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沙漠(deserts in China)
Posted 沙漠
篇首语: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的沙漠(deserts in China)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的沙漠(deserts in China)
包括戈壁及半干旱地区的沙地在内的中国的沙漠总面积达130.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6%。
其中沙质荒漠占45.3%,沙地占11.2%,戈壁占43.5%。在沙质荒漠及沙地面积中,流动沙丘占62.4%,半固定、固定沙丘占33.6%,风蚀地占4%。在戈壁中,以剥蚀作用为主的戈壁占戈壁总面积的32%,余为以洪积及洪积冲积作用为主的戈壁。
分布大部深居中国内陆。在乌鞘岭、贺兰山以西,沙漠戈壁分布较为集中,占全国沙漠戈壁总面积的90%。除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固定、半固定沙丘外,绝大部分以流动沙丘为主,占该地区沙漠面积的75%。
该线以东,沙漠戈壁分布零散,面积较小,而且都系半干旱地区的沙地,呈现斑点状流沙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的相互交错分布。
气候与水文:中国沙漠分布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东部沙区年降水量可达250~500毫米,内蒙古中部及宁夏一带沙区在150~250毫米,阿拉善地区及新疆的沙区均在150毫米以下,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及中部更不及25毫米。沙漠地区全年日照时间一般为2500~3000小时,无霜期一般为120~130天,10℃以上活动积温,除内蒙古东部一些沙区外一般多在3000~5000℃。气温变化很大,年均温差为30~50℃,日较差变化更为显著。风沙频繁是沙区的显著特点,风季风速可达5~6级,风沙日数也在20~100天左右,个别地区可占全年的1/3。除若干过境河流和以高山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注入,几无由当地地表径流所形成毛乌素沙地南部的统万城遗址的河流。多属内流区水系。
物质组成与形成青藏高原及其周围一些山地的隆起成为季风的严重障碍,形成干燥少雨的中国西北干旱区。一些山间盆地中大量疏松的不同成因类型的沙质沉积物,又为沙漠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在风力吹扬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沙漠。
人为因素:在一些沙漠边缘和半干旱的草原地带沙地形成过程中也有显著的影响,在历史上沙区存在过若干著名的古城(如喀拉屯、精绝、楼兰、黑城、居延、统万等),反映人类历史时期以来沙漠的变化。特别在草原地带的强度土地利用(过度农垦放牧及樵柴等)破坏了植被,导致下伏沙质沉积物被风力吹扬搬运堆积形成类似沙漠的景观,在鄂尔多斯、科尔沁等草原都不乏其例。在干旱荒漠地带的一些大沙漠边缘或深入到沙漠中的河流下游流沙景观的形成,往往与上、中游大量用水造成下游绿洲的废弃有关。此外与绿洲边缘植被破坏所造成流沙再起及大沙漠中沙丘前移有关。
沙丘是沙漠地表最基本的形态,它是干旱气候条件下风和沙质地表相互作用,并受地面起伏、沙源物质供应情况和水分植被条件等因素影响的产物。
这些因素因地而异,形成各种沙丘形态,及各种复杂沙垄-蜂窝状沙的复合体。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中广泛分布具有层层叠置次一级新月形沙丘、沙丘链的复合型沙丘链等。
类型根据沙丘移动速度,中国沙漠地区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
(1)慢速类型。年前移值不到5米/年,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大部分、乌兰布和沙漠的南部等。
(2)中速类型。年前移值在5~10米/年,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东南边缘,毛乌素沙地的东南与腾格里沙漠的边缘等。
(3)快速类型。年前移值在10米/年以上,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绿洲边缘、河西走廊的绿洲边缘等。
除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北部和河西走廊西部的沙丘自东北向西南移动外,其他各地区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阿拉善、鄂尔多斯及内蒙古东部等地,沙丘都是由西北趋向东南或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
特征与分布中国不同自然地带的沙漠特征各异:
(1)东北地区西部与内蒙古东部的沙地。包括呼伦贝尔、科尔沁、浑善达克及松嫩地区的零星沙丘等。年降水量200~400毫米,甚可达500余毫米;植物生长良好,除草本灌木外,还有乔木生长(如樟子松、榆、桦等),绝大部分为固定、半固定沙丘。流沙仅作小面积的斑点状分布,其形成绝大部分是由于脆弱的半干旱生态系统受到过度放牧、农垦及樵柴等人为活动、破坏植被所造成。只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采取封育和植物固沙措施,能在3~5年时间内使片状分布的流沙逐步得到治理。
(2)鄂尔多斯沙地。分布在河套以南,长城以北包括库布齐及毛乌素两沙地,宁夏河东沙地也在本区范围内。区内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相互交错分布。其间分布有不少下湿滩地、河谷和柳湾林地。历史上长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造成流沙发展的主要原因。其治理应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林牧业和采取丘间营造片林、丘表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的措施(见鄂尔多斯高原)。
