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家宫苑的兴衰
Posted 皇帝
篇首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清皇家宫苑的兴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清皇家宫苑的兴衰
明清皇家宫苑的兴衰。元蒙统治中国不久,便于公元1368年被推翻。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后来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迁都北京。明朝后期,东北的建州女真兴起,于公元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公元1636年改国号为清,随后大举入关,于公元1644年进占北京,定北京为清朝首都。接着又统一了新疆、西藏、西南苗疆和蒙古,建立了一个空前盛大的王朝,形成了幅员广阔、国势强大、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作为元明清三代的政治中心,北京是皇家建筑保存最多的地方。北京在金代定为中都,已建起规模齐整的皇城和宫城,后被蒙古军烧毁。忽必烈放弃中都城旧址,以琼华岛(今北海白塔山)为中心,建造了一座全新的大都城。皇城围绕琼华岛和周围湖泊,宫城称为大内,也就是现在紫禁城的前身。全城建筑整齐划一,街道像棋盘一样规则。元朝灭亡后,明军为了消除元朝的“王气”,将元大内宫城全部拆毁,现在只能从有关的资料中了解当时宫殿的形制。明代朱棣(即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重建皇城和紫禁城,基本上沿用元朝大内的旧址而稍向南移,城外加修了护城河。在北宫门正北方堆起一座土山,称为万岁山,又叫煤山(清初改为景山),目的是镇压元朝的王气。同时,还仿照南京城的规制,在紫禁城南午门两侧修建了太庙和社稷坛这两组对称的建筑群。太庙是皇室的祖庙,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的地方。此外,还在太液池南边开凿了南海,在皇城正门承天门外开辟出一个完整的T字形广场,名叫天街(即今天安门广场),外建宫墙。这样,皇城的规模就大体上形成了。从明初到嘉靖年间,又以皇城为核心,改建了北京大城。在城南建天坛、山川坛(先农坛),在城北建地坛,城东城西建日坛、月坛,这种对称的布局更突出了皇城的中心位置。清朝在北京定都后,把明朝所建的宫殿、城池都保留下来,在此基础上陆续增修、扩建,但未作大规模改动。清王室在北京的建设主要是增建了许多王府,并在西郊大造园林,在海淀西北形成了20多里的皇家园林区。著名的“三山五园”,即指圆明园、畅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和万寿山清漪园。这些园林汇集了南北园林艺术的精粹,尤其是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鸦片战争时期,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三山五园惨遭破坏,慈禧太后又在清漪园的基础上修成颐和园。因此北京作为闻名世界的古都,现存的名胜古迹,主要是明清两代的遗迹。
皇城内最重要的建筑是天安门、紫禁城和三海。
天安门明清皇城的正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原名承天门,只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牌坊,后屡建屡毁。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新改建,并改名为天安门,才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天安门在明清两代用处很多。每个新皇帝即位或册立皇后时,要在城楼上向人民宣读诏书。每当皇帝出征时,要在这里祭路,如果送大将军出征,便在这里送行并祭旗。皇帝出去举行祭天地、耕藉田等大典,都从天安门出入。皇帝的父母进宫,皇帝迎娶皇后,也从天安门进入,但任何人的丧礼(包括皇帝在内)都不许从天安门出入,连空棺材也不能从这里抬进去。每年八月,皇帝诏令有关官员对全国各省的死罪囚犯进行最后的判决,叫做“秋审”;霜降前,对北京刑部监狱里判死刑的犯人进行审处,叫做“朝审”。“秋审”和“朝审”也都在天安门举行。此外,明清两代皇帝亲自主持举人的考试,叫做“殿试”。殿试后两天,皇帝在天安门召见考中前三名的举人,即状元、榜眼、探花,依次传呼他们的姓名,这叫“金殿传胪〔lu 卢〕”。天安门城楼下有五座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桥,与太庙和社稷坛前的两座合起来共七座,称为外金水桥。正中的一座桥身较宽,从前只有皇帝可以走,叫做“御路桥”。金水桥边还有两对华表,每个重四万斤,上面是个承露盘,盘上的怪兽叫做犼〔hou吼〕,据说是龙的九子之一,有守望的习性。蹲在华表上是为了注视帝王外出的行为,提醒他们快回来料理国事。所以华表也称为望柱。
紫禁城明清两代的皇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房屋9000多间。紫禁城的布局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大典、召见群臣的场所。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为中心,是皇帝居住并处理日常政务、后妃皇子居住和祀神的地方。内廷与外朝之间有广场分开。此外,在内廷东面还有一组宫殿,俗称“外东路”,是乾隆所建的太上皇宫。西面有皇太后、皇太妃的住处。内廷中另有花园三座,供帝后游玩。
紫禁城的正门是午门。明清时出入午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正门只供皇帝出入,此外只有皇后大婚入宫时可走一次。进士前三名在殿试放榜后出紫禁城也可走一次。平时文武官员从东偏门出入,王公国戚从西偏门出入。每年入冬第二个月的十日,皇帝在午门举行颁布历书的典礼。每当军队凯旋时,皇帝要挑选日子在午门举行受俘礼。每年正月十五,午门还要悬灯,赐宴百官,皇帝亲临观灯,与大臣作诗。民间传说和小说戏曲中常有“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实际上禁城之内从不斩人,午门之外并非刑场。但在明代,大臣如果触怒皇帝,常要受廷杖(打屁股),受刑地点就在午门外御路东侧,也有被棍打死的。清代一般不再用廷杖的刑罚。
外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是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面积2377平方米,是宫城中最壮观的建筑,也是全国现存最大的木构殿堂。明清两代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册立皇后、派将出征、金殿传胪、赐宴等,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前休息的地方。每逢加皇太后徽号和祭祀的前一天,皇帝在这里阅览奏章和祭文。先农坛举行皇帝亲耕仪式时,要先到这里来看种子、农具和祝辞。清朝皇帝每10年修一次家谱(即玉牒),皇帝阅视时,也在中和殿举行仪式。中和殿后是保和殿。皇帝册立皇后太子时,去太和殿接受群臣朝贺之前,先在这里穿礼服戴冠冕。清代皇帝每年除夕和元宵在保和殿宴请满朝大臣。
