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Posted 公元

篇首语:一盏一直亮着的灯,你不会去注意,但是如果它一亮一灭,你就会注意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再也没有真正统一过,外族入侵、藩镇割据、武将叛乱、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皇帝逃出京城的事就出现了好几次。但名义上唐朝依然存在,而且在某些阶段,藩镇势力受到打击,朝廷的权力一度恢复,如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平定淮西后,河南、河北的藩镇曾被迫献地服从。到907年(唐天祐四年)朱温废唐哀帝自立,就连表面的统一也不复存在,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

这一阶段与东晋十六国时期有不少相似之处:前后出现十几个政权,有时在中国范围内同时存在的政权就超过十个;南方与北方基本上都处于分裂状态;每个政权的疆域范围都不大,有的政权只拥有弹丸之地;北方的“五代”中就有三代是由非汉族的沙陀人建立,同时还有契丹(辽)、大理等非汉族政权。与东晋十六国时期不同的是:分裂的时间短得多,各个政权的寿命一般更短;南方也处于分裂之中,而黄河流域虽然政权更迭频繁,疆域却比较稳定。

五代十国的疆域范围大致如下。

(后)梁

唐朝末年,朝廷大权已落入朱温手中。904年(天复四年),朱温迫唐昭宗东迁洛阳,长安宫殿民居都被拆毁,从此成为废墟。907年,朱温废傀儡皇帝唐哀帝,即帝位,国号梁,以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为东都开封府,是实际首都,以原东都洛阳为西都。由于南北都已存在不少独立政权,梁的疆域只有今河南和山东、安徽的淮北、江苏西北角、湖北长江以北大部、陕西东部、山西南部和河北南部。923年(梁龙德三年)为(后)唐所灭。

(后)唐

沙陀首领李克用借出兵助唐镇压黄巢起义之机,据有今山西中、北部和河套地区,唐末被封为晋王。梁时其子李存勖[xu 序]继位,始终与梁对抗,于923年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灭梁,迁都洛阳。由于原来割据关中西部和陇东的岐王李茂贞称臣,卢龙等镇取消,后唐基本统一了北方,其北界推进到今渤海湾北、燕山、山西、陕西和宁夏北界一线,西界扩大到贺兰山、陇东一线。仅在今陕北和宁夏东北的定难镇保持着相对独立。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灭前蜀,疆域增加了今四川邛崃山以东地、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但到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孟知祥就占有前蜀旧地。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灭于后晋与契丹。

(后)晋

沙陀人石敬瑭原是后唐的河东节度使,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936年反晋。为击败唐军,石敬瑭向契丹称臣,许下割让卢龙一道和雁门关以北土地的诺言,乞求援兵。契丹主率军救晋阳,大破唐军。契丹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将十六州割让契丹,并保证每年献帛30万匹。这十六州是:幽(治今北京市)、蓟(治今天津蓟县)、瀛(治今河北河间县)、莫(治今河北任丘市)、涿(治今河北涿州市)、檀(治今北京密云县)、顺(治今北京顺义县)、新(治今河北涿鹿县)、妫(治今河北怀来县)、儒(治今北京延庆县)、武(治今河北宣化县)、云(治今山西大同市)、应(治今山西应县)、寰(治今山西朔州市东北)、朔(治今山西朔州市)、蔚(治今河北蔚县),史称燕云十六州,或称幽云十六州。45岁的石敬瑭欣然认34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当年就在契丹的扶植下攻下洛阳。天福三年(公元938年),以洛阳为西京,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为东京开封府,是实际首都。后晋的北界已退至今河北、山西的中部,其余疆界与后唐大致相同。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契丹军攻入开封,后晋亡。

(后)汉

947年,原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沙陀人)不服从辽(契丹改名),在太原称帝。同年,辽军被迫退回,刘知远至大梁,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平定了境内的叛乱,疆域大致恢复到后晋时状况。次年底,大将郭威称帝,后汉亡。

(后)周

951年,郭威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夺取南唐江淮间地,南界推进到洞庭湖以东长江一线。显德六年,又收复燕云十六州中最南的瀛、莫二州,与辽以白沟(拒马河)为界。但山西中部已由北汉割据。显德七年初,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称帝,后周亡。

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杨行密被封为吴王,占有江淮一带,以扬州(今市)为都,改称江都府。吴后期的疆域大致相当今江西,安徽淮河以南,江苏江淮间地和江南无锡以西、苏北东北部,湖北东部,河南淮河、大别山间地。937年为南唐取代。

南唐

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吴主传位于徐知诰,改国号为齐。次年徐知诰复姓李,改名昪[bian 弁],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以江都为东都,改金陵府(今江苏南京市)为江宁府,为西都,是实际都城。保大三年(公元945年)灭闽,次年留从效据泉州,福州一带为吴越所占,南唐扩大至今福建西部。保大九年灭楚,疆域增加今湖南和贵州东部,但次年为楚旧部驱逐。保大十五年失去长江以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降于宋。

吴越

唐末,钱镠[liu 流]据有吴越,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接受后梁封为吴越王,以后也大多接受中原王朝的封号和年号,但实际是独立政权。建都杭州(今市),称西府;以越州(今浙江绍兴市)为东府。吴越国有今浙江省和江苏南部苏州以东地。947年,出兵援助据有福州对抗南唐的李达,疆域扩大到闽江下游今福州一带。宋建立后,一直服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吴越主举族迁于开封,国除。

