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口镇的建置沿革

Posted

篇首语: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黄颡口镇的建置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颡口镇的建置沿革

黄颡口位置图

明代始称黄颡口镇。据《明史·地理五》和《清史稿·志四十二·地理十四》记载:明代曾设黄颡口镇巡检司,属兴国州永兴县(即今阳新县),分管13里。

1949年前,属辛亭里,新中国成立后称花果人民公社。

1978年,为海口人民公社驻地。

1984年,设镇,隶属海口区。

2001年,撤乡合镇,正式设立黄颡口镇,下辖18个村。

相关参考

场口镇的建置沿革

场口原是富阳四大县埠之一,很早就为商业集镇,又当湖源溪的出口,是湖源山区出运山货的堆放场所和进山物资的集散咽喉,故名场口。清代为西南区仪凤一、二庄及洋涨三庄,民国时期为场口镇马山乡、王洲乡。建国后,沿

场口镇的建置沿革

场口原是富阳四大县埠之一,很早就为商业集镇,又当湖源溪的出口,是湖源山区出运山货的堆放场所和进山物资的集散咽喉,故名场口。清代为西南区仪凤一、二庄及洋涨三庄,民国时期为场口镇马山乡、王洲乡。建国后,沿

和县的建置沿革

和县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战国属楚。秦赢政元年,置历阳县,属九江郡。汉属淮南国,晋属扬州淮南郡。唐为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其中历阳县辖39个乡和西梁山镇,

上村乡的建置沿革

明、清时现境域属永寿乡、玉山乡。民国18年(1929)属第三、第四区,民国24年(1935)以都建乡为二十、二十五都乡。民国33年(1944)为谷岱乡、岭口乡,民国37年(1948)谷岱乡改为大同乡。

和县的建置沿革

和县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战国属楚。秦赢政元年,置历阳县,属九江郡。汉属淮南国,晋属扬州淮南郡。唐为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其中历阳县辖39个乡和西梁山镇,

上村乡的建置沿革

明、清时现境域属永寿乡、玉山乡。民国18年(1929)属第三、第四区,民国24年(1935)以都建乡为二十、二十五都乡。民国33年(1944)为谷岱乡、岭口乡,民国37年(1948)谷岱乡改为大同乡。

寨沙镇的建置沿革

寨沙秦属桂林郡地,汉为始安县地。隋仁寿初(601年)属兴安县地,大业初(605年)属始安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分属治安、宣凤县地。至德二年(757年)属理定县地。明正统五年(1440年)属永福县

寨沙镇的建置沿革

寨沙秦属桂林郡地,汉为始安县地。隋仁寿初(601年)属兴安县地,大业初(605年)属始安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分属治安、宣凤县地。至德二年(757年)属理定县地。明正统五年(1440年)属永福县

迁江镇的建置沿革

秦时,属桂林郡地。汉时,属郁林郡之领方县地。三国时代,属临浦县地。晋至隋,属领方县地。唐贞观五年(631),开始设州建镇,曾名“古佳镇”,先后为羁縻思刚州州治和迁江县县治。宋天禧四年(1020)废思刚

七洞乡的建置沿革

七洞乡原名北三、古律。约于清道光十年(1830)更名为七洞。民国30年(1941)与莲山乡(今良塘乡的里望、大英、奇峰等村委会)合并后称莲洞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复称七洞乡,隶属迁江县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