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帝陵
Posted 代
篇首语: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代帝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代帝陵
唐代帝陵。唐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自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王朝至907年灭亡,前后近300年,共历21帝。其中除武则天合葬于乾陵,昭宗李晔和陵和哀帝李柷[chu触]温陵分别在河南渑池和山东菏泽(具体地点不详)以外,其他18个皇帝的陵墓都在陕西省关中盆地,渭河以北的黄土原(俗称二道原)和北山各岭顶部。陵区西起高宗乾陵,东至玄宗泰陵,分布于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六县境内,绵延100多公里。黄土原海拔500—800米左右,原高土厚;北山山脉海拔750—1200米,山峰南北成陡坡,东西为深谷,多属圆锥形的孤山。这种背依山原、两翼展开,面临平川、隔渭河与都城长安相望的布置体现了唐王朝的博大气势。
唐代陵园建制,坐北朝南,地势北高南低,中轴线南北向,东西对称布局。兆域内帝陵玄宫、神道和乳台至鹊台之间作三级台阶状。陵墓所在的内城偏北,外设外城,陪葬墓多在陵园东南,内外分为三重。这种布局自乾陵开始形成定制,其设计思想显然受到都城长安城布局的影响,并且影响了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帝陵的设计。各陵占地面积很大。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昭陵和贞陵周围120里,乾陵周围80里,泰陵周围76里,定、桥、建、元、崇、丰、景、光、庄、章、端、简、靖等13座陵周围40里,献陵最小,周围20里。
唐代18陵的构筑分为“积土为陵”和“依山为陵”两种形式。积土为陵的有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僖宗靖陵四座,都分布在黄土原上。这类陵丘用夯土筑成,呈覆斗形,类似汉代陵墓,但规模较小。其余14座则依山为陵,分布在北山山脉。这类陵墓利用山势,玄宫开凿于山峰南面的山腰上,上部不筑坟丘,前面有一条长墓道,气势十分宏伟。经过勘察或试掘的乾陵、桥陵、定陵、泰陵、建陵、崇陵和简陵的墓道和墓门全部用石条砌筑封堵。桥陵墓道全长约70米,宽3.78米。墓道下层的石条排列整齐,石面皆刻出编号,用天、地、玄、黄、宇、宙等字划分,有“天卌一”、“地卌六”、“玄卌一”、“黄卌五”等。石条最长的1.22米,最短的0.37米,厚0.4—0.45米。石条间的缝隙以石灰灌注。估计整个墓道共砌筑石条3900多块。
关于唐陵“玄宫”,文献记载笼统,也没有经过考古发掘,结构尚不清楚。据《唐会要》记载,昭陵玄宫进深75丈(约230米),前后安置五重石门。五代的温韬盗掘时曾看到:玄宫“中为正寝,东西厢列”,建筑宏丽,不异人间,墓内随葬有包括“前世图书、钟王笔迹”在内的大量珍宝。通过几座发掘的陪葬墓可以对了解玄宫的结构得到一些启示。如懿德太子李重润和永泰公主李仙蕙墓,是按“号墓为陵”的制度构筑的。懿德太子墓墓室由斜坡墓道、六个过洞、七个天井、八个小龛、前后甬道和砖券穹隆顶前后墓室组成,全长100.8米。其布局模仿皇帝内宫设计。过洞大致相当于宫城门、宫门和殿门,而前后室则象征前朝后寝。墓内有大量的壁画,使用哀册,不用墓志。壁画内容有门列棨〔qi启〕戟,仪仗出行,以及伎乐、供奉、内官、宫女等,都与文献记载的宫廷制度相吻合。