内廷前殿乾清宫,是明朝皇帝的寝宫和日常活动的地方。有暖阁九间,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每间设床三张,共27张床,皇帝可以随意换床睡觉,以防被人暗害。明朝的一些宫廷命案,都是在乾清宫发生的。清朝顺治、康熙帝仍在乾清宫住。雍正帝搬到养心殿以后,乾清宫就成了内廷举行典礼、接见官员的地方。乾清宫正屋内挂有一块“正大光明”匾,匾后是藏秘密立储匣的地方。明代皇帝都是公开册立太子。清康熙帝因有35个儿子,两次废立皇太子,矛盾很大。雍正继位后就创立了秘密立储的办法,事先秘密写好继承人的名字,一式两份,一份带在皇帝身边,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等皇帝死后,由大臣们开启储匣,宣布御书指定的继承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个皇帝都是被秘密立储的。
养心殿原是康熙的书斋,雍正搬到这里后,清代诸帝都把这里当作寝宫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最西的一间,因乾隆帝将所得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xun 寻〕的《伯远帖》三件稀世珍品藏在这里,所以命名为三希堂。养心殿的东暖阁是皇帝寝宫。同治、光绪时,慈禧在这里垂帘听政。辛亥革命发生后,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此宣布退位诏书,清朝灭亡。
内廷西六宫中的储秀宫,曾是慈禧的住处。它与翊坤宫、体和殿组成一个院落。布置陈设极其奢侈豪华。慈禧在体和殿吃饭,每天正餐两顿,小吃两次。每顿饭主食50多种,菜120多种。每天用肉500斤、鸡鸭100多只,每顿饭要450多人侍候。面前摆三张描金大方桌,平时喜欢吃的放在前面,慈禧只尝几样,其余都是摆排场的。
外东路的太上皇宫,是乾隆准备在当满60年皇帝以后退休养老的地方,所以宫殿的名称都是希望长寿,得遂心愿的意思,如乐寿堂、遂初堂、符望阁、颐和轩等。宁寿宫旁还有一个占地5920平方米的花园。慈禧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后由储秀宫搬到乐寿堂来住。现在乐寿堂已被辟为珍宝馆,其中金发塔、大禹治水玉山子、象牙席等都是稀世之宝。外东路还有一口著名的珍妃井。珍妃是光绪的宠妃,13岁时与姐姐同选入宫,美丽聪慧,很得光绪欢心,但被慈禧厌弃。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她打入冷宫。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挟光绪逃往西安,临走前命人将珍妃推下井去。这年珍妃才25岁。
紫禁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高大的角楼,多角、多檐、多屋脊的造型使角楼的轮廓具有玲珑绚丽、参差错落之美,同时又显得端庄雄伟、气势不凡。角楼坐落在城墙转角处,又以城墙下的护城河水为对景,与落在水面上的倒影相辉映,更增添了诗情画意。
三海位于紫禁城西侧,指中海、南海、北海。水从玉皇山引来,从德胜门水关流入,汇成大池。金代在湖水中积土为岛,取名琼华岛。元称中海和北海为太液池,明初太监开挖南海,到明后期才有三海的区分,一直沿用至今。中南海在清代大加拓建,每年都要举行几次隆重盛大的游乐活动。如阴历七月十五建“盂兰盆会”(佛教徒为追荐祖先所作的佛事),放数千盏荷花灯入水飘浮。八月中秋前后,皇室在此校射。冬天八旗禁军在冰上游戏,同治、光绪年间还有滑冰表演。中南海里的小岛叫做瀛台,原是帝王后妃的避暑地。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帝囚禁在这里,关押了10年之久。
北海占地68公顷,水面占一半以上。园中北岸的主要建筑和东岸的部分建筑大多是在乾隆时期修成的。全园布局以琼华岛为主,白塔山南坡寺院依山势排列,直到山麓岸边的牌坊,通过横跨水面的石桥与团城相连。东岸与北岸各组建筑与园林相结合,形成意趣不同的各个风景点。既有江南园林的风味,又保持着皇家园林的特色。北岸西天梵境西面的九龙壁,是北海最著名的琉璃建筑。影壁高6.65米,厚1.42米,长25.52米。全用彩色琉璃砖砌成,两面各有九条彩色蟠龙。除此之外,壁的正脊、垂脊、筒瓦、陇垂等处,及多彩斗拱下面也有许多条龙,总共大大小小有635条龙。这座九龙壁是明万历皇帝生母李艳妃所造。她笃信喇嘛教,在北海建大西天经厂,专门从事译经、印经。为了镇住火神,预防经厂失火,就在经厂门前筑起了这座有蟠龙和海水的影壁。类似北海九龙壁这样最高级的五色琉璃九龙壁,另外还有两座,一座在北京故宫,一座在山西大同。北岸的五龙亭也是明代建筑,五亭之间有S形石桥相连,婉转如游龙,原是帝王钓鱼、观焰火的地方。北岸的静心斋以及东岸的濠濮间、画舫斋,都是北海的园中之园,布局均以山石水池为主,配以斋庭楼轩,有游廊曲折环绕,自成天地,清静幽雅。
北海南门西边的团城,是一处别致的建筑。四周用砖砌成圆形城墙,墙顶砌成城堞垛口,只有两座门。主殿承光殿,原来也是圆形的,乾隆时改建成一座十字形平面的方形大殿。清帝外出郊游,便来这里换衣,用茶点。殿旁的一棵油松传为金元时所植,被乾隆封为遮荫侯。另有白皮松和探海松,也是几百年的古树,被封为白袍将军和探海侯。团城的珍贵文物有两件最著名,一件是承光殿内的白玉佛,高约1.5米,身上镶嵌宝石,相传是一个叫明宽的和尚从缅甸带回来的。另一件是渎山大玉海,黑玉制的酒瓮,是供忽必烈饮宴贮酒用的,重约3500公斤,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传世玉器。
明清皇城内除了紫禁城、北京三海外,重要的建筑还有景山、太庙和社稷坛。景山在明代堆放煤炭。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拂晓,李自成率起义军攻进北京。崇祯帝朱由检逃出宫城,吊死在景山东麓的一棵槐树上。景山在清代成为帝后停放灵柩和供奉祖先影像的地方。 山上五座亭子均建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太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形制和木石部分基本保持明代结构,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庙内古柏多有几百年历史。社稷坛现为中山公园。园内的拜殿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明初建筑之一。兰亭碑亭原为圆明园40景之一,1917年移到这里,八根石柱上刻有乾隆精选的七位书法家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号“兰亭八柱”。
天坛皇城外最吸引人的名胜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北京内城正阳门外,是明清两代帝王孟春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祀天的地方。共有两道坛墙,分出内坛和外坛。内坛里建有斋宫和祭坛,斋宫是皇帝祭祀前斋戒沐浴的地方,正殿建筑没有梁、枋、大柱,又叫无梁殿。祭坛共两座。祈谷坛在北,圜丘坛在南,二坛在同一条南北中轴线上,中间有墙隔开。祈谷坛的中心是祈年殿,圆形,共三层檐,攒尖式圆顶,明代原为蓝、黄、绿三色。清乾隆时一律改为蓝色琉璃瓦。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是按天象建的。中央四根龙井柱,象征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象征12个月。外层12根柱,象征一天12时辰。加起来24根,象征24节令,三层相加28根,象征周天二十八星宿。圜丘坛以北的皇穹宇,是存放圜丘祭祀牌位的地方。正殿为圆形,外面有一道圆形围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由于内侧墙面平整光洁,声波可沿内弧反射传递。