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莽时期地名的混乱
Posted 郡县
篇首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新莽时期地名的混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新莽时期地名的混乱
新莽时期地名的混乱。公元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他仍都长安,改名常安,称西都京兆尹,又拟迁都洛阳,改河南郡为保忠信乡。在这里周围设左、右、前、后、祈、北六个尉郡,西都周围则设立京、师、列、扶、翊〔yi义〕、光六个尉郡,不过未到迁都时,新朝即被推翻。
新莽的地方政区仍采用郡县二级制,不过改变极大,并且一地又常有多次变换。顾颉刚先生等编的《中国疆域沿革史》一书中说:“诸郡县罢置更易,靡有定规,即当时之吏民已痛感其繁琐,不能复记其名称。《莽传》(按即《汉书·王莽传》)中言其时郡之改易,岁有更变,一郡且有五易其名而还复其故者,可谓极复杂之能事矣;……往往有诸郡属县互易,县已尽,郡已废尚不知……诚滑稽之事也。”
有些郡名虽然仍在沿用,但却不是原来地方,例如新莽时期的常山郡是西汉时的中山国(今河北定县一带),而汉代的常山郡,在新莽时已经改称为井关郡(今河北元氏县一带)。又如新莽时的九江郡为西汉时豫章郡(今江西省地),而西汉时的九江郡则是新莽时延平郡地(今安徽寿县与合肥市一带)。
县名改变的频率也很高,西汉朔方郡(辖10个县)在新莽改称为沟搜郡后,有七个县改了名称。西汉的雁门郡在新莽时改为填狄郡,所辖14个县中有12个改了县名,从中可以看出其更改的幅度之大。
在王莽所更改的地名中,对边疆地区居民使用很多不友好的用词,例如厌戎(西汉陇西,以下括弧内皆西汉郡名),威戎(北地)、填戎(天水)、填夷(琅玡)、填蛮(长沙国)、获降(五原)、受降(云中)、得降(定襄)、填狄(雁门)、厌狄(代郡),这里的填字即是镇字,厌字即是压字,都是一些不友好的用词,当然会引起边地居民的憎恨与反抗。王莽在即帝位以前认为中国既有东海、北海、南海,也还应有西海,所以使人多持金币诱惑今青海湖附近羌酋献地内属,设置了西海郡,但不久又失去,反而使临近郡县也不得安宁。新莽政权仅维持10多年,就在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的浪涛中被推翻,但大起义的果实却又落入汉高祖后裔刘秀手中,刘秀以洛阳为首都,历史上称为东汉或后汉。
相关参考
东晋十六国时期地名的混乱。直到公元263年魏灭蜀,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掉魏元帝建立晋王朝,并于公元280年灭吴,才取得统一,历史上称为西晋。在经历短暂的安定和平的局面之后,因西晋统治集团的腐朽引起激烈
东晋十六国时期地名的混乱。直到公元263年魏灭蜀,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掉魏元帝建立晋王朝,并于公元280年灭吴,才取得统一,历史上称为西晋。在经历短暂的安定和平的局面之后,因西晋统治集团的腐朽引起激烈
民国时期有关地名的一些著作。民国时期一直动荡不安,学术研究当然受到阻滞,不过由于西方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的传入,对学术界也有不少影响,随着报纸、杂志的增多,所发表涉及地名的文章还是不少的,不过作为地名学
民国时期有关地名的一些著作。民国时期一直动荡不安,学术研究当然受到阻滞,不过由于西方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的传入,对学术界也有不少影响,随着报纸、杂志的增多,所发表涉及地名的文章还是不少的,不过作为地名学
“武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新莽时期曾将武陵郡改为建平郡,临沅县改为监元,孱陵县改为孱陆,仍属荆州治。东汉监元县复称临沅,孱陆复称孱陵,建平郡复称武陵郡。领十二县:临沅、汉寿[西汉索县,阳嘉
“武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新莽时期曾将武陵郡改为建平郡,临沅县改为监元,孱陵县改为孱陆,仍属荆州治。东汉监元县复称临沅,孱陆复称孱陵,建平郡复称武陵郡。领十二县:临沅、汉寿[西汉索县,阳嘉
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地名。春秋时期众多诸侯国,开始相互攻伐侵吞,强并弱,大灭小,使见于春秋文献者120余国,至战国时期,仅剩下七国,史称战国七雄。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并形成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郡县及郡县地名
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地名。春秋时期众多诸侯国,开始相互攻伐侵吞,强并弱,大灭小,使见于春秋文献者120余国,至战国时期,仅剩下七国,史称战国七雄。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并形成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郡县及郡县地名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地名。北洋军阀垮台以后,执政的国民党改都南京,政区有一些更改,地名也随之有了一些变动。(1)首都既移南京,则北京改称为北平,直隶省也改称为河北省,并入旧京兆所辖20县,以旧口北道所辖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地名。北洋军阀垮台以后,执政的国民党改都南京,政区有一些更改,地名也随之有了一些变动。(1)首都既移南京,则北京改称为北平,直隶省也改称为河北省,并入旧京兆所辖20县,以旧口北道所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