陵园有内外两重围墙,布局左右对称。陵墓四周夯筑内城墙,四面各辟一门,南曰朱雀,北曰玄武,东曰青龙(东华),西曰白虎(西华)。积土为陵者,城多为方形,四门正对陵丘。依山为陵者,城呈不规则多边形,南、东、西三门大多正对玄宫,北门多因地势而筑,方位不正。门外均有阙一对,四角有角阙。外城墙的具体情况尚不清楚。内城南门内有献殿,南门外有很长的神道,神道中间设阙名乳台,南端设阙名鹊台。乳台与南门的距离一般在600米以上,乳台与鹊台的距离一般为2000多米,少者1500米左右。乳台至南门的神道两侧对称排列石刻。门阙、角阙、乳台和鹊台基址均为夯筑,夯层厚约八厘米。底部四周砌条石,上部外面包砖。遗址附近多有唐代砖瓦,推测上部原有楼阁建筑。“下宫”多数建在帝陵西南、鹊台西北、距陵墓2.5公里左右的山下,是守陵官员和宫人居住和进行日常献祭的地方。
唐太宗昭陵是唐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玄宫所在的九嵕〔zong宗〕山,山南地势孤绝,山北则较平缓。因距献殿较远,所以特在陵的北面玄武门内修建了一座祭坛作为举行大典的场所,是其他陵所没有的。祭坛遗址东西宽53.5米,南北长86.5米。寝殿在山南50米,是一座院落式建筑。坐南面北,周有墙垣,东西长237米,南北长234米。正殿在南,东、西、北三面为廊,院中有方亭,院门有三个门洞。九嵕山的东、西、南三面建凿许多石窑洞,有的洞壁用石条砌筑,顶部有壁画痕迹,洞口有封门石。东西两面的窑洞大概是放置随葬品或为陵园杂役人员的居室,南面的窑洞可能是供灵魂游乐的场所,即“顶上亦起游殿”的游殿。山的东南和西南尚存当年架设栈道的遗迹。昭陵地面建筑虽然已荡然无存,但献殿遗址出土的一件屋脊上的鸱[chi吃]吻高达1.5米,重约150公斤,可以想见这座殿堂是多么高大,而由众多殿宇楼阁构成的建筑整体又是多么宏伟。
唐陵遗留下大量石刻,形式包括圆雕、浮雕和线雕。题材之广和技艺之精都远远超过前代,堪称我国古代大型石雕艺术的宝库。这些石刻主要布置在神道两侧和四门外,其中以神道石刻数量最大,种类最多。
大体上早期高祖献陵和太宗昭陵的石刻形制巨大、雄浑,题材、数量、陈列位置等并无定制。盛唐时期的高宗乾陵、中宗定陵和睿宗桥陵的石刻虽仍保存前期风格,但雕刻艺术更为精湛,而且种类和数量大为增加,组合基本形成定制。中晚唐时期,自玄宗泰陵至僖宗靖陵的13座陵墓,石刻大部分形体卑小,制作粗糙,组合上也出现混乱现象,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境况。
昭陵由于山南地险,石刻都集中在陵北。《唐会要》卷二十载:“上欲阐先帝徽烈,乃令匠人琢石,写诸蕃君长贞观中擒伏旧化者形状而刻其官名:突厥颉利可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出苾……等十四人,列于陵司马北门内,九嵕山之阴以旌武功。乃又刻石为常所乘破敌马六匹于阙下也。”祭坛东西庑布列太宗生前所乘六匹战马的浮雕像,即著名的“昭陵六骏”。唐太宗为追念自己南征北战的功绩并纪念心爱的战马,在埋葬长孙皇后之后即诏令雕刻“六骏”。据说,“六骏”都是从西域和波斯马中精选出来的良马。在雕刻时,先由大画家阎立本绘制图样,并令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赞语于石的上角。
“六骏”雕刻在高2.5米、宽三米的石板上,据《全唐文》所收赞文记载,原分东西两组。东面第一骏“特勒骠”为黄马,白喙,微黑,是平定宋金刚时的坐骑;第二骏“青骓”苍白杂色,前中五箭,是平定窦建德时的坐骑;第三骏“什伐色”纯赤色,前中四箭、背中一箭,是平定王世充、击败窦建德时的坐骑。西面第一骏“飒露紫”紫色,前中一箭,是攻洛阳击败王世充时的坐骑;第二骏“拳毛騧[gua瓜]”为黄马,黑喙,前中六箭,背中三箭,是平定刘黑闼[ta踏]时的坐骑;第三骏“白蹄乌”纯黑色,四蹄俱白,是平定薛仁杲时的坐骑。六骏中“飒露紫”是唯一附刻人像的,人正在俯首为马拔箭。据《唐书·丘行恭传》记载,它所表现的是攻击洛阳王世充时丘行恭拼死护驾让骑拔箭的故事。“拳毛騧”和“特勒骠”表现出缓步行进的安然神态,其他四匹则表现了奔腾的强劲姿态。这些技艺精绝、又寓意着丰富历史内容的艺术珍品,线条简洁有力,造型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成就。可惜已于1914年全部被破坏,其中“飒露紫”和“拳毛騧”两骏被盗运到美国,现存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复原后,现存陕西省博物馆。