从皇穹宇到围墙南边的琉璃门之间有一条石板甬道,在皇穹宇台阶前由北而南的第一、二、三块石板,叫做三音石,站在第一块石板中央,面向殿内拍一下手,可以听到一声宏亮的回响。站在第二块石板上拍一下手,可听到两声回响,站在第三块石板上拍一下手,可听到三声回响。这是因为三块石板在这道圆形围墙中心,无论站在哪块上都能听到回音,只是由于音波从圆墙折射回来的距离不同,才会听到次数不同的回音。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回音壁两端墙根,一人靠墙说话,声浪就会沿墙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头,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圜丘坛是祭天的地方,坛高16尺,共分三层,露天圆形,每层四面有九级台阶。坛上所有的石板、栏杆、栏板以及台阶都与九字有关,因“九”在古代常被用来表示天体的至高至大。例如从坛中心向外,三层台面,每层铺九圈扇面形状的石板,上层第一圈是九块,第二圈是18块,第三圈是27块。依次类推,到第九圈是81块。中层从第10圈的90块到第18圈的162块。下层从第19圈的171块到第27圈的243块。共计三层,378个九,共3402块。台面中心的太极石,也有声波反射作用,只是因坛上半径较短,回声太快,站在上面发声的人自己觉得声音特别响亮,站在圆心外的人却没有这种感觉。皇帝把这看作是天下万民对朝廷的归心和响应,所以将这块中心圆石称为“亿兆景从石”。天坛的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和几何学等科学原理,在古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京西郊海淀,原是一片山清水秀的地区,从明代开始已兴起了园林建筑。清代皇帝又在此大规模修建离宫别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前后130多年,形成了迤逦20里的皇家园林区。除了前面提到的三山五园以外,还有不少皇帝赐给宗室大臣的园林,如现在北京大学未名湖周围的淑春园、镜春园、承泽园、蔚秀园,清华大学的近春园、熙春园等等。这些皇家园林中规模最宏伟的是圆明园。
圆明园圆明园以及与它毗连的长春园和绮春园,通称圆明三园。从雍正创建以来经过15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惊人的规模。三园共构筑各类桥梁100多座,风景点140多处。楼台亭榭、轩廊馆阁等建筑面积计16万平方米,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它不仅继承发展了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艺术,创造性地吸收和借鉴了南北名园的胜景,而且还包括了西洋建筑的特色。园内建筑陈设豪华,并收集了全国罕见的文物、珍宝和图籍。所以当时欧洲的有关文献盛赞它是“万园之园”、“人间天堂”、“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但令人痛心的是它遭到两次灾难性的浩劫,如今已变成一片废墟。第一次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于10月6日占领圆明园,大肆抢劫之后,又在18、19日两天,派马队在全园各处放火。大火烧到附近各园,致使从海淀镇到香山20多里范围内的宫苑惨遭破坏。劫后的圆明园只剩下13处景区。13年以后,慈禧太后想在废墟上重建这座名园,因财政困难,进展缓慢,工程质量低劣。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圆明园又遭到第二次洗劫。外国侵略者退走以后,腐败的清朝八旗兵丁和恶霸地痞相勾结,又把残存的宫室殿堂拆光,连石料砖瓦都拿去拍卖,木料树木则烧炭出售,最后终于使它变成了一座荒园。只剩下西洋楼中远瀛观南端的观水法残柱,以及极少数古建筑的残壁断墙,至今屹立在废墟上,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见证。
颐和园原是由许多泉水汇成的 一处天然湖泊,旁有瓮山,所以称瓮山泊。乾隆时,为整理西郊水道,开浚瓮山泊,又提高了它的蓄水量。并在瓮山上兴建了大报恩延寿寺和智慧海,前山修亭台楼阁,后山布置召庙宝塔,山下后湖沿岸还开了一条江南风味的临水街市,叫做苏州街。山名改为万寿山,湖名改为昆明湖,总称为清漪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清漪园也遭到严重破坏。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复清漪园,重建后改名颐和园,作为她“归政”后的休息场所。1900年,颐和园再度遭八国联军洗劫,慈禧又动用巨款重加整修,从1903年起,她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
颐和园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庭园景色,园内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群,既自成一格,又相互联系,同时巧妙地借来西山和玉泉山作为背景,把人工建筑和自然风光结合起来。全园占地约290公顷,各式宫殿、寺庙和园林建筑3000多间。大体可分政治活动区、居住区和游览区三大部分。政治活动区在东宫门内,以仁寿殿为中心。慈禧和光绪帝每年有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升朝理事,接见大臣和外国使节。居住区由玉澜堂、宜芸馆和乐寿堂组成,是三座大型四合院,用五六十间曲折的回廊相沟通。乐寿堂是慈禧的住所,玉澜堂是光绪被软禁的地方。宜芸馆是光绪的皇后隆裕的居处。生活区内还有一座德和园大戏楼,是专供慈禧看戏的地方,与故宫的畅音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合称三大戏台。戏楼顶棚上有绞车牵引,戏台底下有一口深井和五个水池,可以表演升仙、下凡、入地等情节,从台底下喷射水景。风景游览区主要由万寿山的前后山和昆明湖构成。前山沿着上升的山势,一层层建造了许多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宫殿楼阁。中轴线上以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建筑最为著名。佛香阁西侧的铜亭,名宝云阁,是一座铜铸的佛殿,重41.4万斤,是我国铸铜工艺中少有的珍品。后山原有许多佛教建筑。北坡山脚下的人工河统称后湖,沿岸是仿江南水乡建成的苏州街,这些建筑在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浩劫后已毁坏殆尽。现苏州街已重建。后山东麓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自成格局,是颐和园的“园中之园”,仿照无锡惠山的寄畅园建成。整个昆明湖从空中俯视,被长堤隔成三部分,每一部分中间都有岛屿。沿着昆明湖北岸修筑的长廊,长达728米,像一条锦带把前山各组建筑连为一体,同时在山水之间画出了一条对比显明的界线。长廊共273间,是我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廊道,廊顶梁枋上画有西湖风景、历史人物、山水花鸟等14000多幅,有很高的造园艺术价值。长廊西头的万丈亭边,有一只石舫,名为清晏舫,长36米,两层,全用巨石雕砌而成。昆明湖东堤上,垂柳飘拂,沿堤有知春亭、廓如亭、铜牛等景致。十七孔桥将廓如亭和南湖岛连在一起。岛上的龙王庙当初是慈禧检阅北洋海军“水师学堂”毕业生演习水操的地方。西堤贯穿昆明湖西北部,仿照杭州西湖苏堤,设六座形制不同的桥,其中玉带桥以桥拱高而薄、形似月洞而闻名。堤上遍植桃柳,较之富丽的北岸,别有一种清幽的情趣。
