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十六国时期地名的混乱
Posted 公元
篇首语: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地名的混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东晋十六国时期地名的混乱
东晋十六国时期地名的混乱。直到公元263年魏灭蜀,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掉魏元帝建立晋王朝,并于公元280年灭吴,才取得统一,历史上称为西晋。在经历短暂的安定和平的局面之后,因西晋统治集团的腐朽引起激烈争夺统治权的凶残内战,史称“八王之乱”。不久又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纷扰局面,西晋最后两个皇帝都被匈奴统治者刘聪杀掉。当时南方比较安定,南逃的贵族拥立镇守建邺(原吴都建业改称)的镇东大将军司马睿〔rui瑞〕为帝,历史上称为东晋。
当时北方仍处在五胡纷扰、相互攻战的局面下。所谓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jie杰〕、氐、羌五族,他们先后曾建立过16个国家〔也包括在今四川的成(汉)〕,简言之为一成、一夏、二赵、三秦、四燕、五凉。实际也有汉人建立的国家,例如前凉和北燕等,国家的数目也不止16个,还应包括代、冉魏和西燕等。
这些国家历时长短不一,所控制的范围也大小不同,并常有变化,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以前,前秦不仅统一北方,并且占有今四川,控制了西域。认为长江并不难渡,“投鞭即可断流”,所以悍然发动一场企图灭晋的战争,结果却大败而归,北方再一次分裂。东晋收复一部分地方,但有的后来却又丢失了。
《晋书·地理志》缺东晋郡县数字,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所记,东晋太元七年(公元382年)有扬、徐、豫、荆、江、广、交、宁等州,后又增加益、梁等州,因为南北之间的拉锯战,边界常有变动,也很难详计。北方的前秦疆域,在淝水之战以前曾划分为22州(清代洪亮吉统计)。面积还小于今山东省的南燕国,在其盛时也曾划分为青、并、兖、徐、幽五州。州郡的滥设,在其他一些国家中也都如此。九州中的一些州名,如徐州、兖州等都可举出很多处,地名的混乱情况是前所罕见的。
相关参考
新莽时期地名的混乱。公元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他仍都长安,改名常安,称西都京兆尹,又拟迁都洛阳,改河南郡为保忠信乡。在这里周围设左、右、前、后、祈、北六个尉郡,西都周围则设立京、师、列、扶、
新莽时期地名的混乱。公元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他仍都长安,改名常安,称西都京兆尹,又拟迁都洛阳,改河南郡为保忠信乡。在这里周围设左、右、前、后、祈、北六个尉郡,西都周围则设立京、师、列、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蹄寺石窟群马蹄寺石窟群,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的临松山中,地处祁连山北麓,是一处重要的十六国时期开凿的早期石窟群。马蹄寺石窟群为东晋敦煌名士郭瑀隐居讲学时开创。十六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蹄寺石窟群马蹄寺石窟群,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的临松山中,地处祁连山北麓,是一处重要的十六国时期开凿的早期石窟群。马蹄寺石窟群为东晋敦煌名士郭瑀隐居讲学时开创。十六国
正定古城墙,正定城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初为石筑。唐宝应元年(762年)因滹沱河溢水灌城,城日以圮,进行拓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扩建为周长二十四里,高三丈二尺,上宽二丈的土城。隆庆五年(15
正定古城墙,正定城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初为石筑。唐宝应元年(762年)因滹沱河溢水灌城,城日以圮,进行拓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扩建为周长二十四里,高三丈二尺,上宽二丈的土城。隆庆五年(15
双塔区原为朝阳县城,春秋时期,属山戎、东胡的活动区域。战国时,秦、西汉、东汉时期,属辽西郡。三国时、西晋时,属昌黎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前、后燕曾建都龙城(双塔区境)。南
双塔区原为朝阳县城,春秋时期,属山戎、东胡的活动区域。战国时,秦、西汉、东汉时期,属辽西郡。三国时、西晋时,属昌黎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前、后燕曾建都龙城(双塔区境)。南
北票地域己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北票属东胡山戎之地。秦属辽西郡。西汉属幽州辽西郡。东汉属幽州辽西郡柳城县。魏晋属昌黎郡。东晋十六国的前燕、前秦、后燕属昌黎郡(治龙城今朝阳)。北燕属昌黎尹龙城
北票地域己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北票属东胡山戎之地。秦属辽西郡。西汉属幽州辽西郡。东汉属幽州辽西郡柳城县。魏晋属昌黎郡。东晋十六国的前燕、前秦、后燕属昌黎郡(治龙城今朝阳)。北燕属昌黎尹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