昭陵玄武门内,原陈列着高宗年间所刻的14尊“蕃酋”像,包括突厥、吐蕃、吐谷浑、龟兹、于阗、焉耆、高昌、新罗、乐浪等的可汗和王,他们都曾受唐朝的诏封。石雕像高二米多,座高一米。清乾隆以后大多被毁,现存的仅有“突厥答布可汗阿史那社尔”、“高昌王左武卫将军智勇”、“焉耆王龙突骑支”等。自昭陵设置“蕃酋”以后,各陵也都设“蕃酋”或“蕃民”的石像。乾陵保存较完好,共有61人,玄宗泰陵存三人,敬宗庄陵存八人。德宗崇陵仅存一人,貌似南亚人。
自高宗乾陵以后,陵墓石刻群的组合排列有一定规制。内城四门各列石狮一对,北门外有石马和马夫,南门外神道两侧立华表、翼马、驼鸟、石人、石马和马夫、“蕃酋”像等,但石刻的数量各陵不等。各陵中乾陵石刻最多,现有109件,桥陵次之,现有80余件。桥陵石刻中无“蕃酋”和碑,其余数量、种类、排列顺序和乾陵相同。
唐高祖献陵仿汉代制度开始实行陪葬制,唐太宗对此又作了明文规定。贞观十一年(公元638年)正式诏令:“自今以后功臣密戚及德业佐时者,如有薨亡,宜赐茔地一所及以秘器,使窀穸〔zhunxi谆西,墓穴〕之时丧事无阙,所司依此营备称朕意焉。”除陪葬墓外,还有一部分是属于从葬的。贞观二十年(公元647年)规定:“其有父祖陪葬,子孙欲从葬者亦宜听允。”据金石著录和发掘资料,昭陵和乾陵均有从葬者。
唐代陪葬以唐初诸陵为多,玄宗泰陵以后甚少,到晚唐基本上消失。其中昭陵陪葬者最多,但各书记载不一。根据调查,地面现存封土坟丘167座,可以确认墓主姓名的有57座,包括文武功臣、皇子、公主、妃嫔,还有少数民族的首领。其中著名的有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太子太师英国公李勣、侍中郑国公魏征、左卫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程咬金)、中书令虞国公温彦博、尚书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国子祭酒孔颖达以及突厥大将军史太奈、阿史那忠节等。
献陵陪葬墓多在陵北和东北,和汉代陵墓相似。从昭陵开始,陪葬墓都在陵南和东南。关于陪葬墓的位置排列,历史上有“以文武分左右两列”的说法。但从昭陵可以确定墓主姓名的57座陪葬墓看,基本上是埋葬时间早者距陵近,时间晚者距陵远。
陪葬墓依照死者的品级高低和嫡庶亲疏采用不同的形制。少数依山为陵,多数积土为坟。坟丘外形有覆斗形、圆锥形、山字形等。覆斗形的一般为皇室人物,周有围墙,南门建阙,阙南立石刻。圆锥形的数量最多,大小高低不同,葬者多为文武大臣,少数为皇族。山字形的仅有李靖和李勣两座,是仿照汉代卫青、霍去病的故事,为表彰他们的战功而修筑的。还有少数墓坟丘相连或无坟丘。有些陪葬墓前立碑和石刻。石刻种类、数量也因墓主地位不同而有差别,一般为石人、石羊、石虎和石柱。陪葬墓的墓室有单室和双室之分,规模大小也有区别。
已发掘的18座陪葬墓都曾被盗掘,但仍出土了大量三彩陶俑、彩绘陶俑、彩绘贴金釉陶俑和瓷器等随葬品。昭陵陪葬墓郑仁泰和张士贵墓出土的彩绘陶俑群,品类多样,色彩鲜艳。有击鼓、吹笛、跳舞的,有骑马、牵马、牵驼的,表情、动作、服饰都雕塑得惟妙惟肖。陶俑中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和载运丝绸的骆驼,反映了边疆和内地的密切联系以及中外之间的友好往来。
陪葬墓的墓室、甬道或墓道大多绘有壁画。壁画以表现贵族生活的人物画为主,颜色绚丽、布局严谨、题材多样。内容以出行、仪仗、畋猎、游乐、歌舞、伎乐、侍男、侍女为主,还有镇墓的青龙、白虎等。各墓中都有侍女图,侍女丰颊秀眉,神态各异,极富韵味。章怀太子墓共有壁画50多幅,面积达400平方米。墓道两侧的壁画内容有出行、马球、客使、仪仗等。马球图描绘20余骑争打马球的场面,画面尤为生动活泼。墓室内的壁画内容为宫廷行乐生活场景,有歌舞乐伎、观鸟捕蝉、出行、仪仗等,场面壮观,气势宏大。懿德太子墓的戟架和阙楼图,形象地显示了宫阙建筑的特点。这些壁画勾勒准确,形象生动,着色层次分明,显示了高度水平,为我国古代绘画史增添了新的内容。