西山诸景颐和园以西是北京西山风景区,其中著名的有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碧云寺、卧佛寺及西山八大处等,名胜古迹众多。
玉泉山在西山东麓,颐和园西。这里清泉密布,水洁如玉,故称玉泉池,山也因泉命名。早在辽金时,这里就建有皇帝的行宫。元、明时在此建寺。清康熙时在此增建园林,改称静明园,是当时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园内共有32景,其中“玉泉垂虹”尤负盛名,是燕京八景之一。乾隆指定玉泉水为“天下第一泉”,用作清宫专用御水。玉泉水不仅水质好,而且水量丰富,护城河、昆明湖、玉渊潭的水都来自玉泉山,因此在北京园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玉泉山上的华藏塔、玉峰塔、裂帛湖、华严洞、玉龙洞、香岩寺、圣缘寺等都是著名胜景,寺塔中石刻艺术十分精美,多数出自元初著名工匠杨琼之手。玉峰塔从颐和园里可以望见,成为昆明湖的借景。
香山是西山山岭之一,与万寿山、玉泉山合称三山。金元明几代建有皇帝行宫。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大兴土木,满山遍野建成殿堂、台榭、亭阁、塔坊。乾隆亲题28景,定名静宜园。后两次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烧,古迹保留下来的不多。原来在香山各寺中规模最大的香山寺,有五层大殿,遗有辽金元历代古迹,现仅存石阶、石坊柱和残旧的石桥、方池等。此外还有昭庙,是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为接待西藏班禅来京“祝釐〔xi 禧〕”而建。“祝釐”即祭祀祝福。这是一座藏式喇嘛庙,大门朝东,平台上耸立着一座雄伟的大牌坊,用琉璃瓦和汉白玉砌成。庙西半山腰有一座八角琉璃塔,高约30米,与东门牌坊遥相辉映。此外,山上还有一座见心斋,建于明嘉靖年间。按江南园林布局,院中心有半圆形水池。东南北三面依墙筑半圆形回廊,西面有三间小巧的水榭,背靠假山,假山上还有一座居高临下的正凝堂。是香山保存较好而又有特色的一处古迹。
香山遍植黄栌树,叶片圆形,秋来漫山红遍,十分壮观。因此香山红叶成为北京著名的胜景,半山腰有一处专门观赏红叶的梯云山馆。从山馆往上,有乾隆御制的“西山晴雪”碑,这是一段开阔地带,冬天大雪初晴,如琼雕玉积,远近景色并收眼底,是燕京八景之一。从西山晴雪再往上,即可攀登香山主峰玉乳峰。因山势陡峭,不易攀登,俗称鬼见愁。登上鬼见愁,可饱览香山全景。
香山东麓的碧云寺,自古以来就是西山诸寺之冠。全寺占地四公顷,建于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原名碧云庵。明正德年间开拓为寺。全寺座西朝东,依山势从山门到寺顶,共有六进院落。层层殿堂掩映在松柏槐柳之中,极为壮观。寺内雕刻精美,是我国美术史上的珍品。碧云寺后院的金刚宝座塔,是清乾隆十三年和罗汉堂一起增建的。塔高34.7米,全用汉白玉制成。塔座为方形,正中开券洞,左右有石级到塔座顶。塔座上共有八座塔:石级出口处是一个屋形方塔,前方左右各有两座圆形喇嘛塔,后有五座密檐方塔;中央一座,四角各一座。整个金刚宝座塔布满精致的浮雕,有大大小小的佛像、天王、力士、龙凤、狮象、云纹等,均按西藏传统式样雕刻。这座塔在1925年曾停放过孙中山先生的灵柩。1929年灵柩南迁,又将孙中山先生的衣物葬在塔内,因而成为孙中山的衣冠冢。
碧云寺的五百罗汉堂是仿杭州净善寺增建的。殿堂呈田字形平面,中间有四个小天井。堂内塑有五百罗汉,七尊佛像加一个济公。清朝皇帝崇信佛教,所以康熙、乾隆的形象也被塑进罗汉堂里。传说康熙在第295位,称为“暗夜多罗汉”;乾隆在第360位,称“直福德罗汉”。北面房梁上的济公活佛,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据说如来佛召集灵山法会,济公因贪恋狗肉烧酒,醉卧乡间,醒来赶赴灵山,座位都已排定。济公不满,便纵身坐在房梁上。五百罗汉造型生动,形象各异,保存完好。
碧云寺的东北方向还有一座创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的古寺,因寺内有一尊大卧佛,俗称卧佛寺。全寺由三进院落组成。卧佛殿在最后一进大殿,殿内横卧一尊铜佛,面部表情悲痛。这是表现释迦牟尼在印度拘尸那城外,于娑罗树下涅槃前,向他的弟子们嘱咐后事的情景。后面环立12尊泥塑佛像。铜佛在元英宗时铸成,耗费30万斤铜,长5米多,右手曲肱托头,左手平放腿上,铸造浑朴精致。
卧佛寺西北的樱桃沟,是一处幽雅的园林,依山沟建成。沟里怪石林立,溪水清澈。沟口门额上有“鹿岩精舍”四字,门内石阶精巧,竹林幽深。有放生池、万松亭、燕儿岭、退翁亭、金章宗看花台,金鸽子台等传说的古迹。溪水源头崖顶有一块元宝形的巨石,上刻“白鹿岩”三字。花园深处还有一座半天云岭,登上岭头可俯瞰全园景色。
西山八大处指西山支脉东麓的卢师山、翠微山、平坡山这三座山里的八座古刹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王堂、香界寺、宝珠洞和证果寺。其中香界寺在平坡山上,是八大寺的主寺,初建于唐,明清时重修,屡改寺名。寺院规模宏伟,有五进殿宇,依山层层升高。寺院东部有乾隆年间的行宫和花园,是清帝来此游幸的寝宫。其余七寺各有特色。如长安寺内有两棵传为元代所植的白皮松,树皮有药用。灵光寺内原有辽代招仙塔,塔被八国联军烧毁后,从塔基内发现了金天会七年(公元963年)藏的“释迦牟尼佛灵牙”。佛教典籍上记载释迦牟尼死后火化时留下四颗牙齿,其中一颗传入中国,安放在北京西山招仙塔里。1964年已重修一座高51米的佛牙塔,供奉这颗佛牙舍利。
雍和宫北京东城的雍和宫,原是清朝雍正帝当皇子时的官邸。他登基以后将雍王府改为行宫,称雍和宫。死后又停灵在雍和宫。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改为喇嘛庙,成为喇嘛黄教的上院。其建筑基本以汉族风格为主,同时结合了藏族寺院的某些特点。全寺分三路,中路有七进院落,五进殿宇。左右两路是各种配殿、配楼。其中最辉煌壮观的建筑是法轮殿和万福阁。法轮殿是雍和宫内最重要的建筑。平面呈十字形,正殿七开间,东西两边配殿面阔五间,两侧还各有垛楼一座。殿内供奉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铜像,高15米多。像的背后有五百罗汉山,是用檀香木雕成的山形,再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制成五百罗汉。殿内东西两壁用鲜艳的色彩画着以释迦牟尼故事为题材的壁画,采用藏画的传统技法。殿内还存放着大藏经和续藏经,是两部用藏文写的重要佛教经典。
万福阁是乾隆年间增修的。达赖七世为感谢乾隆平定珠尔默特那木札勒郡王的叛乱,将廓尔喀国(今尼泊尔)国王从印度运来的一棵巨大的白檀树买来,从西藏运到雍和宫。白檀直径三米,汉藏工匠通力合作,将整根白檀木雕成了地上高达18米,地下8米的迈达拉(即弥勒站像)大佛像。然后拆掉原来的观音殿,先作好殿基和佛坛,把大佛安好,再开工建阁。所以北京人传说:“先有大佛像,后有雍和宫。”指的就是这件事。白檀木大佛全身贴满金箔,镶嵌着珠宝。头戴点缀宝石的金冠,颈悬长达一米的硕大朝珠,全用宝石官料制成。大佛身上的花纹精美,珠宝璎珞缠身,腰里还挂着串珠的花篮,装饰极为华贵。为了使人们便于观瞻大佛,万福阁内沿佛像四周列柱,搭接梁枋,架起了紧贴四壁、像环绕的走廊一样的楼层,共三层。从地面到阁顶形成一个竖井般的大空间。人们可以沿着楼梯和环形走廊从各个角度来看大佛。第三层四壁装着槅扇花窗,自然光射进阁内,照亮了大佛的上身。万福阁两侧还建有两座较小的延绥阁和永康阁,三阁之间用木梁架起两座飞廊,使三阁连成造型新奇的整体。
