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季驯束水攻沙
Posted 下游
篇首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潘季驯束水攻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潘季驯束水攻沙
潘季驯束水攻沙。元亡明兴。由于新旧朝代的交替,黄河一度失修。明初河患又严重起来,豫东、鲁西、冀南、苏北等许多地方被淹,会通河一再被毁。漕运对京师用粮和政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保运便成为明朝治河的一条基本准则。
从保运出发,明朝前期,治河实行北堵南分的方针。北堵,就是在黄河下游的北岸,修建一条力求坚固的长堤,防止黄河北决和北迁。因为北决北迁,都会破坏会通河的航道,切断南北漕运。而南决和南迁,黄河可以循泗水、淮水入海,对漕运威胁较少。南分,就是让黄河分道南下,沿贾鲁旧道以及涡水、颍水等,循淮河东入黄海。他们认为河合势大,渲泄不畅,便会溃堤泛滥。河分势弱,流水通畅,不易溃决。明朝前期,主持治河的主要官吏徐有贞、白昂、刘大夏等,都执行这一方针。徐有贞还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比较一孔壶和五孔壶泄水的速度,用后者快于前者的事实,来证明分流排洪比独流排洪效果更好。并因此而取得了皇帝对这一治河方针的支持。
从短期看,北筑堤,南分流,确实有利于保漕和排洪,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黄河的问题不仅是水患问题,水患是个表象;由于河水多沙,泥沙堵塞河道是个根本问题。而分流必然流速缓慢,泥沙容易沉淀;从长远看,抬高河床的速度一定加快,必然导至更为严重的洪灾。明朝后期,这个问题充分暴露出来,黄河下游决口非常频繁,洪灾沙害空前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于是有潘季驯等人另辟蹊径的新的治河方法。
这种治河新法,后人称为束水攻沙法。它最早由虞城(山西平陆县东)一位不知名的秀才提出,总理河道的万恭首先加以试用,潘季驯使之进一步完善,并广泛推行。他们认为,偌大一条黄河,水中含沙量很高,而且源源不断地随水东下,人力有限,排不胜排。而水力无穷,将它集中起来攻沙,有如“以汤沃雪”,便可迎刃而解。潘季驯主持治理黄河的时间很长,他以束水攻沙为核心,在工程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塞旁决以挽正流”。虞城秀才认为,“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潘季驯完全同意这种看法。因此,他在治河时,虽然继续推行北堵的方针,但反对听凭河水分流南下,而代之以“塞旁决以挽正流”的方针。“塞旁决以挽正流”,就是将从决口旁出的河水堵住,使河水集中到干流中来。潘季驯曾先后四次主持治河工作,历时20年,他相继堵塞了数以百计的黄河决口,终于结束了长期以来黄河下游多股分流和洪水横溢的局面,使河水集中到贾鲁故道。这一工程不仅便于集水攻沙,更主要的是它立竿见影地使黄泛区人民从水灾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2)筑近堤以束水攻沙,筑遥堤防洪水泛滥。他们认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因此,除堵决口外,以主要力量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两岸,紧逼水滨,建筑坚固的堤防。这两道南北大堤被称为近堤或缕堤,是束水攻沙的最主要工程。不过由于南北两堤逼水太近,即使建得非常坚固,如遇特大洪水,黄河也会溃堤泛滥,酿成洪灾。为了防范,他们又在南北缕堤之外,再各筑一道远堤,又称遥堤。这种近、远双重的河堤,普遍修建于黄河下游(接近海口的河段除外),其中的某些险要河段,于近、远堤外,又建有月堤加固。后来,为了使漫出缕堤的洪水,不致沿着遥缕两堤奔流,左右破坏两堤堤防;为了让泥沙沉积于两堤之间,以加固堤防,并使清水回到大河之中,以加强攻沙力量,又于两堤之间修建了挡水的格堤。此外,还在长堤上建有溢流坝,以便进行有控制的排洪。潘氏的堤防工程比较完备,在攻沙、防洪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3)蓄清刷浑。黄河、淮河会于清口(今江苏省清江市西南),以下黄河与淮河合槽。淮河含沙量较少,水清,为了加强冲沙力量,潘氏又加高、加厚高家堰大堤,将淮水拦蓄于洪泽湖,提高洪泽湖水位,使清水可以顺利入河,借清水之力,冲刷浑浊的黄水。认为,这样清口以下的河道,便会更为通畅。这一工程效果不大,因为淮河水少,不敌黄河,清水很难顺利入河,而高家堰大堤过高,淹地太多,也会给淮南地区造成严重的威胁。
以束水攻沙为核心的潘氏治河,总的来说,成绩还是不少的,他治理了明前期以来的黄河下游水患,使黄河泥沙淤积的速度放慢,黄河决口和泛滥的频率减少。但黄河的情况非常复杂,不能只靠束水攻沙,治河必须从全局出发,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方法,效果才能更为显著。更何况黄河水量变率极大,涨落悬殊,建立宽窄恰到好处,既可束水攻沙,又不泛滥成灾的大堤,几乎是不可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下游后来还是成为地上河。
相关参考
潘季驯治黄理论中的地理思想。潘季驯(公元1521—1595年),我国明代督河大臣,著名的水利学家,先后四次奉命督河,历时27年,成绩卓著,在我国历代治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治理黄河河道的理论方略中
潘季驯治黄理论中的地理思想。潘季驯(公元1521—1595年),我国明代督河大臣,著名的水利学家,先后四次奉命督河,历时27年,成绩卓著,在我国历代治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治理黄河河道的理论方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