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QinHe)
Posted 泽州
篇首语: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沁河(QinHe)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沁河(QinHe)
黄河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太岳山东麓平遥县境,自北而南,过沁潞高原,穿太行山,进入冲积平原,于河南省武涉县境入黄河,河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29万平方公里,其中石质山林占53%,山高坡陡林密;土石丘陵占35%,地形多宽墚大峁,有不少草地和零星林地;河谷盆地占10%,晋城、高平为有名的泽州盆地,土层深厚,为主要的农业区;冲积平原占2%,分布在济源五龙口以下,灌溉方便,但常有洪灾威胁。
沁河河源至五龙口河道长395公里,谷深流曲,尤其自润城至五龙口段,河道斩切太行山,谷宽200~300米,蛇曲特甚,岸壁陡立,水流湍急,水力较丰。沁河出五龙口,流经冲积平原之上,河长90公里,两岸筑有堤防,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和黄河下游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当黄河大洪水时,往往对沁河倒灌,如黄、沁两河洪水遭遇,在倒灌河段决口,史称“黄沁并溢”,威胁豫北地区。
沁河最大支流丹河发源高平丹株岭,流经泽州盆地,河长169公里,流域面积3152平方公里,于博爱县北全村入沁河。丹河汇入后,武陟站年径流量17.8亿立方米,7~10月占60%,年输沙量720万吨。
沁河下游的灌溉相传始于秦代,盛唐时曾达2.3万公顷。清康熙时在丹河上筑“九道堰”,除济卫通航外,还可灌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建成中型水库5座,流域水利建设发展很快,灌溉面积达13.7万公顷。丹河上建有青天河水电站。下游灌区设计灌溉面积8.7万公顷,由于水源所限,实灌4万公顷左右。
相关参考
黄河上游支流,在山西省东南部,源出沁源县北大岳山东麓,南流到河南入黄河,长450公里。似取浸润之意。
黄河上游支流,在山西省东南部,源出沁源县北大岳山东麓,南流到河南入黄河,长450公里。似取浸润之意。
沁河镇地处沁源县中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8′03″—112°32′30″,北纬36°20′20″—37°00′42″,南北长25.6公里,东西长7.66公里,总面积196平方公里。镇政府位于县
沁河镇地处沁源县中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8′03″—112°32′30″,北纬36°20′20″—37°00′42″,南北长25.6公里,东西长7.66公里,总面积196平方公里。镇政府位于县
砥洎城,亦称润城小城,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村。始建于明祟祯十一年(1638年)。整座城池建于一个土岗之上,周围沁河环绕。因沁河古称洎水,故称砥洎城,面积约2.4万平方米。城内建筑至今保存完整,均
砥洎城,亦称润城小城,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村。始建于明祟祯十一年(1638年)。整座城池建于一个土岗之上,周围沁河环绕。因沁河古称洎水,故称砥洎城,面积约2.4万平方米。城内建筑至今保存完整,均
位于东经112.9°,北纬35.0°,在河南省西北部,沁河下游。隋置河内县,因在黄河北。明设怀庆府。1913年改为沁阳县,因在沁河之北,故名。1989年设市。
位于东经112.9°,北纬35.0°,在河南省西北部,沁河下游。隋置河内县,因在黄河北。明设怀庆府。1913年改为沁阳县,因在沁河之北,故名。1989年设市。
秦渠枋口、五龙口古称枋口。因秦时即在沁河出山处开凿秦渠,引水灌田,以核对枋木为闸,故名枋口。它开创了隔山取水之先河,也是最早利用水流弯道原理的水利工程,不淤不塞,利泽至今,因此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文物
秦渠枋口、五龙口古称枋口。因秦时即在沁河出山处开凿秦渠,引水灌田,以核对枋木为闸,故名枋口。它开创了隔山取水之先河,也是最早利用水流弯道原理的水利工程,不淤不塞,利泽至今,因此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