承德避暑山庄清代帝王除了在北京大造园林以外,还在承德地区兴建了避暑的行宫。承德原名热河,地处长城古北口外。康熙在这里设置围场以训练满蒙八旗军,并在北京到围场途中修建多处行宫。热河行宫又称避暑山庄或承德离宫,园内原有宫殿庭园、寺庙等各种建筑物约120处,风景点72处。山庄内的建筑不用雕梁画栋、飞檐斗拱,而是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基调,取自然山水的本色,兼有江南塞北的园林之美。这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周围绕以虎皮石墙,随山势起伏,长达10公里,有大小10个门出入。
山庄共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峦区三部分。宫殿区内的正宫大殿名澹泊敬诚殿,全用楠木,又叫楠木殿。每当夏季,殿内楠木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周围回廊曲折,使庭院显得分外清旷、幽深。正宫后面的烟波致爽殿,是清帝的寝宫,后有一座二层楼,可登临俯瞰群峰朝岚夕霭。宫殿区北部有一组建筑,主殿名“万壑松风”,是清帝读书、批阅奏章和接见官员的地方。东部的一组宫殿,有勤政殿,是清帝处理朝政的别殿。 另有一座清音阁,与紫禁城里的畅音阁和颐和园里的德和园大戏楼并列为清代宫廷三大戏台。
苑景区内湖区的主要风景点有如意洲。洲北的青莲岛上有一座烟雨楼,是仿照浙江嘉兴南湖中的烟雨楼建成的。洲东侧湖中有一座用石砌筑的假山,仿照镇江金山寺的意境而建,也名“金山”,上有殿阁,俗称“金山亭”,是湖区的制高点,与烟雨楼同为避暑山庄有代表性的风景点。平原区的主要风景点是万树园,园内没有建筑,只是按蒙古习俗设置蒙古包和活动房屋。清帝常在此举行马技、杂技、摔跤、放焰火等活动。北部的文津阁,是皇家七大藏书楼之一。与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合称“内廷四阁”,又称“北四阁”。山峦区最著名的风景点是梨树峪,因种有万树梨花而得名。每到春季,花香袭人,花色如雪。此外山庄东边的棒锤山上,有一巨大的石棒锤斜立,顶宽下窄,为承德一大奇观。芳园居的山岭上有“锤锋落照”亭,专为观此奇景而造。总之,避暑山庄将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康熙和乾隆经常来此巡幸,接待漠北、漠南、青海、新疆的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西藏、四川等地的苗族、藏族以及台湾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上层人士。邻国的使节也来避暑山庄觐见皇帝。
外八庙为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避暑山庄周围还建起了外八庙(溥仁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象寺、溥善寺),由朝廷派驻喇嘛,发放银饷。八庙的建筑融合了汉藏建筑的特点,是当时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实证。其中规模较大而又较有特色的是普宁寺、普乐寺、须弥福寿之庙和普陀宗乘之庙。 普宁寺又名大佛寺,因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五月清军平定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汗的叛乱而建。前半部为一般佛寺的伽蓝式布局。后半部则是在九米多的高台上建筑的藏式庙宇,布局为曼荼罗式(佛教密宗术语,即坛或道场)。主殿大乘阁象征须弥山,四周有黑、白、红、绿四种颜色的塔,两侧有日殿月殿。阁的前后左右分别有梯形殿,假山上有方形殿、月形殿和日形殿,代表佛经中所说的四大部洲,另有八个不同形状的白色小台,代表八小部洲,构成了佛教所认识的宇宙形象。大乘阁气势雄伟,是我国寺庙建筑艺术的杰作,阁内大佛高21.85米,有42只手,为我国著名木雕大佛之一。普乐寺俗称圆亭子。建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内有一座巨大的阇〔du都〕城(即城台,是曼荼罗式的变体),高35.5米。分三层,第一第二层为方形石台。一层有门殿三间,四周有72间围廊连接四个门。第二层台上四角和四面有八座喇嘛塔,形制相同而颜色各异。第三层为圆形石台,中间建木制圆形高阁,式样仿天坛祈年殿,名旭光阁。阁内正中又建一小型阇城,中间是木制曼荼罗,内供上乐王佛。阁顶藻井的雕刻极其细致。须弥福寿之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是为西藏班禅六世进京朝贺乾隆70岁寿庆而建的,又称班禅行宫。平顶红台、鎏金瓦顶和藏式窗户都仿照班禅在日喀则的住所扎什伦布寺,但平面布局、结构形式和材料装修则结合了汉族传统的手法。普陀宗乘之庙又叫小布达拉宫,建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庙内有近40座大小建筑,以藏式为主,外形颇似布达拉宫。
清政府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活动,缓和民族矛盾,调节外交关系。因此承德不仅是清帝与后妃们避暑的胜地,也成为北京以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明孝陵明清两代帝王的陵墓集中在北京附近,唯有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孝陵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墓,整个陵墓的建设共用了30年,面积很大,周长达22.5公里,四周建围墙,内植松树10万株,养鹿千头。外面还专设孝陵卫,有5000到10000名军士守卫陵区。现地面建筑尚存碑亭、石像翁仲路、享殿石台基、方城等。孝陵旁的灵谷寺,在明代规模宏伟,是为修孝陵而将五六座寺庵迁到这里合并而成的。其中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的无梁殿,不用梁柱,不用寸木,自殿基到殿顶,全用巨砖砌成券洞穹窿顶,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大的砖建无梁殿。
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县,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开始修建,历经230多年,先后建立了13座皇帝陵墓,所以统称明十三陵。陵园建筑规模宏伟,共占地40平方公里,陵区周围建有陵墙,设10个关口。有一条南北向的总神路通向各陵。沿神路建有石牌坊、下马碑、大红门、神功圣德碑、神道柱、石像生、棂星门等。各陵布局大致相同,前有石碑、陵墙、稜恩门和稜恩殿、棂星门、石五供、明楼等。明楼上立石碑,刻皇帝的庙号和谥号。十三陵各陵大小规模不一,一般来说,皇帝在位时间长,世道也较太平的年头,修陵用的时间长,规模就大,地面建筑也较豪华。明成祖的长陵、世宗的永陵、神宗的定陵是比较讲究的大陵。其中定陵已经发掘,于公元1959年建成博物馆。这座地下宫殿的发现在20世纪50年代曾轰动全国,宫内共有七座整块汉白玉雕的大门,每扇重达四吨。五个殿堂全部用石质拱券结构,没有梁柱,中殿陈设祭器。两皇后的棺椁与神宗的棺椁都放在后殿的棺床上。地宫中还出土了许多殉葬物品,有皇帝的谥宝、谥册、金冠玉带等各种金银玉器和丝织品,工艺水平极高,这些珍贵文物目前都在定陵博物馆的陈列室内展出。
