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的演变
Posted
篇首语: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地图的演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地图的演变
地图的演变。作为地理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图,在清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除了各种地图大量出现外,最突出的发展变化是:历史地图集的编制和经纬绘图法在传统地图中的出现。
(1)历史地图集的编制
关于历史地图集的编制,在中国出现很早。晋裴秀即绘制过历史地理图集性质的《禹贡地域图》18篇。而清代的历史地图集的编制,不仅种类众多,而且在质量、范围、系统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
早在清初,胡渭《禹贡锥指》中就附有18幅历史地图,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时,李兆洛(公元1769—1841年)主持编绘的《历代舆地沿革图》、杨守敬(公元1839—1915年)所绘制的《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和《水经注图》,更是将清代,以及中国古代传统历史沿革地理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初刊于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计67篇,续刊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凡71篇。包括《禹贡九州图》、《尔雅殷制图》、《职方周制图》、《春秋列国图》、《七国形势图》等。后几经增补,1911年刊行,名为《历代舆地图》,其中隋代以前各幅地图,多附有序、表或札记。该图以清代《大清一统舆图》为底图,采用经纬度制图法和朱墨套印法,以红色表示清代地名、山川,黑色表示古代山川形势。据《观海堂地理书目》统计,这部大型历史地图集共分358卷,45个图组,分装为34册。该图集无论从制图方法,还是从其通古贯今的系统内容上,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是清代,也是中国地理学史上空前的地理巨著。它一出版,即广为流传,影响极大。
《水经注图》是杨守敬的又一部历史地理力作,是杨守敬配合校注《水经注》所作,全图采用古今对照、朱墨套印法,将郦道元《水经注》所述各项内容,标注在当代(清)地图上,即所谓该图“皆循郦氏步趋,必一一证合。以书考图,以图复书,无不吻合,而流移变动如诣指掌。”(《水经注图·序》)它也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
(2)西方经纬度绘图法的应用
关于西方经纬度制图法在中国传统地图中的出现,除了作为独立的西方制图法测绘的《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舆图》等,存在于清代的大量地图中之外,重要的是在清后期的许多中国人绘制的传统地图中,出现了不少采用西方制图法的痕迹,如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湖北出版的《大清一统舆图》(又称《皇朝中外一统舆图》,邹世诒、晏圭斋等编绘),就是将西方的经纬度和传统的计里画方法混合使用。清末,为编制《大清会典舆图》,在其所规定的制图条例中,明确规定了以传统画法为基础,采用西方制图法,如:既规定使用计里画方法,又要求省图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用“圆锥投影”法。而在已编成的许多省级地图集中,都体现了这种中西制图法混用现象,如《甘肃全省舆图》、《安徽舆地图》、《陕西省舆地图》等,不仅有经纬度,还有图例方面的科学化革新。尽管这些图上的经纬度、投影法等,都极为简单,不准确,但却是中国传统地图法向近代科学制图方面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自20世纪以来,西方地图理论在中国日渐隆盛,早在1916年林有壬就翻译发表了有关大地测量方面的论文,系统介绍西方地图测绘工作的新进展(《地学杂志》七卷一期),此后,曾世英等人即注意到摄影测绘与地形、投影的关系(《地理学报》,三卷三期,1936年)等。使30年代的中国地图学已努力与西方新的地图学理论方法保持同步。1933年上海申报馆出版了由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三人合编的《中华民国新地图》与《中国分省新图》,它们均采用等高线及分层设色法表示地形,新的投影法(前图为亚尔勃斯投影,后图主要为圆锥投影)。该图一出版,即大受欢迎,也深受西方同行的赞誉。先后增订五版,成为此后几十年中国各式地图的基本图样,也使中国传统的旧式地图逐渐走向消亡。因此,可以说,以30年代《申报》馆出版的丁文江等合编的《中华民国新地图》为标志,西方制图法彻底取代了中国传统的“计里画方”法制图学。
相关参考
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东濒红海、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仅东北部以苏伊士地峡同亚洲相连。总面积3,028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0.7%仅次于亚洲居世界第二位。1981年全洲
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东濒红海、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仅东北部以苏伊士地峡同亚洲相连。总面积3,028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0.7%仅次于亚洲居世界第二位。1981年全洲
柯渡镇“柯渡”传说在三国时孔明南征至此,拂晓前雾照河谷,探兵误以为是大海,回报孔明,孔明查地图后否定了探兵的情报,果断答日:可渡,后由此得名并演变为“柯渡”。彝语“柯”为“糠”,“渡”是“出”,全意为
柯渡镇“柯渡”传说在三国时孔明南征至此,拂晓前雾照河谷,探兵误以为是大海,回报孔明,孔明查地图后否定了探兵的情报,果断答日:可渡,后由此得名并演变为“柯渡”。彝语“柯”为“糠”,“渡”是“出”,全意为
宋代的石刻地图。将地图刻在石上的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6世纪的南朝梁时代,但目前所见最早的石刻地图却是宋代的,而且宋代留下了众多各类石刻地图,成为中国地图史上重要的一页。就地图本身的质量而言,石刻地图并没
宋代的石刻地图。将地图刻在石上的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6世纪的南朝梁时代,但目前所见最早的石刻地图却是宋代的,而且宋代留下了众多各类石刻地图,成为中国地图史上重要的一页。就地图本身的质量而言,石刻地图并没
马王堆汉墓地图。西汉和东汉400多年间的地图是如此丰富,质量也相当高,可是到了3世纪末的西晋初年,裴秀却说:“现在秘书院中既没有古代的地图,又没有萧何所获得的秦朝地图,只有汉朝的舆地图、括地图等杂图,
马王堆汉墓地图。西汉和东汉400多年间的地图是如此丰富,质量也相当高,可是到了3世纪末的西晋初年,裴秀却说:“现在秘书院中既没有古代的地图,又没有萧何所获得的秦朝地图,只有汉朝的舆地图、括地图等杂图,
《申报地图》的出版。由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编制的《中华民国新地图》于1934年10月由上海申报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地图集。图集包括序图、普通地图和城市地图三个系列,附地名索引36000余条,共
《申报地图》的出版。由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编制的《中华民国新地图》于1934年10月由上海申报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地图集。图集包括序图、普通地图和城市地图三个系列,附地名索引36000余条,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