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郸城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郸城县的历史沿革

汉置郸城县,在今永城县境。按“郸”奉为“单”。郸县应是原来以“单”为名的城堡,西汉置县加“邑”。据《汉书·地理志》:“郸,莽曰单城。”城为邑,故改单为郸。

郸城县

2000年,郸城县辖9个镇、11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151994人,其中:城关镇70687人、吴台镇64473人、南丰镇52680人、白马镇71148人、宁平镇56054人、宜路镇60617人、钱店镇71281人、汲冢镇66684人、石槽镇53984人、城郊乡64950人、虎头岗乡58166人、汲水乡57941人、张完集乡56490人、丁村乡52981人、双楼乡42930人、秋渠乡52731人、东风乡39357人、巴集乡55212人、李楼乡53821人、胡集乡49807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郸城县辖9个镇、11个乡:城关镇、吴台镇、南丰镇、白马镇、宁平镇、宜路镇、钱店镇、汲冢镇、石槽镇;城郊乡、虎岗乡、汲水乡、东风乡、巴集乡、李楼乡、张完集乡、丁村乡、双楼乡、秋渠乡、胡集乡。

目前,郸城县辖3个办事处,8个镇、11个乡:洺南办事处、洺北办事处、西城区办事处、吴台镇、南丰镇、白马镇、宁平镇、宜路镇、钱店镇、汲冢镇、石槽镇;城郊乡、虎岗乡、汲水乡、东风乡、巴集乡、李楼乡、张完集乡、丁村乡、双楼乡、秋渠乡、胡集乡。

相关参考

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的历史沿革

郸城县西周时属厉、陈,战国后期属楚。秦属陈郡苦县和项县。西汉时,境内设置宁平县(治所即今宁平)和宜禄县(治所即今宜路)。三国魏废县后,分属陈郡(国)武平县和谯郡苦县。两晋至南北朝,苦县先后改名父阳县、

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的历史沿革

郸城县西周时属厉、陈,战国后期属楚。秦属陈郡苦县和项县。西汉时,境内设置宁平县(治所即今宁平)和宜禄县(治所即今宜路)。三国魏废县后,分属陈郡(国)武平县和谯郡苦县。两晋至南北朝,苦县先后改名父阳县、

满城县的历史沿革

满城县汉置北平县,东魏改为永乐县。据《元和郡县志》所载“天宝元年改为蒲城县,以县北故蒲城为名”。而宋代的《太平寰宇记》载:“唐天宝元年改为满城县。”不提曾改为蒲城。据清代赵一清作《水经注解》时,以《元

满城县的历史沿革

满城县汉置北平县,东魏改为永乐县。据《元和郡县志》所载“天宝元年改为蒲城县,以县北故蒲城为名”。而宋代的《太平寰宇记》载:“唐天宝元年改为满城县。”不提曾改为蒲城。据清代赵一清作《水经注解》时,以《元

大城县的历史沿革

汉称东平舒县。后晋时沦入契丹,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收复,改名大城县。据考,大城旨在取威烈之义,义彰武功,显示城防坚固。2000年,大城县辖7个镇、3个乡:平舒镇、旺村镇、南赵扶镇、大尚屯镇、各庄

大城县的历史沿革

汉称东平舒县。后晋时沦入契丹,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收复,改名大城县。据考,大城旨在取威烈之义,义彰武功,显示城防坚固。2000年,大城县辖7个镇、3个乡:平舒镇、旺村镇、南赵扶镇、大尚屯镇、各庄

南城县的历史沿革

南城县先秦东周及春秋战国时属吴。周元王3年(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属越。周显王46年(前323年),楚怀王尽取越地,属楚。南城县秦汉秦始皇24年(前223年),秦灭楚,属秦,26年(前221年)

南城县的历史沿革

南城县先秦东周及春秋战国时属吴。周元王3年(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属越。周显王46年(前323年),楚怀王尽取越地,属楚。南城县秦汉秦始皇24年(前223年),秦灭楚,属秦,26年(前221年)

增城县的历史沿革

增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隶属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辖6县新设一县增多一城故曰“增城”。原隶属广州市下为增城县1993年12月8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239号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与从化市一样同属于广州

增城县的历史沿革

增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隶属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辖6县新设一县增多一城故曰“增城”。原隶属广州市下为增城县1993年12月8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239号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与从化市一样同属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