清帝陵分为东西两处。东陵在河北遵化县马兰峪,外围至少有500多里。埋葬着五个皇帝,15个皇后,136个妃子。各陵以顺治的孝陵为中心,分布在东西两侧。皇帝与后妃分陵而葬,不像明代那样合葬一穴。西陵在河北易县梁各庄附近,周围大约一百七八十里。葬着四个皇帝,九个皇后,27个妃子。以雍正的泰陵为中心。东陵和西陵周围都有面积广大的绿化区,陵区内布局整齐划一,讲究对称和均衡。陵丘形制都像高桩馒头,外面绕有一圈围墙,前有琉璃影壁一座,通往地宫的隧道就在这下面,不像明帝陵的入口那么隐秘。清帝陵不但地面和地宫建筑富丽豪华,而且还有大量珍贵的殉葬品,乾隆和慈禧的陵寝最为奢侈。所以从本世纪初开始,这里就不断遭到抢劫。八国联军抢走了东陵所有的金银祭器以及西陵地面上一切值钱的东西。清王朝覆灭后,封建军阀又盘踞在这里大肆盗窃文物,甚至连绿化区内的松柏都全部砍光。1928年,东陵发生了由军阀孙殿英指挥的盗陵大案,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陵被炸开,地下殉葬的财宝被抢劫一空。1952年,东陵又发生一次盗陵事件,同治的惠陵受到严重破坏。现在陵园经过多次修缮和清理,已开放了裕陵和慈禧陵的地宫,供游人参观。
南京城墙明朝初建时,定都南京,所以南京城作过53年的首都,也留下了许多皇家建筑的遗迹。现存建筑最著名的是城墙。朱元璋在即将打下江山的时候,采纳了一个名叫朱升的人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对修筑各地城墙很下功夫。明南京城周长33.65公里,超过了北京城,是全世界最长的京城城墙。墙身用条石砌基,巨砖铺面,城砖都用优质粘土和白瓷土烧成,每块重20斤到40斤,砖上还印有制砖府县和烧砖人的姓名及年月日。全城共13个城门,13600多个垛口,200多个堡垒。最大的聚宝门(今中华门)有四重城,四道拱门和千斤闸,27个藏兵洞,头道瓮城东西两侧设马道。城门结构之复杂,在其他地方还很少见,现中华门瓮城保存完好。南京城墙也有20公里完整地存留至今。
沈阳故宫清军入关前,定都沈阳。因此沈阳也有一座故宫,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始建于努尔哈赤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乾隆、嘉庆时又有增建。共占地六万多平方米,房屋300多间,组成十几个院落,分东路、西路、中路三大部分。规模虽比北京故宫小得多,但初建时因有模仿明朝宫殿的意思,所以中路布局也接近北京故宫。东路则是清初宫阙的特色所在,它以居于北端的大政殿为中心,南面东西两侧各列五座方亭。大政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形制为八角重檐亭。10座方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通称为“十王亭”,这种布局是与八旗制度相应的。西路以文溯阁为中心,是乾隆时增建的,专门收藏《四库全书》,阁中藏书至今幸存。沈阳故宫的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反映了明中叶以来满汉两族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
除了都城建设以外,明清两代政府还大力修缮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兴建的寺观、园林之多,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
武当山建筑群明代帝王尊崇道教,我国道教第一名山武当山上的庞大建筑群主要是在明代兴造的,现在湖北丹江口市境内。永乐皇帝朱棣派军夫30万在武当山建起八宫、二观、36庵堂、72岩庙、39桥、72亭,嘉靖皇帝再加扩建,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一宫的宏伟规模。山上有不少古建筑上的杰作,如太子坡复真观前的一座五层高楼,用一根大柱支撑12条梁枋。是建筑学上所谓“一柱十二梁”的实证。
南岩上的天乙真庆宫,是一座仿木结构的石雕大殿,建在悬崖峭壁上。为元代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雕造,全用石材拼砌而成。站在殿前廊道上,上面陡崖摩天,下面万丈深渊。殿外崖前,有一根浮雕云龙石梁,悬空横出栏外2.9米,宽仅30多厘米。所雕盘龙头上放一个小香炉,俗称龙头香。石殿内雕有“天子卧龙床”组雕和三清像,四面环绕五百铁铸灵官像,极其生动逼真。天柱峰上的金殿,极其精美壮丽,从建筑构件到大殿内外的装饰,乃至供奉的神像及各种物件,均用精铜铸成,赤金涂饰。全殿高5.54米,宽5.8米,进深4.2米,共三间。屋瓦、斗拱、檐柱、门窗等均以铜铸构件卯榫拼焊而成,连接精密,看不出分件铸造的痕迹。殿内主供真武大帝像,散发赤足,正襟危坐,衣纹飘逸,重达10吨。左右金童玉女捧宝册侍立,水火二将擎旗仗剑,魁伟勇猛。宝座、香案、蜡台、磬、钵等,都是铜铸鎏金。整个金殿从里到外金碧辉煌,虽经500多年风雪雷电的侵袭,依然灿烂夺目。
容县真武阁广西容县人民公园内有一座经略台,据说是唐代著名文人元结任容管经略使时所建。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在台上增建道观,改称真武阁。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又创建三层楼阁,一直保存到现在。这座阁共高13.2米,面宽13.8米,进深11米。三层檐之间距离很近。四周没有墙垣和墙基,全部构件都暴露在外。全阁一共用了大小近3000根铁黎木构件,而没有用一样铁质材料。三层阁全靠八根巨柱支撑,而八根支柱又不埋在地下,只是置于八个石墩上。第二、第三层楼阁内又另添四根粗大的金柱。这四根金柱承担着好几层梁枋,加上屋顶、瓦檐、脊饰等,负担十分沉重,而这四根金柱的柱脚却是悬空的,离地有二三厘米。据建筑学家分析,造成这种惊人奇观的原因是四根金柱并不起顶梁柱作用,它们只是和其他构件接在一起,相互制约,并被抬着而已。此外,由于这座楼阁的外檐特别宽大,承托外檐的斗拱和金柱身上的挑梁相接,靠金柱的重量进行平衡,才抬起了外檐,保证了结构的稳定。这四根悬空金柱的设计,说明我国古代工匠已掌握了丰富的力学知识,才敢于进行如此大胆的创造。真武阁建成400多年来,经历过多次地震和暴风的袭击,原有的垣墙和旗杆都已被摧垮,而阁身却巍然屹立。其结构的奇特和设计的合理,在古建筑史上也是罕见的。
瘦西湖清代帝王爱好园林,他们不但将江南园林特色吸取到皇家园林中,而且大规模开发南方的风景区,著名的扬州瘦西湖,就是在清代形成的一处风景名胜区。它与杭州西湖一样,也是山水自然美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湖山胜景,只是另有一种清瘦秀丽的特色。在清中叶全盛时期,园林达八公里长,有二十四景,一百几十处风景点,曾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现仍有46公顷的游览面积和4.3公里的路程,沿湖筑有若干小园,园中小院相套,自成系统。各座小园和各处景点又相互映衬。这里有乾隆钓过鱼的吹台,亭身三面开不同的圆形洞门,一面可望见五亭桥,一面可望见莲性寺白塔,形成比例协调的画面,向来被称为我国园林艺术中运用对景的范例。五亭桥结构复杂,造型优美巧妙,是我国桥梁史上独创性的杰作,因而被当作扬州的标志。这里还有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观景的平山堂和清人为纪念他所造的祠堂。扬州又是清代画家云集的地方,他们的遗迹也为扬州美景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
明清以来,江南园林达到极盛时期,杭州有私园别业70多家,扬州有私园30多家。扬州园林最盛,因清帝康熙、乾隆几次下江南都到扬州,当地又是交通要道,文人和大商人集中在这里。园林里的花木繁石,经皇帝题词咏诗,声价倍增。今日江南园林,保存最多又最好的要数苏州,但明代的许多名园已衰微破败。此外,上海、无锡、常熟、南京、杭州、南浔、吴兴、嘉兴、嘉定等地还保留着一些明清时代的江南名园。解放后经大规模修整保护,又恢复了兴旺的气象
