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姜寨等原始聚落遗址

Posted 聚落

篇首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半坡、姜寨等原始聚落遗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半坡、姜寨等原始聚落遗址

半坡、姜寨等原始聚落遗址。我国的早期村落,由于年代久远,都已湮没于地下。1954—1957年,我国首次对西安半坡遗址的大规模发掘,为了解我国距今6000年前的村落,启开了一扇窗户。

西安东郊的半坡村落址,面积约30000平方米,已发掘了约10000平方米。村落由一条深五至六米、宽六至八米的大防卫沟环绕,房子和大部分的窖穴、家畜圈栏以及小孩瓮棺葬群集中地分布在村落中心,并以一条小沟区分为两片,每片里有一座大房子和若干座小房子。大防卫沟以外的村北是公共墓地,烧制陶器的窑场则在村子东头。

半坡村落址没有全部发掘,但它的发现为日后发掘完整的姜寨村落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姜寨村落址位于半坡村落址东北15公里,临潼县城北约一公里的临河东岸上,南依骊山北麓,遗址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1972—1979年,历经八年11次发掘,揭露17000多平方米,在遗址的最下层,发现了一个保存基本完好、距今约6600—6400年的原始村落址。这一村落址是经过前后多次增建、扩建,最后形成的村落址,分为居住区、公共墓地、窑场等三个部分。

居住区位于中部,呈椭圆形,面积约26000平方米。东、北、南三面挖设大壕沟环绕,作为对外的防御设施,西南部则以临河作为天然屏障。壕沟内侧,每隔一定距离设一小房子作为哨所,以瞭望村外情况。居住区的正门通道在西南部,那里紧靠临河。临河是当时居民日常生活的水源,制作陶器的作坊和烧制陶器的窑场也设在河旁。

居住区中央为一空旷的广场,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集体活动的公共场所。靠广场西边,设两处面积约50平方米的家畜圈栏。环广场四周,分五个方位建造房屋五组约100座。每组房屋约20座,以大型房屋为主体,周围环绕中、小型房屋,每座房屋的门都开向中央广场。大房屋平面呈方形,面积近百平方米,最大的一座达124平方米,室内设灶坑、灶台,置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这种大房屋除作为居舍外,可能还是当时的议事中心。?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79824.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行头课萜矫嬉喑史叫危婊话阍?0—40平方米,室内亦有灶坑及日常生产、生活用具。小房屋数量最多,平面有圆形、方形两种,面积约15平方米,同样设有灶坑,放置着生产、生活用具。中、小型房屋都是当时的居舍。储藏食物、用具的窖穴大都在房屋附近。

公共墓地位于大壕沟以东,由北而南发现了三块。墓地中埋的都是成年人,而婴儿大都装入大型陶器中埋于房舍附近。三块墓地共埋入170多人,这些人数与村落的规模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可能另有其他几块墓地已遭破坏。

姜寨村落址的再现,为研究黄河流域、距今6500年前后的村落形式及其体现的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研究者推测,村落中以大房屋为主体的一组房屋,其居民可能是当时社会最基层的生产、生活单位,而五个这样的社会基层单位组合成这个村落集体。姜寨村落址的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当时按组管理、众心向一、共同劳作、平等分配的原始大农业的生活场面。这种村落形式,在距今6000年前后,可能散布于黄河流域。

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与黄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区不同,其村落的布局形式可能也不相同,但迄今尚未揭露出完整的原始村落址。1972年,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长屋的发现,为了解长江水系、距今约5500年前后的村落形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信息。

下王岗长屋为地面建筑,座落在淅川县城西南35公里的低岗上,东、南、北三面丹江环绕。长屋大体呈东北—西南向排列,宽约八米,长约84米,有房29间,另在长屋东端向南拐出三间。整个建筑分作20个单元。每个单元都设一个户外门道,室内布局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一个门厅、一个内间,第二种是一个门厅、两个内间,第三种是一个门厅、一个外间、一个内间,第四种是一个门厅、一个外间、两个内间。每个单元房的室内面积约15—39平方米不等,灶都设在内间。长屋的大门都面向东南,东端向南拐出的三间房屋的大门面向西南,门宽约56—125厘米,有的还设有门槛。屋墙以木柱架荆笆建成,壁面用草拌泥抹平。室内居住面垫上土,并铺设竹片编物。地面和墙都经火烧烤,比较坚硬。长屋前后有用红烧土铺成的硬面,作为活动场所。