陪葬墓前的碑石和墓内出土的墓志有不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包括真、草、隶、篆各种书体,代表了整个唐代书法的不同流派和风格。
乾陵乾陵是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乾县城北梁山上。高宗、武则天时期是唐朝政治、经济蓬勃发展的强盛时期,乾陵也是唐代诸陵中最有代表性和保存最好的一处。李治,公元649年即位,晚年多病,政令多出于武则天,公元683年,葬于乾陵。高宗死后,武则天先后废中宗、睿宗并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21年,公元705年死,临终遗嘱去皇帝尊号并合葬乾陵。
梁山海拔1049米,三峰耸立,北峰最高,为山陵主体,南部二峰东西对峙,成为山陵南端的天然门阙。陵园周围约40公里,气势雄伟,规模宏大。
乾陵依山为陵,玄宫开凿在梁山主峰南面的山腰上。墓道全部开凿在石灰岩上,正南北向,呈斜坡状,全长约65米,外部宽3.87米,墓门外宽2.75米。墓道及墓门全部用石条封砌,石条长1.25米,共39层,估计整个墓道用石条2500多块。每层石条之间用细腰铁榫固定,接缝处用铁浆灌注,石条上再用夯土堆筑,异常坚固。这与《新唐书》、《唐会要》和《资治通鉴》中关于乾陵“玄宫以石为门,铁固其缝”等记载是一致的。不少石条上刻有工匠姓名,墓道两侧石墙上残存有壁画。
乾陵陵园据《长安图志》记载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墙。通过调查已发现了内城基址。内城平面近方形,南墙、北墙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城基夯筑,宽2.1—2.5米。四面各开一门,形制相同,门址宽27米,门前左右对立一对阙。四角有角阙,阙址现存高度5.1—10米。南门内发现的建筑遗址有献殿及东西两厢的东、西阁。南门阙为三出阙形式,残高11—12米。基址在一个水平面上,用石条铺砌,阙台夯筑,外包砖墙,向上逐渐收分。
南门外神道以南有鹊台和乳台遗址。鹊台是陵园的第一道门,在梁山南坡下,距内城南门约四公里,东西两阙相距100米,现存高9—10米,基部四周砌石条。乳台是陵园的第二道门,在内城正南司马道南端东西两侧的山峰上。两峰呈东北一西南方向,间距380米,海拔分别为944米和930米,形势极为壮观。乳台经考古发掘,也为三出阙形式。基址平面呈双重凸字形,东台宽端向西,窄端向东,西台则相反。基座以石条平砌,面阔23米,最大进深12.85米,最小进深10.5米,高0.76米。基座以上的阙台,中心为坚实的夯土,四周以平砌的砖墙包裹,上下收分显著。基座宽端高、窄端低,呈三级台阶式,依此夯筑的阙台顶面也呈错落的三级台阶式。西乳台残高9.7米。东乳台顶部残留有部分铺地砖,通高14.4米,应是乳台的原高。乳台附近有残瓦,推测台上原有楼阁建筑。号墓为陵的李重润墓壁画中有一组三出阙建筑,形制与乳台的发现一致。从南门阙和乳台建筑推测,鹊台可能也是三出阙形式。三出阙建制始于太宗时期,应是帝王等级的标志。
乾陵的石刻是唐代诸陵中最多的,现有109件,主要集中在神道两侧。由南向北依次为华表、翼马、驼鸟各一对,石马及牵马人五对,石人10对,石碑两通,蕃酋61尊,皆东西对称布置,相距25米。华表是陵墓入口的标志,通高约八米,呈八面柱形,通体雕饰云纹、瑞兽和缠枝石榴花纹。翼马有卷云状双翼,作云雾中飞翔奔驰之状,石座上雕刻龙、獬豸〔xiezhi泄治〕、狮、象,或仰首怒吼,或张牙舞爪,或奔驰追逐。驼鸟昂首挺颈,作侍立状。翼马和驼鸟相距约230米,置于陵前,象征着多层警卫。石马上雕刻鞍、镫等马具,牵马人站在前侧。石人代表皇帝生前的侍卫,头戴束发冠,身穿宽袖长袍,腰系带,脚着靴,双手握剑,双目注视前方。石碑东西相距61米。东边的“无字碑”,通高约7.5米,宽2.1米,厚1.5米,系按武则天遗言而立,意思是自己的功过由后人来评价,故不刻文字。西边为“述圣纪碑”,通高约七米,平面方形,每边长1.86米。碑身分为五段,碑文刻于正面,计8000余字,并在字画上“填以金屑”。碑文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内容为歌颂唐高宗的文治武功。经考古发掘,碑原有碑亭。