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冰川(glaciersin China)
Posted 冰川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冰川(glaciersin China)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的冰川(glaciersin China)
中国是世界中、低纬度山岳冰川最发达的国家。在中国西部的许多高山和青藏高原,发育有千万条冰川,是内陆干旱区的重要水资源,也是亚洲诸大河的发源地。
生成冰川是气候的产物。相当数量的降雪与严寒的低气温是冰川发育的主要因素,山岭的高低、位置、规模和地形直接或间接影响冰川的分布、形态和其他特征。
中国西部以海拔4000~5000米的青藏高原为基础,形成一系列高大山脉,有数百座海拔超过6000米以上的高峰,高大的海拔和山势所提供的高山雪线以上的广大高山面积是冰川发育的基本条件。据乌鲁木齐河源天山站(海拔3588米)和祁连山大雪山站(海拔4250米)记录的年均温分别为-5.3℃及-7.0℃,全年有8个月为负温,冰川上雪线附近的年均温更低至-10℃和-13℃。
在慕士塔格山的冰川雪线上更可低达-15℃。祁连山东段、天山西段、珠穆朗玛峰北坡冰川上雪线附近推测其年均温亦低达-10~-8℃。所以,中国西北的冰川就温度条件而言类似亚极地冰川,而不同于一般的温带冰川。
大陆性气候使中国西部雪线高度普遍高于世界同纬度其他山地,而且地区变动幅度也较大。最低的雪线出现在最北的阿尔泰山,海拔为3000米,最高的雪线出现于珠穆朗玛峰北坡高达6200米的地方,是北半球最高的雪线。
雪线高度等值线则大体以青藏高原西南部为中心,珠穆朗玛峰的绒布冰川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向边缘山地逐次降低。值得注意的是青藏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的雪线高度比西藏西部同纬度山地低1500米左右。
分布中国冰川的分布北起阿尔泰山(北纬49°10′),南到云南的玉龙山(北纬27°03′),东自四川松潘的雪宝顶(东经103°55′),西达帕米尔的边境。20世纪80年代冰川面积达5.65万平方公里,分布在12个山区(表1),规模较大的冰川区多分布在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如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和天山。高原内部山地的冰川规模较小,多以突出高峰或山顶夷平面为中心形成孤立的冰川群。
(1)祁连山是中国研究冰川最早而较深入的地区,全山系的冰川均已编成目录,冰川总面积1973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在疏勒南山、土尔根达坂和走廊南山,以小型冰川居多,冰川平均面积仅0.69平方公里,冰川末端终于海拔3860~4800米。其中最大的冰川是土尔根达坂山的一个平顶冰川,面积达57.07平方公里。
(2)天山山脉的冰川面积约为1.574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的天山冰川为9548平方公里,约占全山脉冰川的2/3,而且主要集中在汗腾格里山汇及其东侧的哈尔克山,为塔里木河水系和伊犁河的主要发源地。该地区拥有许多长度20公里以上的大山谷冰川,末端下降至海拔3000米以下,冰川槽谷宽深,源头以冰雪崩补给为主,冰舌表碛满布,冰下水系发育。完全在中国境内的最大冰川为土盖别里齐冰川,长37.8公里,面积338平方公里,末端降至2750米。天山东段冰川特点类似祁连山的冰川。
(3)昆仑山是中国最大的冰川区,冰川面积约占全国冰川面积的1/5.其中72%集中在喀拉喀什河峡谷与克里雅河之间的山地,仅东经79°30′~81°40′的200公里范围内就拥有3300平方公里的冰川,长度10~30余公里的山谷冰川有33条,冰川末端下伸到4600~5500米的山麓,冰川融水灌溉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昆仑山中、东段冰川分布散漫,规模小,数量少。
(4)喜马拉雅山冰川面积达3.32万平方公里左右,北麓中国境内约占1/3。珠穆朗玛峰周围5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冰川达1600平方公里,长10公里以上的冰川有18条(北坡10条)。冰塔林普遍发育于大冰川冰舌区,末端下伸到海拔3600~5400米。最大的冰川称绒布冰川,长22.20公里,面积56.89平方公里,末端降至5154米。希夏邦马峰冰川呈放射状分布,亦有若干长大的冰川。
(5)念青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东南部最大的冰川区,冰川面积7536平方公里,其中5/6集中在东段,南北坡分布极不对称,90%的冰川位于迎风的南坡,长10公里以上的冰川达27条,许多冰川末端已伸入森林带,该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季风海洋性冰川区,最大冰川为卡钦冰川,长33公里,末端下降至2530米。