唐末,马殷据有今湖南。907年,接受后梁封为楚王。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封为楚国王,建都长沙。拥有今湖南、贵州东部、广西红水河和浔江以北地。951年灭于南唐。

952年楚旧将刘言驱逐南唐军,投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周行逢据湖南,受后周封为武平军节度使,迁治武陵(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被灭。

唐末,王审知据有今福建省境。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受封为闽王,以福州(今市)为都。闽名义上一直归属中原王朝,用后梁、后唐年号,实际上是独立政权。933年,王璘〔lin邻〕称帝,改福州为长乐府。后期内乱,945年灭于南唐。

闽亡后,泉州守将留从效于946年驱逐南唐军自立,后受南唐封为晋江王,据有泉州、漳州一带,至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归入宋朝。闽旧将李(仁)达据有福州,降于吴越。

南汉

唐末刘隐为广州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封为南平王,实际已成独立政权。至其子刘岩(后改名[yan 演])继位时,已占有今广东、海南和广西红水河及浔江以南地。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刘岩在广州(今市)称帝,国号大越,次年改为汉,史称南汉。以广州为都,改名兴王府。951年,楚灭于南唐,乘机夺取其南部,疆域扩大至今广西全境及湖南郴州一带。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灭于宋。

前蜀

唐末,王建已据有东、西川,受封为蜀王。907年,后梁代唐,王建称蜀帝,以成都(今市)为都,史称前蜀。其疆域包括今四川邛崃山以东、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灭于后唐。

后蜀

前蜀灭后不久,后唐孟知祥即据有西川,至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已完全控制了前蜀旧地。934年,孟知祥称帝,建都成都,史称后蜀。其疆域与前蜀相同。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兵入成都,孟昶降,后蜀亡。

荆南(南平)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辖十州,约相当今湖北石首、沙市、荆门以西一带,治江陵(今县)。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封为南平王,史称南平。宋建隆四年(公元公元963年),宋军以讨湖南叛将为由假道,高继冲降。

北汉

后周代汉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旻)在太原称帝,史称北汉。仅有今山西离石、沁源、阳泉、代县间地,依附于辽。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围太原,北汉主刘继元降。

在此期间实际存在的独立、半独立政权还不止以上所列,但范围有限,存在时间也不长。

相关参考

五代十国帝王陵墓

五代十国帝王陵墓。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中原地区王朝不断更替,前后有梁、唐、晋、汉、周五代。其他地区主要在南方则有十个割据的王国:长江下游的吴、南唐,浙江一带的吴越,福建一带的闽,四

五代十国帝王陵墓

五代十国帝王陵墓。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中原地区王朝不断更替,前后有梁、唐、晋、汉、周五代。其他地区主要在南方则有十个割据的王国:长江下游的吴、南唐,浙江一带的吴越,福建一带的闽,四

一方之胜,区域中心——分裂时期的都城

一方之胜,区域中心——分裂时期的都城。秦统一以后,中国大地相继出现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等统一王朝,它们的首都即是五大古都。此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还出现过四次大分裂:第一次,公

一方之胜,区域中心——分裂时期的都城

一方之胜,区域中心——分裂时期的都城。秦统一以后,中国大地相继出现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等统一王朝,它们的首都即是五大古都。此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还出现过四次大分裂:第一次,公

五代与十国

五代与十国。唐代中叶以后,经过安史之乱,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而统治阶级却力图利用大小军阀对人民进行镇压。黄巢等人领导的人民起义军遭受挫折,藩镇割据局面,给人民带来更大的痛苦。公元907年朱全忠篡夺了唐

五代与十国

五代与十国。唐代中叶以后,经过安史之乱,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而统治阶级却力图利用大小军阀对人民进行镇压。黄巢等人领导的人民起义军遭受挫折,藩镇割据局面,给人民带来更大的痛苦。公元907年朱全忠篡夺了唐

长岭县的历史沿革

商、西周时期,属于鬼方、肃慎两族地界接合部;东周、秦时期为东湖游牧地;汉、三国时期为鲜卑族据有;晋、南北朝,隋时期为契丹族据有;唐时期属河北道松漠都督府所辖;五代十国时期复为契丹族据有;辽、北宋时期属

长岭县的历史沿革

商、西周时期,属于鬼方、肃慎两族地界接合部;东周、秦时期为东湖游牧地;汉、三国时期为鲜卑族据有;晋、南北朝,隋时期为契丹族据有;唐时期属河北道松漠都督府所辖;五代十国时期复为契丹族据有;辽、北宋时期属

岩头镇的历史沿革

岩头镇历史悠久,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吴越一带相对稳定,加之楠溪江中游河谷土地肥沃,成为避乱的佳域,此地得到初步开发。北宋时期,本区域河谷地带已有不少村落,元明时期属谘问乡,清代属仙居乡四十八都

岩头镇的历史沿革

岩头镇历史悠久,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吴越一带相对稳定,加之楠溪江中游河谷土地肥沃,成为避乱的佳域,此地得到初步开发。北宋时期,本区域河谷地带已有不少村落,元明时期属谘问乡,清代属仙居乡四十八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