无字碑亭的基址为方形夯土台,面阔15.8米,进深15.55米,共九间,碑在中心。周围柱础为青石质,边长0.6—0.7米,中间有榫眼。碑亭四周有砖砌的散水。据《长安图志》记载,高宗殡葬时,我国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和邻近国家的特使共61人前来乾陵参加葬礼。为了纪念这件大事,唐中宗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刻石像立于陵前。东列29人,西列32人,皆穿窄袖衣,腰束宽带,足蹬皮靴,两手前拱作祈祷状。石人头部早年多被毁,只有西列两尊尚存头部,皆高鼻、深目,显然系西域或中亚人。石人背后刻有国名和官职、姓名,少数尚可辨认,有“木俱罕国主斯陁勒”、“于阗国尉迟璥”、“吐火罗王子羯达健”、“阿史那忠节”等七人。据考证这些国大多在今新疆境内。高宗、武则天时代唐代政权北控漠北,西辖葱岭,这些人往往既是本地区的酋王,又是唐朝中央政权任命的地方行政长官。这些石刻正是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写照。另外在内城四门外各置石狮一对,一般通高2.9米、宽1.16米,北门外残存有石马和控马者石像。
乾陵的陪葬墓文献记载不一。地面现存封土17座,分布在陵的南面和东南面。陪葬墓四周有园墙,面积大小不等,只设南门,门外立石刻。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李重润墓规模较大,坟丘为覆斗式,陵园南北长256.5米,东西宽214米,四角有角楼。南门内有献殿,门外设一对夯土阙,阙以南依次布列石狮一对,石人二对,石华表一对。章怀太子李贤墓坟丘也为覆斗式,陵园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43米。南门阙以南只有石羊一对。1960年以后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怀太子、中书令薛元超和燕国公李瑾行五座陪葬墓。墓均由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前室和后室组成。墓室和甬道用砖砌筑,方砖墁地,室顶为穹隆顶。墓内绘有大量壁画。懿德太子墓道两则绘有城墙、阙楼、出行车马仪仗、侍卫武士、侍从文官等;章怀太子墓道两侧绘有出行图、马球图、客使图等,都属唐代壁画的精华。墓葬皆被盗,残存随葬品多为三彩俑、镇墓兽等陶器。
唐代帝陵表陵名|帝名|生卒在位年|位置|简 况
献陵|高祖|李渊|566—635;618—626|三原县北20公里永和村|封土覆斗形,东西150米,南北120米,高20米。陵园东西781米,南北710米。 现存石刻10余件,陪葬墓丘23座。
昭陵|太宗|李世民|599—649;626—649|礼泉县东北|22.5公里九嵕山|因山为陵。 与长孙后合葬。 现存石刻20余件,陪葬墓丘167座。
乾陵|高宗|李治|628—683;649—683|乾县北6公里梁山|因山为陵。与武则天(624—705;684—705在位)合葬。陵园周长5920米。 现存石刻109件,陪葬墓丘17座。
定陵|中宗|李显|656—716;705—710|富平县北13公里凤凰山|因山为陵。陵园东西1250米,南北1180米。现存石刻7件,陪葬墓丘6座。
桥陵|睿宗|李旦|662—716;710—712|蒲城县西北|15公里金炽山|因山为陵。陵园周长13320米。现存石刻80余件。史载陪葬墓有刘后、窦后等,现存墓丘6座。
泰陵|玄宗|李隆基|685—762;712—756|蒲城县东北|15公里金粟山|因山为陵。 陵园东西1680米,南北1700米。|现存石刻30余件。史载元献杨皇后和内侍高力士陪葬。高力士墓在东南2.5公里。
建陵|肃宗|李亨|711—762;756—762|礼泉县西北12.5公里武将山|因山为陵。陵园周长4876米。现存石刻50余件。史载郭子仪、李怀让等陪葬,今夷平。
元陵|代宗|李豫|727—793;762—779|富平县西北15公里檀山|因山为陵。 现存石刻9件。
