,又南临黄、渤二海,在陆上和海上、国内和国际上的运输地位都十分重要。辽宁运输业以铁路为骨干,配合海洋,联系公路、内河、航空和管道运输,构成了近代交通运输网。
(1)铁路运输发达,1929年形成以沈阳为中心的铁路网,到1944年全省铁路增至2800公里。50年代以来,对原有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并新建一批铁路。1990年铁路营业里程3702公里,按正线里程计,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3.47公里,比全国平均值高4.5倍。主要铁路干线有京沈、哈大、沈吉、沈丹、大郑、锦承线等。京沈线全长853公里,一半在省境内,是东北地区与北京和全国各地联系的通道。由东北地区运往关内各地的货物主要有钢铁、木材、石油、粮食和机械产品。运入东北地区主要是矿石、粮食、煤炭和轻工业品。哈大线在辽宁境内长578公里,南下货物以煤、石油、木材、粮食为主,北上货物主要为建材、钢铁、食品等。京沈线和哈大线均为复线。
沈丹线通过鸭绿江大桥与朝鲜相通,是重要国际交通线。
上物资有煤炭、粮食、木材、轻工业品,南下物资有焦炭、钢铁、机器、建材等。沈吉线在辽宁境内长约200公里,西运物资以煤、矿石、原油、水泥为主,东运物资以各种工业品为主。
(2)公路总长4.01多万公里,集中分布于辽宁中部和南部,大、中城市附近公路网稠密。省内现有京沈(阳)、京哈(尔滨)、鹤(岗)大(连)、瑷(辉)大、丹(东)霍(林河)、明(水)沈(阳)、庄(河)林(西)、绥(中)克(景峰)等9条国家级公路,20多条省级公路。沈阳是全省公路中心,有沈大(连)、沈丹(东)、沈通(化)、沈盘(山)、沈营(口)、沈平(岗)等线。全长375公里的沈(阳)—大(连)高速公路于1990年9月全线通车。
(3)辽宁省南靠海洋,大陆岸线2100多公里,其中有1/3为基岩岸线,沿岸岛屿众多,有多处水深浪平、经冬不冻的海湾可作港口;腹地宽广,因而海运发展较快。全省现有商港、油港、渔港、军港等大小港口20多个,以大连港最重要,次为营口、锦州、丹东、庄河、葫芦岛、锚湾、大连湾渔港等。大连港是中国北方大港,东北海上门户,港阔水深、不淤不冻。建港已有80多年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断扩建,已成为中国第3大综合港(见大连市)。新建的大连鲇鱼湾10万吨级油港和营口新港(鲅鱼圈港),对大连港起分流作用。
(4)内河航运通航里程约508公里,主要通航区段在辽河、鸭绿江下游。
辽河通航历史悠久,1858年营口开港时,轮船可以自由出入,每年吞吐量达200万吨,京沈、哈大等铁路通车后,辽河的水运地位下降,辽河航道日渐淤塞。
(5)航空运输以沈阳为中心。为适应大连市对外开放的需要,已将大连周水子机场扩建为国际航空港。从沈阳至北京、大连、朝阳、丹东、长春、哈尔滨、牡丹江、青岛、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武汉、长沙、成都、西安、太原、海口等地,从大连至沈阳、北京、长春、丹东、哈尔滨、济南、烟台、青岛、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均有直达航线,并有国际航班飞往日本东京。
(6)随着东北石油资源开发和大连鲇鱼湾油港建成,管道运输有较快发展。在辽宁境内输油管里程1400多公里,年输油能力4000多万吨。
相关参考
辽宁省的“辽”指的是辽河流域,“宁”就是希望辽河安宁别泛滥,因而得名辽宁。清初,在辽宁设盛京。清末(公元1907年)改盛京为奉天省。 1929年,张学良将军改奉天省为辽宁省,并一直沿用至今。
辽宁省的“辽”指的是辽河流域,“宁”就是希望辽河安宁别泛滥,因而得名辽宁。清初,在辽宁设盛京。清末(公元1907年)改盛京为奉天省。 1929年,张学良将军改奉天省为辽宁省,并一直沿用至今。
辽宁简称辽,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而得其名。辽宁省行政建置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从燕国置辽东、辽西郡开始,辽宁的建置进入了有史可考的时代。辽宁燕秦汉燕、秦、汉时期,为郡县时期。在燕、秦、西汉时期,辽
辽宁简称辽,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而得其名。辽宁省行政建置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从燕国置辽东、辽西郡开始,辽宁的建置进入了有史可考的时代。辽宁燕秦汉燕、秦、汉时期,为郡县时期。在燕、秦、西汉时期,辽
阜新市名源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此地设置的阜新县。其含意有二说。一说是“山阜日新”,一说是“物阜民丰,焕然一新”,当为此地物产丰富、人民逐年兴吐之意。1940年置市时,以此得名。拥有悠久的历
阜新市名源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此地设置的阜新县。其含意有二说。一说是“山阜日新”,一说是“物阜民丰,焕然一新”,当为此地物产丰富、人民逐年兴吐之意。1940年置市时,以此得名。拥有悠久的历
锦州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证明,自远古以来,锦州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并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这里属冀、幽二州地;春秋时期属燕地;战国时属燕辽西郡地;秦、西汉时分属辽西、
锦州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证明,自远古以来,锦州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并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这里属冀、幽二州地;春秋时期属燕地;战国时属燕辽西郡地;秦、西汉时分属辽西、
大连历史文化夏朝建立时,大连地区尽管地广人稀,但因与山东半岛联系密切并深受影响,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先商第三代王相土从今辽东一带移居河南商丘,因怀恋故土,往返辽豫之间,开辟了今蓬莱至大连的航线,使大连与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在域内设置房县,西晋撤销。南北朝时期,属北魏的营州,后为高句骊侵占。唐平定高句骊后,归渤海国显德府。辽代,本境属显州奉先军。金、元、明、清各朝代,本境分别属广宁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