苏州四大古典名园苏州的古典园林有15处之多,其中拙政园、留园、沧浪亭和狮子林被称为四大古典名园。
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面积最大的一座,现占地五公顷。明代嘉靖初御史王敬止所造。明末以后分为三部分,中部仍名为拙政园,西部为吐宽书园。太平天国时忠王李秀成将中、西两部分归入忠王府。现拙政园又将三部分合而为一,中部基本保持了清后期的面貌。拙政园以布局“毫发无遗憾”著称,中部园门一道叠石翠嶂,遮住园内的全部景致。中部的布局以水面为中心,利用山岛、洲渚及水的分流聚合,分割空间,构成以远香堂为主的几个不同景区。各景区之间又藉曲廊、小桥、廊桥等相互连接。景与景之间相互映衬,眼前处处对景,形成开朗幽雅的特色。西部园以一座滨水的方形鸳鸯厅为主,厅的北部称为“三十六鸳鸯馆”,南部称为“十八曼陀罗花馆”。东部园较为空阔,建筑稀疏,树密草多,又别有一种自然清旷的意境。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称东园。清嘉庆时改建,称“寒碧山庄”,曾集太湖石12名峰在园内,成为当时名园。清光绪初改名留园。它的特点是规模较大,厅堂在苏州诸园中最宏敞华丽。东侧庭院的主厅“五峰仙馆”,是苏州最大的一处湖石厅。前后两进院落,南面庭院内大部分是叠石假山。留园的布局以建筑空间的变幻见长,尤其是东部庭园造景,室内外空间穿插错迭,迂回曲折,颇见意趣。如五峰仙馆东侧的揖峰轩,回廊曲径环绕,以廊与墙分割小院空间。轩内墙壁只开窗洞不装槅扇,湖石、石笋、芭蕉、修竹散置院内。从轩里往外望,可见到三面小院的不同景色,每个窗洞都是一幅取景框。揖峰轩南的石林小屋,小空间设计更为精巧。门窗相互套连,层叠通透,分不清是轩是亭,还是过厅穿堂。小天井内点缀花木湖石、芭蕉修竹,透过各种门洞、洞窗、漏窗、穿廊,映入室内。进去之后如入迷宫,觉得到处都是门和路径。手法之流畅,构思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沧浪亭原是北宋著名文人苏舜钦所建。他的《沧浪亭记》是北宋散文中的名作。现在的沧浪亭大体上保持了当初的山水格局,园内建筑在清代改建。它的特点是以山景为主,园外有一带开阔的水面。园子临水的一面用曲折的覆廊回绕,覆廊中用花墙分隔,墙上开各色漏窗,均为自然花样,园外水景从漏窗透入,园内园外似隔非隔,空间相互渗透。覆廊两面可游,外侧临水的一面又可窥见园内的山景。沧浪亭的墙洞漏窗被公认为江南园林中花墙的典范之作。
狮子林离拙政园不远,以湖石假山规模最大而闻名。据《画禅寺碑记》说,狮子林古寺是元代高僧维则所建。元末明初著名画家倪云林曾作狮子林图,从此园名大振。原来一直是佛寺花园,清初园林与寺隔绝,改成黄氏涉园。乾隆还仿照它的式样在北京造长春园,又在热河行宫仿造狮子林,后两地皆废。现在的狮子林大部分假山还是原物。园林主体全在假山,太湖石的堆叠鬼斧神工,历经兵火而未毁坏。湖石玲珑,盘旋曲折,各洞景象不同,素有“桃源十八景”之称,其中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霄等名峰,尤以狮子峰为最著名,狮子首尾口眼俱全。全园奇峰“怪石,千变万化,颇有意趣。
江南名园除苏州四大名园外,还有很多。如苏州环秀山庄以湖石山景闻名;网师园以水景布置小巧著称。无锡寄畅园的格局被乾隆搬到清漪园,就是现在颐和园中的谐趣园。上海的豫园、南京的瞻园等,也都是明清时的名园,现仍保存着部分原来的景观。
明清两代对于全国许多历史悠久的名胜曾下大力整修或再加扩建。以名山为例,中国有传统的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从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就在这里举行祭告天地的大典。还有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分别以文殊、普贤、观音和地藏王菩萨的道场著称。至于其他名山古刹,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山上的宫殿祠庙,历唐宋金元明清各朝,不断增修,加上山势奇险,风光瑰丽,名胜古迹和自然奇观特别多。除了维护前代遗构以外,明清时各处主建筑都作过大规模的整修或彻底重建,乾隆帝在世时对此尤为重视。所以我们今天游览名山大川,所见到的古建筑大部分是明清遗存,乾隆的题字更是到处可见。
虎门炮台清代从乾隆以后逐渐衰落,清政府日趋腐败。西方各国开始觊觎中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将鸦片大量偷贩到中国。清朝内部坚决主张禁烟的大臣林则徐于1839年抵广州,收缴鸦片两万多箱,计2376000多斤,从6月3日到25日在虎门滩上当众全部销毁。同时与关天培在东莞〔guan管〕县虎门要塞积极布防,设置炮台11座,大炮300多门。但腐败的清政府反将林则徐撤职查办。1841年1月7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派兵突然袭击珠江口大角、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等英勇牺牲。主张投降的清朝大臣琦善私下向义律求降,答应割让香港、开放广州,赔偿烟款。道光帝又感到失地赔款,严重损害清朝声威,下令对英宣战。义律于2月25日率军舰18艘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身先士卒,率先死战,多次击退英军,但一直等不到救兵。坚持到晚上,终因寡不敌众,关天培与部众40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现虎门炮台上有“义勇之冢”,埋葬的就是当时抗击英军战死的部分士兵。虎门白草山西麓沙角炮台后方还有“节兵义坟”,埋着1月7日陈连升和大部分士兵的遗骸75具。
鸦片战争拉开了近代史的序幕。广东人民在反抗外国侵略、捍卫民族尊严的斗争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1841年虎门失守后,英军于5月占领广州城北炮台,大肆奸淫烧杀。广州北郊三元里村民在韦绍光的率领下,聚集在三元古庙前誓师,联络103乡村民,将英军诱入牛栏岗。埋伏的村民奋起用大刀长矛、锄头铁耙与英军作战,恰逢大雨,英军火药受潮、枪炮失灵,加上稻田泥泞难行,英军被打死200多名,乡民牺牲20多人。现牛栏岗有“义勇祠”,是1841年为纪念死难乡人所建,三元古庙已改为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
台南孔庙台湾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和大陆有文化上的渊源关系。唐宋时大批沿海居民迁入台湾、澎湖。元代至元末年(公元1290年前后),元政府首次在台、澎地区建立行政机构,征收租赋,行使统治权。16世纪中叶以后,部分倭寇窜到台湾,侵掠福建、浙江。17世纪初,福建都司沈有容屡次率战船在台湾歼灭倭寇,并击退入侵澎湖的荷兰远征舰只。公元1661年,郑成功抗清失败后,出兵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殖民统治,建立了长达22年的郑氏政权。台南孔子庙,是由郑成功的世子郑经和参军陈永华等人倡议,于1666年落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郑氏政权又将台湾第一座高等学府国子监设在这里,所以又有“全台首学”之称。台南孔庙布局严整精巧,风格典雅庄重,建筑艺术堪称全台古典建筑的代表。庙内保存的礼器和乐器之多,在台湾孔庙内首屈一指。此外,台湾全省纪念郑成功的祠庙不下五六十处,其中台南市东区开山路的一座年代最早,祭礼最为隆盛。各地还有不少与郑成功生平事迹有关的名胜,均有纪念的祀庙或塑像,它们标志着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不朽功绩,以及台湾人民对他的永久怀念。