崇陵|德宗|李适|742—805;779—804|泾阳县西北20公里嵯峨山|因山为陵。 陵园东西2500米,南北1670米。 现存石刻60余件。
丰陵|顺宗|李诵|761—806;805|富平县东北17.5公里金瓮山|因山为陵。 现存石刻2件。 史载王皇后陪葬。
景陵|宪宗|李纯|778—820;805—820|蒲城县西北7.5公里丰山|因山为陵。 陵园东西2900米,南北2500米。 现存石刻40余件。史载郭皇后、郑皇后、王贤妃等陪葬。
光陵|穆宗|李恒|795—824;820—824|蒲城县北|15公里尧山|因山为陵。 陵园南北2900米,东西2350米。 现存石刻20余件。史载王皇后、肖皇后等陪葬。
庄陵|敬宗|李湛|809—826;824—826|三原县东北15公里柴家窑|封土覆斗形,边长57米,高17米。陵园东西490米,南北480米。现存石刻10余件。史载太子李普陪葬,陵东北有一墓丘。
相关参考
唐代帝陵的陪葬墓。关中唐代18座陵中,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陵墓,位于陕西礼泉九嵕〔zōng宗〕山主峰。昭陵南有皇族和文武大臣陪葬墓167座。近年发掘的有郑仁泰、尉迟敬德、张士贵等几座墓。乾陵是唐高宗李治
唐代帝陵的陪葬墓。关中唐代18座陵中,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陵墓,位于陕西礼泉九嵕〔zōng宗〕山主峰。昭陵南有皇族和文武大臣陪葬墓167座。近年发掘的有郑仁泰、尉迟敬德、张士贵等几座墓。乾陵是唐高宗李治
延安市:黄帝陵黄帝陵景区由轩辕庙和黄帝陵园两部分组成。轩辕庙:也称黄帝庙,坐北朝南,最早建于汉代,占地约9.33公顷。庙院长140米,宽84米。主要建筑有庙门、诚心亭、碑亭和人文初祖殿。院内有古柏16
延安市:黄帝陵黄帝陵景区由轩辕庙和黄帝陵园两部分组成。轩辕庙:也称黄帝庙,坐北朝南,最早建于汉代,占地约9.33公顷。庙院长140米,宽84米。主要建筑有庙门、诚心亭、碑亭和人文初祖殿。院内有古柏16
炎帝陵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城西19公里的鹿原陂,陵区面积5平方公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炎帝陵始建于宋乾德五年(967年),千余年来历经沧桑,屡次修葺扩建
汉代帝陵。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建都长安(今西安)。自高祖刘邦至平帝刘衎〔kan看〕共历11帝,建陵园11座。据文献记载:刘邦称帝后第二年开始营建陵园,此后的西汉各帝都在生前就为
北宋帝陵。公元960年赵匡胤(宋太祖)代后周称帝,国号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公元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亡。次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北宋共
清代帝陵。清代是由满族建立的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代后期满人兴起于东北,建立政权,几个帝王和祖先的陵墓建在今辽宁省境内,统称“清初三陵”或“盛京三陵&rdq
明代帝陵。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定都南京,至成祖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朱元璋称帝后第二年,下诏在江苏泗州为其祖父修建“祖陵”,在安徽凤阳为其父母修建“皇陵”。自
汉代帝陵。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建都长安(今西安)。自高祖刘邦至平帝刘衎〔kan看〕共历11帝,建陵园11座。据文献记载:刘邦称帝后第二年开始营建陵园,此后的西汉各帝都在生前就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