(6)此外,在阿尔泰山脉的友谊峰、奎屯峰,喀喇昆仑山脉的乔戈里峰附近,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及川西滇北山地也有冰川分布。其中乔戈里峰西侧的音苏盖提冰川长41.5公里,面积329.83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冰川。
中国的冰川都是山岳冰川,包括有:
(1)悬冰川。悬挂在山脊上的小型冰川,没有粒雪盆和明显的冰舌,面积一般为0.5平方公里左右,是中国冰川数量最多的一类。
(2)冰斗冰川。比悬冰川稍大,形似围椅状的冰川。具有明显的粒雪盆(凹地),或有短而不明显的冰舌,后壁陡峭而底部较缓,其长宽比大致相当,一般面积0.5~2.0平方公里。在冰斗口往往保存有反向坡(冰坎)和小湖。
(3)山谷冰川。沿谷地流动的冰川。常构成冰川群的主体,由以积累为主的粒雪区和以消融为主的冰舌区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就是雪线所在。大冰川的冰舌长度大大超过粒雪盆地的长径。根据粒雪盆和冰舌规模和组合形态,往往又可分为复式山谷冰川、双支冰川、峡各式山谷冰川、宽尾冰川和树枝状冰川等。山谷冰川是山岳冰川中规模最大、冰层最厚(百米至数百米)、刨蚀能力最强的冰川,可将大量岩屑搬运到冰舌前端,堆积成各种形态的冰碛垅。
(4)平顶冰川。是发育在山顶夷平面或高出雪线的平缓穹窿山顶的冰川。冰面平坦而洁净,一般面积为10平方公里左右,流动缓慢,其边缘有时伸出若干短促的冰舌。规模大的平顶冰川,冰层增厚,冰面形态不完全反映下伏地形的形态,成为山地冰帽。
此外,还有许多过渡类型的冰川,如冰斗山谷冰川等。
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中国冰川可分为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两大类。前者是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冰川,数量多,分布广,约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主要特点是积累量与消融量少,气温低,雪线位置高,成冰作用以渗浸—冻结为主,局部出现冷渗浸—重结晶成冰,冰川冰为负温,流动缓慢,冰川地质地貌作用较弱。祁连山、天山、昆仑山、帕米尔等山区的冰川为其代表。后者是在季风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冰川,又称季风海洋性冰川,在中国限于西藏东南部山地和横断山区,面积不足中国冰川的20%,其特点是积累与消融较多,雪线位置较低,气温较高,成冰作用以暖渗浸—重结晶为主,冰川温度接近于0℃,流动较快,冰川地质地貌作用较强。
冰川的物理性质融水下渗并冻结的过程是大陆性冰川普遍存在的雪变质成冰过程的基本模式,即渗浸—冻结作用。只有在某些冰川补给物质较多的粒雪盆的中上部,粒雪层大部分处于负温的条件下,在雪层自重压力下重结晶成冰,这一过程就是冷渗浸—重结晶作用。季风海洋性冰川由于雪层较厚(超过10米),气温较暖(零度左右),充足的融水可渗入整个粒雪层的孔隙,其成冰过程为暖渗浸—重结晶作用。
中国大部分冰川活动层的温度相当低,最低值多出现在4~8米深处,最低温介于-12.8~-3.5℃,后者已接近极地冰川的温度,而少数海洋性冰川的冰温一般均接近0℃左右。
中国大多数冰川流动缓慢,一般长不及10公里的冰川表面平均流速不超过30米/年,比世界其他中、低纬度山地冰川小得多。唯有西藏东南部等山地的季风海洋性冰川流动较快,比同规模的大陆冰川快数倍乃至10倍。
中国冰川积累、消融的特点是:
(1)积累主要靠暖季(5~9月)的频繁降水,而暖季也是一年里冰川消融最强的季节。
(2)大陆性冰川积累、消融和物质平衡都是低水平的,大部分积累区年积累量介于300~600毫米左右,西藏东南部海洋性冰川上则可达2500毫米。冰川消融主要靠太阳辐射(80%),次为冰面与空气下垫面间的乱流交换热,而凝结潜热甚少。一般冰川年最大消融深度为1000~2500毫米(水柱),少数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可超过3500毫米。由于积累量和消融量都不大,除少数海洋性冰川外,中国冰川物质平衡水平一般不超过收支平均的1000毫米/年。祁连山、天山等山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负平衡的趋势有所减缓,而正平衡的年份连续出现和增多。