(3)阿拉善地区的沙漠。分布在河西走廊以北,中、蒙国境线以南,新疆以东,贺兰山以西的广大地区。自然景观呈现裸露流沙沙丘与戈壁低山相间分布的特征,但仍有局部差异。弱水以西以戈壁及剥蚀山地残丘为主;弱水与雅布赖山之间为巴丹吉林沙漠。沙丘高大,一般200~300米,是中国沙丘最高大的沙漠,其东南部还有不少湖盆分布其间。雅布赖山与石羊河下游以东、贺兰山以西的广大地区为腾格里沙漠,呈现流动沙丘与湖盆相间分布的特色。狼山与黄河之间为乌兰布和沙漠。河西走廊的沙漠大部分为零星分布在一些绿洲附近的沙丘(见阿拉善高原)。
(4)柴达木盆地的沙漠。位于青海西北,是中国沙丘分布地势最高的地区,一般在海拔2000~2400米。沙丘分布较为零散,并与戈壁、盐湖、盐土平原相交错。主要的风成地貌系风蚀地,为风蚀凹地与风蚀土丘所组成,占风成地貌面积的67%。
(5)新疆东部的沙漠与戈壁。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雨量10~30毫米,以剥蚀残丘、低山、戈壁与风蚀地沙丘、盐土平原相互交错分布为景观特色。
(6)准噶尔盆地的沙漠。除盆地中央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外,还有一些沙漠零星分布在额尔齐斯河下游及艾比湖以西一带。沙漠边缘为洪积、冲积戈壁,西北部则以剥蚀戈壁为主。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则以主要生长梭梭的固定、半固定沙垄为主(见准噶尔盆地)。
(7)塔里木盆地的沙漠。是中国沙漠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也是中国沙漠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自然景观在盆地内呈显著的环状分布特征,盆地中心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以流沙占绝对优势,约占沙漠面积的85%,多系高大的复合型沙丘,一般高100~150米,其中高50米以上的沙丘占流沙面积的50%。固定、半固定的灌丛沙堆分布在沙漠边缘地区。沙漠内部河流沿岸及沙漠边缘洪积冲积扇前缘还分布有以胡杨、柽柳为主的天然植被带,形成沙漠中的天然绿洲(见塔里木盆地)。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的变迁(changes of deserts in Chinese history)
中国的沙漠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东经75°~125°(见中国的沙漠)。各沙区各具演变特点,大致可分为下述两类情况。 中国东部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历史时期原非沙漠地区,由于人为因素,如对自然资源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的变迁(changes of deserts in Chinese history)
中国的沙漠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东经75°~125°(见中国的沙漠)。各沙区各具演变特点,大致可分为下述两类情况。 中国东部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历史时期原非沙漠地区,由于人为因素,如对自然资源
中国是多湖泊国家,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即达2800多个,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淡水湖泊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5%左右。 中国湖泊根据各地民族语言的译音和习惯称谓共约有30
中国是多湖泊国家,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即达2800多个,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淡水湖泊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5%左右。 中国湖泊根据各地民族语言的译音和习惯称谓共约有30
沼泽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综合体。中国早在战国时代的著作《礼记·王制篇》中,已把水草所聚之处称为“沼泽”。 长江流域的古云梦大泽、古太湖、苏北里下河地区等,古代都曾为大面积的湖沼地区。目前中国沼泽主要分布
沼泽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综合体。中国早在战国时代的著作《礼记·王制篇》中,已把水草所聚之处称为“沼泽”。 长江流域的古云梦大泽、古太湖、苏北里下河地区等,古代都曾为大面积的湖沼地区。目前中国沼泽主要分布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naturereserves in China)
中国特有动植物众多,植物中有不少是孑遗植物:在裸子植物中,如银杏、水杉、银杉与金钱松等均为中国特有的孑遗植物;在被子植物中,珙桐、喜树、观光木、水青树与鹅掌楸等为中国所特有。野生动物中大熊猫、金丝猴、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naturereserves in China)
中国特有动植物众多,植物中有不少是孑遗植物:在裸子植物中,如银杏、水杉、银杉与金钱松等均为中国特有的孑遗植物;在被子植物中,珙桐、喜树、观光木、水青树与鹅掌楸等为中国所特有。野生动物中大熊猫、金丝猴、
喀斯特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
喀斯特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