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YangjiangShi)

Posted 滩涂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阳江市(YangjiangShi)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阳江市(YangjiangShi)

广东省辖市,广东商品粮和水产基地。位于省境西南部沿海,漠阳江下游。辖2区和阳西、阳春2县。面积7813平方公里,人口128万;其中市区面积2488平方公里,人口88.91万。西汉为高凉县地,吴建安宁县,隋末改称阳江县,以临漠阳江得名。1988年改设地级市。市境濒临南海,北高南低,有山地、丘陵、台地、冲积和海积平原多种地形。花岗岩、变质岩广布。西部的鹅凤嶂,海拔1337米,为市境最高峰。

  海岸曲折,海岸线长230公里,多港湾和岛屿,以海陵岛最大。漠阳江斜贯县境,会合那龙河后在北津港入海。下游河谷宽广、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利于农耕。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南缘,湿润多雨,因马蹄状地形影响和常受台风袭击,为广东暴雨中心之一,常酿成灾,水热条件良好,土地资源丰富,有可开拓荒地和滩涂,利于农牧渔业发展。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粮食商品率高,又为猪、牛和家禽、水产出口区。盛产水稻、甘蔗、黄麻、花生、薯类及胡椒、香茅、剑麻、菠萝、橡胶等。20世纪50年代后建立一批农林场,广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沿海盛产鱼、盐,有闸坡、东平等渔港。阳江富藏钨、锡、云母,沿海产独居石和石英砂等。工业有制糖、机械、化工等。小刀、豆豉和漆器为手工业3大名产。阳江居广湛公路中点,是漠阳江流域经济中心和河港,商业兴旺。附廓北山有宋石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参考

阳江市(Yangjiang Shi)的由来

位于东经111.9°,北纬21.8°,在广东省西南,漠阳江下游。隋末置县,因漠阳江为名。1988年设市。

阳江市(Yangjiang Shi)的由来

位于东经111.9°,北纬21.8°,在广东省西南,漠阳江下游。隋末置县,因漠阳江为名。1988年设市。

阳江市(行政区划代码:441700)的历史沿革

据“阳春独石仔古人类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万年以前,两阳人的祖先就已出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度。公元前214年派军队攻打珠江流域的越族,秦统一了岭南越族地方后,设置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

阳江市(行政区划代码:441700)的历史沿革

据“阳春独石仔古人类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万年以前,两阳人的祖先就已出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度。公元前214年派军队攻打珠江流域的越族,秦统一了岭南越族地方后,设置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大沟镇的历史沿革

、民国初期较为兴盛,是阳江四大集镇之一,建国初仍属第二区。1953年分小乡,1956年12月并大沟乡,改称大沟区。清代,大沟镇属长乐乡乔马都乔马三、四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大沟圩在、民国初期较为兴盛,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大沟镇的历史沿革

、民国初期较为兴盛,是阳江四大集镇之一,建国初仍属第二区。1953年分小乡,1956年12月并大沟乡,改称大沟区。清代,大沟镇属长乐乡乔马都乔马三、四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大沟圩在、民国初期较为兴盛,

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的历史沿革

清以前战国(前3世纪),阳春为百越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兵第一次南征百越下岭南,置南海郡,阳春地属之。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兵第二次南征百越,在岭南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阳春

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的历史沿革

清以前战国(前3世纪),阳春为百越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兵第一次南征百越下岭南,置南海郡,阳春地属之。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兵第二次南征百越,在岭南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阳春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新洲镇的历史沿革

清代,新洲分属原阳江县长乐乡乔马都乔马一、三、四图。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均属第二区。1953年5月为第三区。1957年2月,撤区并乡,分设新洲、北桂、三山、良垌乡。1958年5月,四乡合并设新洲乡,同年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新洲镇的历史沿革

清代,新洲分属原阳江县长乐乡乔马都乔马一、三、四图。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均属第二区。1953年5月为第三区。1957年2月,撤区并乡,分设新洲、北桂、三山、良垌乡。1958年5月,四乡合并设新洲乡,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