冰川变化全新世以来,随全球性气候波动,冰川具有多世纪和世纪内的变化。距今不久的17~19世纪中叶有一次全球性的冰川前进,通称小冰期,这次冰川前进使中国西部冰川末端前普遍留下2~3列终碛垅。在近世纪内的变化中,自19世纪末以来,冰川有较普遍的后退,20世纪50~60年代初考察报告所提到的冰川均处于衰退状态。但在衰退的总趋势中时或出现小的前进波动,如70年代以来已发现有若干冰川的雪线位置较60年代下降,物质平衡出现正值,有不少的冰川明显前进。据祁连山22条冰川末端资料,20年来(1956~1977),东段冰川平均后退12.5~22.5米/年,西段仅1.2~7.1米/年,近年来后退已减缓,其中重点观测的4条冰川物质平衡均连续出现正值。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从1959~1968年间的物质平衡曾有过三次正负值交替出现的现象。1962~1973年末端平均后退6.9米/年。汗腾格里山汇木扎尔特冰川自1909~1959年末端平均后退15米/年,到1964~1978年后退减为2米/年,甚至有些冰川在前进(如柯契卡尔冰川等)。在西昆仑山也发现若干冰川在前进,其中泉水沟冰川从1968~1976年平均前进15.5米/年。阿尼玛卿山有若干冰川处于明显前进状态,其中哈尤冰川1966~1981年的15年间共前进了790米。珠穆朗玛峰北坡的冰川较稳定,50余年来其末端无明显变化,而冰面却较显著变薄。总之,中国冰川多数仍处于后退状态中,但其速度趋于减缓,并有若干冰川在明显前进,估计处于前进情况的冰川今后可能还会增多。
相关参考
中国境内不仅有常见的构造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而且有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作用遗迹、冻土和冰缘作用现象、沙漠和戈壁等;还有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反映特殊岩性的石灰岩地貌和黄土地貌。中国地貌种类的多样、典型
中国境内不仅有常见的构造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而且有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作用遗迹、冻土和冰缘作用现象、沙漠和戈壁等;还有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反映特殊岩性的石灰岩地貌和黄土地貌。中国地貌种类的多样、典型
地表水亦称陆地水,包括河流、冰川、湖泊和沼泽4种水体。中国大小河流总长度约42万公里,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5万多条,河川径流总量27115亿立方米。20世纪80年代中国冰川总面积5.6
地表水亦称陆地水,包括河流、冰川、湖泊和沼泽4种水体。中国大小河流总长度约42万公里,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5万多条,河川径流总量27115亿立方米。20世纪80年代中国冰川总面积5.6
中国晚新生代以来的火山及熔岩活动较普遍,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内蒙古及晋冀二省北部、雷州半岛及海南岛、云南腾冲、羌塘(藏北)高原、台湾、太行山东麓及华北平原等地。 从全球火山分布来看,中国火山活动大部
中国晚新生代以来的火山及熔岩活动较普遍,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内蒙古及晋冀二省北部、雷州半岛及海南岛、云南腾冲、羌塘(藏北)高原、台湾、太行山东麓及华北平原等地。 从全球火山分布来看,中国火山活动大部
中国是多山之国。据统计,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就海拔而言,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共14座,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的中国国境线上和国境内者即达9座。 世界第1
中国是多山之国。据统计,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就海拔而言,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共14座,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的中国国境线上和国境内者即达9座。 世界第1
中国城市地理(urbangeography of China)
中国城市随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在数量、职能、规模和分布上也不断发展和变化。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的变迁可分为下列3个时期: 封建社会以前中国最早的城市是在奴隶主的封地中心——邑(农村居民点
中国城市地理(urbangeography of China)
中国城市随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在数量、职能、规模和分布上也不断发展和变化。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的变迁可分为下列3个时期: 封建社会以前中国最早的城市是在奴隶主的封地中心——邑(农村居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