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的历史沿革
Posted 街道
篇首语: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的历史沿革
余姚由来
余姚得名,说法不一。一说,《风土记》载,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余姚(“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余姚”)。另一说,《越绝书》裁,夏少康封少于无余于会稽,以奉禹记,姚乃其届邑,故曰余姚。《山海经》郭璞注,句余山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云,此为第三种说法。还有一说,“邑有句余山,又南有姚江”,故名。再有一说,明代《郡县释名》说,县隶会稽,在余姚山之西,以河东有姚姓,故曰余姚。近有人主张,余姚为越语地名,其义石明。
余姚历史
秦时置余姚县(一说汉建),属会稽郡。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唐初“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一度升为姚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姚州)。宋为“望县”,“东南最名邑”。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为余姚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州复县。
1911年11月8日(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复。
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1949年后,境域多次变动,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西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
1985年7月26日撤县设市,设9区、8个镇、63个乡。2006年1月1日,原东北街道更名为凤山街道,西北街道更名为阳明街道,东南街道更名为梨洲街道,西南街道更名为兰江街道。2012年,辖阳明、凤山、梨洲、兰江、低塘、朗霞6个街道,黄家埠、临山、泗门、小曹娥、牟山、马渚、丈亭、三七市、河姆渡、陆埠、大隐、梁弄、大岚、四明山14个镇和鹿亭乡,隶属宁波市代管。
相关参考
浙江省重点产棉县市之一。位于宁绍平原东部,西北濒杭州湾,南连四明山,萧甬铁路横贯市境。面积1346平方公里,人口80.45万。秦置县。1985年撤县设市。原属宁波市管辖,1988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
浙江省重点产棉县市之一。位于宁绍平原东部,西北濒杭州湾,南连四明山,萧甬铁路横贯市境。面积1346平方公里,人口80.45万。秦置县。1985年撤县设市。原属宁波市管辖,1988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
元至正元年(1341年),地域内形成“周巷”集市。元、明、清时分属孝义乡、云柯乡,隶属余姚县。清宣统元年(1909年),分属义三乡、义四乡、义五乡、云城乡和云和乡。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周巷镇。1
元至正元年(1341年),地域内形成“周巷”集市。元、明、清时分属孝义乡、云柯乡,隶属余姚县。清宣统元年(1909年),分属义三乡、义四乡、义五乡、云城乡和云和乡。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周巷镇。1
中国东南沿海著名港市,和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第2大工业城市,省辖市,浙东经济中心。简称甬。位于省境东北部,甬江两源流——奉化江与余姚江交汇处及其下游。辖5区及鄞县、宁海、象山3县。面积936
中国东南沿海著名港市,和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第2大工业城市,省辖市,浙东经济中心。简称甬。位于省境东北部,甬江两源流——奉化江与余姚江交汇处及其下游。辖5区及鄞县、宁海、象山3县。面积936
据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测定,新石器时代(前约5000年)已有先民活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始称慈溪,县治在今之慈城。春秋时属越,并吴后置句章城,为句章地。战国时楚灭越,又属楚。秦灭六国,推行郡
据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测定,新石器时代(前约5000年)已有先民活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始称慈溪,县治在今之慈城。春秋时属越,并吴后置句章城,为句章地。战国时楚灭越,又属楚。秦灭六国,推行郡
北仑区境夏、商时代属“东夷”地,少康时号于越,至春秋战国时期为越国地。战国中期,楚占越地至浙江(今钱塘江),浙江以南的越族仍由其“君长”管辖。自公元前222年秦置会稽郡,下辖句章、鄞、鄮三县,该区境属
北仑区境夏、商时代属“东夷”地,少康时号于越,至春秋战国时期为越国地。战国中期,楚占越地至浙江(今钱塘江),浙江以南的越族仍由其“君长”管辖。自公元前222年秦置会稽郡,下辖句章、鄞、鄮三县,该区境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