台湾人民从明清以来,曾多次击退外国殖民者的侵略,明清官员中也出现了不少有民族气节的人物。明代福建参将沈有容就是最早主动领兵出击保卫台湾的一个将军。现台湾澎湖岛马公镇上的澎湖天后宫,内壁上嵌着一座“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的古碑。碑文内记载的就是他于1604年率领50艘战舰驱逐侵占澎湖的荷兰舰队司令韦麻郎一事。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军的舰队驶入基隆港,台湾兵备道姚莹和台湾镇总兵达洪阿同心协力,调集兵丁10000多名,募集义勇47000多人,将居民都动员起来,设下埋伏,打击英舰,两次大捷中俘获英军200多名。现台湾高雄鼓山镇中山公园内的“同志赴义碑”,就是姚莹在动员台湾民众同心抗敌的时候所立的。
狮球岭和八卦山位于基隆市南端,是抗法战争的古战场。1884年,法国舰队进攻基隆,淮军名将刘铭传任福建巡抚兼督办台湾防务,全台军民同心同德,并肩作战。彰化的林朝栋自备粮饷,募得义勇500名,组成一军防守狮球岭,多次击退法军的进犯,台北得以保全。现在狮球岭上炮台尚存。彰化县的八卦山,是抗日战争的古战场。1895年8月,日军大举进攻苗栗,余姚人吴彭年身为文吏,率领七星旗军,驰到大甲溪前线,与吴汤兴等各部义军协力据守。8月27日,与来犯的大队日军在八卦山麓展开血战,不幸中弹牺牲。七星旗军战死者500人,吴汤兴也英勇战死在八卦山下,妻子黄贤妹自杀以殉。他们英勇抗敌的事迹至今仍在台湾人民中传诵。现八卦山属彰化公园,是台湾著名的十二胜景之一。
台湾岛林木青翠,景色秀丽。岛上有许多著名的胜景,如台北的阳明山北投,是著名的温泉风景区和火山区。台北市东南的新店,名胜古迹很多,碧潭的景色最美。新竹县南部的狮头山,利用许多天然岩洞建筑寺庙,形成“狮山佛洞”的景观,是台湾有名的佛教圣地。阿里山和日月潭历来被视为台湾风光的象征。阿里山在台湾南部嘉义县境内,气候条件特殊,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种林带的奇花异卉。 日月潭由玉山和阿里山涧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是台湾第一大湖,潭周翠峰环抱,林木葱茏,风光旖旎。附近有文武庙、玄光寺、玄奘庙等古建筑。此外,台湾花莲县的太鲁阁大峡谷,是东部山地最著名的风景区。其中有一块名叫“天祥”的小盆地,有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塑像,像后大理石屏上刻着他写的《正气歌》全文,附近有许多宏伟的建筑。
妈祖庙台湾几乎每个县都有几座甚至十几座妈祖庙,福建、广东、港澳乃至南洋、日本也到处都有。妈祖庙又称天妃宫,康熙时将天妃改成天后。据说妈祖原是北宋莆田湄州屿的孝女,姓林,名默娘。从小聪明颖悟,八岁开始读书,10岁焚香礼佛,13岁得老道指点,顿悟经典真义。28岁时在湄州岛极顶上落海而死。死后常穿红衣,乘云在岛屿间遨游,拯救遇难船舶。南宋时,默娘的传说在福建沿海极为流行,沿海居民称她为“护海女神”和“妈祖”。元世祖赐封号为“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灵济天妃”。天妃便成为闽人的乡土神祇〔qi奇〕,随着闽人的足迹传到沿海和南洋各地。台湾最古的妈祖庙建于明万历年间,在澎湖岛马公镇。云林县北港镇的朝天宫,是全台规模最大香火最盛的妈祖庙,历来被称为全台妈祖庙的“总庙”。这座庙屋脊上布满“剪粘装饰”的造型,即利用碗片的彩绘和弧度,剪下适用的部分,粘接在各种塑造的物像上,把结构精巧的雕塑装饰得五彩缤纷,富丽堂皇。整座建筑集台湾地方艺术之精华,体现了民间艺术和建筑工艺相结合的特点,是中国古建筑中别具特色的一枝奇葩。
相关参考
明清皇家陵寝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主要建筑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寝原貌。2000年明显陵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目录》;2
明清皇家陵寝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主要建筑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寝原貌。2000年明显陵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目录》;2
中国的世界遗产: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图为北京故宫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汉语拼音:BeijingjiShenyangdeMing-qingHuangjiaGongdian;英语:Imperia
中国的世界遗产: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图为北京故宫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汉语拼音:BeijingjiShenyangdeMing-qingHuangjiaGongdian;英语:Imperia
中国的世界遗产: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图为北京故宫中文名称:明清故宫英文名称:ImperialPalaceoftheMingandQingDynasties批准时间:1987.12遗产种类:文化遗
中国的世界遗产: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图为北京故宫中文名称:明清故宫英文名称:ImperialPalaceoftheMingandQingDynasties批准时间:1987.12遗产种类:文化遗
明清故宫是世界上最庞大的皇家宫殿群,原名为“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后将北京的明清皇宫称为“故宫”,后更名为“故宫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城区中心,沈阳清朝故宫建于1625-16
明清故宫是世界上最庞大的皇家宫殿群,原名为“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后将北京的明清皇宫称为“故宫”,后更名为“故宫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城区中心,沈阳清朝故宫建于1625-16
65.jpg"/>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史宬皇史宬,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南池子南口,天安门的东侧,是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库,也被称为表章库,是专门负责保管明清两代的“实录”、“圣训”、“玉牒”等皇家史册
65.jpg"/>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史宬皇史宬,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南池子南口,天安门的东侧,是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库,也被称为表章库,是专门负责保管明清两代的“实录”、“圣训”、“玉牒”等皇家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