下王岗长屋的平面结构,已具有相当先进的房屋设计原理,体现了一种较为进步的社会组织结构。研究者推测,这栋长屋的居民是当时的一个社会活动集体,可能就是一个大家族成员的居所;而各个单元则是一个独立的生活单位,可能就是大家族下各个家庭成员的居舍。

1983年,甘肃秦安大地湾发现一座属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殿堂式建筑。该建筑址坐北朝南,有主室以及左、右、后三室组成,前面设附属建筑和宽阔的场地。主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6米,进深约八米,室内面积约131平方米,朝南设三个门,正门设在正中间,并设有内门道和外门篷,其左右两侧各开一旁门。值得注意的是,主室的地面是采用料礓石烧制的人造轻骨料与胶凝材料铺设的,经检测,其地面还相当于现今100号砂浆水泥地面的强度。整个建筑面积约420平方米,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形成一个规模宏伟、结构复杂的建筑群体。它不仅体现了距今5000年前具有的令人惊叹的设计工艺成就,而且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组织机构已达到了空前发展的地步。

与大地湾大型殿堂式建筑的年代相当,但规模更大的建筑址,于1994年在甘肃省西峰市南佐疙瘩渠遗址发现。疙瘩渠大型房址为西北—东南向的长条形,南北长35米、东西宽约18米,室内面积约630平方米。南边为敞开式。墙体为平地板夹夯筑,板宽约0.35米,长2.3米,残高2.6—2.8米,墙体内外壁均烧烤,东墙与西墙顶端均为人工转角抹光。室内经垫土夯筑,高于室外地面。室外北、东、西三面墙基下修有散水面。此外,还发现有四座房址围绕这座大型房屋分布。这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板筑墙体的房屋建筑,体现了早在距今5000年前仰韶文化所具有的建筑技能。

相关参考

姜寨、王因和柳湾等原始氏族墓地

姜寨、王因和柳湾等原始氏族墓地。我国发现的原始氏族墓地已有数百处,其中规模最大的是70年代发掘的姜寨墓地、王因墓地和柳湾墓地。1975年,在陕西临潼县姜寨原始村落址的广场上,发现了埋葬2000多人的大

姜寨、王因和柳湾等原始氏族墓地

姜寨、王因和柳湾等原始氏族墓地。我国发现的原始氏族墓地已有数百处,其中规模最大的是70年代发掘的姜寨墓地、王因墓地和柳湾墓地。1975年,在陕西临潼县姜寨原始村落址的广场上,发现了埋葬2000多人的大

文明之光——早期的都城

文明之光——早期的都城。中国的都城,是随着早期国家的建立而诞生的。但是它的出现,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表明,在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村落已有了合

文明之光——早期的都城

文明之光——早期的都城。中国的都城,是随着早期国家的建立而诞生的。但是它的出现,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表明,在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村落已有了合

尉迟寺遗址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尉迟寺遗址—红烧土房基址发掘现场尉迟寺遗址,即尉迟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毕集村东,是父系氏族晚期部落联盟首领所居住的村寨或城堡,被史学界称为“中国原始

尉迟寺遗址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尉迟寺遗址—红烧土房基址发掘现场尉迟寺遗址,即尉迟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毕集村东,是父系氏族晚期部落联盟首领所居住的村寨或城堡,被史学界称为“中国原始

半坡遗址的简单介绍

半坡遗址:第3号圆形房基半坡遗址(汉语拼音:BanpoYizhi;英语:Banpo),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市浐河东岸的半坡村。1954~1957年发掘。为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新石

半坡遗址的简单介绍

半坡遗址:第3号圆形房基半坡遗址(汉语拼音:BanpoYizhi;英语:Banpo),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市浐河东岸的半坡村。1954~1957年发掘。为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新石

兴隆洼文化聚落与红山文化坛庙冢

兴隆洼文化聚落与红山文化坛庙冢。兴隆洼文化聚落址与红山文化坛、庙、冢遗存位于内蒙古东部和辽西地区,他们的发现充分展现了距今7000—5000年前西辽河流域的原始文化不仅有别于中原地区,而且是相当发达又

兴隆洼文化聚落与红山文化坛庙冢

兴隆洼文化聚落与红山文化坛庙冢。兴隆洼文化聚落址与红山文化坛、庙、冢遗存位于内蒙古东部和辽西地区,他们的发现充分展现了距今7000—5000年前西辽河流域的原始文化不仅有别于中原地区,而且是相当发达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