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HefeiShi)
Posted 省会
篇首语:当你感觉到累的适合,不要灰心,你正在走上坡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合肥市(HefeiShi)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合肥市(HefeiShi)
安徽省省会,综合性工业城市,中国建设中的科教基地。位于省境中部。辖4区及长丰、肥东、肥西3县。面积7266平方公里,人口380.88万;其中市区面积458平方公里,人口100.2万。合肥为历史悠久的名城。秦置合肥县,因东淝河与南淝河于鸡鸣山东麓汇合而得名。
隋为庐州治,故又称庐州。历唐、五代、宋、元、明、清,合肥均为庐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度为省会。1949年划城郊置市,为皖北行署驻地。1952年改为省会。
市境位于长江、淮河之间,居合肥盆地中部。境内岗丘起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兼有南北过渡特点。年均温15.7℃,无霜期226天,年降水量1000毫米。适宜水稻、小麦、豆类等生长。市属各县是省内重要稻、麦、棉及花生基地。
20世纪50年代以前,市内仅有几家手工卷烟、碾米、榨油作坊及1座小发电厂。50年代以来已建立机械、纺织、食品、化工、钢铁、电子、建材、电力等工业部门。现正以发展电子、仪表工业为重点,相应发展轻纺、食品等工业。交通位置重要。自古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陆路交通四通八达。有淮南铁路北通蚌埠市和淮南市,分别与津浦、阜淮两铁路相接;南连二坝,渡江达芜湖,与长江航运和宁芜、芜铜、皖赣铁路相通。合(肥)九(江)铁路全长347公里,将于1995年通车。
合肥又是省内公路中心,有6条干线通往省内外各地,其中合肥—南京为高等级公路。合肥机场辟有通往北京、上海、武汉、成都、郑州、广州、杭州、温州及省内屯溪、阜阳等地的航空线。合肥是安徽省文化中心和建设中的全国科教基地,有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及安徽农学院等高等学校16所,并有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通用机械研究所、水泥研究院等国家和省属研究机构77所。城市职能分工已初步形成。市区中部的旧城为行政、商业中心区。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郊区。西郊为科研基地,建于1990年初的科技工业园区面积2.2平方公里;附近的董铺水库不仅改善了市郊的农田灌溉,并与大蜀山邻近,成为合肥新的科学城和新风景区。名胜古迹有逍遥津公园、包公祠、教弩台、明教寺等。市西有三国合肥城遗址,城南巢湖为著名风景区。
相关参考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国务院批准了合肥市为对外开放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同年8月,国务院特区办在合肥召开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座谈会。年底,合肥市上报省政府要求批准设立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国务院批准了合肥市为对外开放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同年8月,国务院特区办在合肥召开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座谈会。年底,合肥市上报省政府要求批准设立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合肥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4000余年。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吴、越,后又属楚。秦始设郡县,合肥属九江郡。西汉武帝时改淮南王国为合肥九江郡,辖合肥等县。东汉
合肥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4000余年。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吴、越,后又属楚。秦始设郡县,合肥属九江郡。西汉武帝时改淮南王国为合肥九江郡,辖合肥等县。东汉
庐阳区始建于1949年2月,当时称合肥市第一区、第二区,是合肥市老城区,其文明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代。正因为庐阳区是合肥市中心区域,故庐阳区建置从属于合肥市建置沿革,庐阳区为合肥市行政区划组成部分。合肥
庐阳区始建于1949年2月,当时称合肥市第一区、第二区,是合肥市老城区,其文明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代。正因为庐阳区是合肥市中心区域,故庐阳区建置从属于合肥市建置沿革,庐阳区为合肥市行政区划组成部分。合肥
1950年4月,遵照皖北行政公署指令,车站区派出所行政区辖职权转由新成立的合肥市车站区行使。该区辖境:东以淮南铁路线合肥段为界,西起合肥老城区东城门,南至郊区雷大郢,北至合肥老火车站前刘大郢。东西跨度
1950年4月,遵照皖北行政公署指令,车站区派出所行政区辖职权转由新成立的合肥市车站区行使。该区辖境:东以淮南铁路线合肥段为界,西起合肥老城区东城门,南至郊区雷大郢,北至合肥老火车站前刘大郢。东西跨度
位于东经117.3°,北纬31.8°,在安徽省中部。汉置合肥县。应劭曰:夏水出城文东南,至此与淮合,故曰合肥。郦道元云:按水派别无合注之理,“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据《通鉴地理通释》:淮水
位于东经117.3°,北纬31.8°,在安徽省中部。汉置合肥县。应劭曰:夏水出城文东南,至此与淮合,故曰合肥。郦道元云:按水派别无合注之理,“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据《通鉴地理通释》: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