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琅岐镇的历史沿革
Posted 同年
篇首语:有学问和有知识的人是不同的。记忆造成了前者,哲学造成了后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福建省福州市琅岐镇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福建省福州市琅岐镇的历史沿革
琅岐岛古称“琅琦岛”、“琅琦山”、“嘉登岛”,因刘姓人家较早迁居岛上,俗称“刘岐”。唐代属闽县晋安乡海畔里。宋代属闽县晋安东乡,里名不变。元代,海畔里与海曲里(壶江、川石岛,现属连江县琯头镇)合并为嘉登海曲里。明代,改为嘉登里。清代,为闽县东南二区嘉屿区。
民国23年(1934年)属闽侯县四区;民国24年改属闽侯县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8月17日琅岐设闽江口军民办事处。同年12月琅岐属闽侯县二区。
1954年11月,二区辖闽琅镇和衙前、三平、吴庄、海屿、云龙、金砂、凤窝、龙台、公婆等乡。
1956年6月,琅岐划归连江县,同年,10月又划归闽侯县。
1958年8月,琅岐拆区并乡,改为琅岐镇;同年11月成立琅岐人民公社。
1961年11月,琅岐由闽侯县划入福州市郊区。
1963年6月,琅岐设区公所,辖10个人民公社、36个生产大队。
1970年,琅岐从福州市郊区划入连江县。
1975年12月,从连江县划归福州市郊区。
1984年,琅岐人民公社改为琅岐乡。
1991年10月,琅岐乡改为琅岐镇,辖9个管理区,39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
1995年11月,琅岐镇划入福州市马尾区。
1997年,琅岐镇辖26个村委会(农旗、光辉、星辉、光明、勤耕、群星、星光、红光、红星、劳丰、劳光、争丰、乐村、建光、劳团、东红、荣光、吴庄、海屿、云龙、龙台、后水、院前、南兜、董安、凤窝)和1个居民委员会(闽琅居委会),全镇人口7.23万人。
相关参考
临岐,其名始于唐代,自宋至清均属长乐乡。民国24年(1935)改为临岐镇,民国36年(1947)改为乡。1950年析为梅源、新溪、临岐3乡,1956年调整为夏中、梅口两乡,1959年并为临岐公社,次年
临岐,其名始于唐代,自宋至清均属长乐乡。民国24年(1935)改为临岐镇,民国36年(1947)改为乡。1950年析为梅源、新溪、临岐3乡,1956年调整为夏中、梅口两乡,1959年并为临岐公社,次年
福建省重要港口,福州市外港。位于福州市东郊闽江(马江)北岸。马尾港深居闽江口门之内。从马尾到闽江口长达33公里,出口河段多为峡谷,口外有琅岐、粗芦、川石等岛屏障,港区四周山岭环峙,避风条件好;港域深广
福建省重要港口,福州市外港。位于福州市东郊闽江(马江)北岸。马尾港深居闽江口门之内。从马尾到闽江口长达33公里,出口河段多为峡谷,口外有琅岐、粗芦、川石等岛屏障,港区四周山岭环峙,避风条件好;港域深广
。黄岐镇古名黄崎,又称凤岐。唐代属永福乡崇德里,宋为崇德下里(后为崇德一里)。元代后改称二十六都直到。民国初属第八区。民国24年(1935年)编查保甲设黄岐、长沙2个联保,属第三区署。民国29年首设黄
。黄岐镇古名黄崎,又称凤岐。唐代属永福乡崇德里,宋为崇德下里(后为崇德一里)。元代后改称二十六都直到。民国初属第八区。民国24年(1935年)编查保甲设黄岐、长沙2个联保,属第三区署。民国29年首设黄
公元785年(唐贞元元年)拆侯官县西乡十里设梅溪场,旋升为县,后改名梅清县。公元911年(五代后梁乾化元年)以梅溪与闽江汇合,江水浊溪水清,改名闽清县。历属福州、长乐府、东都、福州、福安府、福州路、福
公元785年(唐贞元元年)拆侯官县西乡十里设梅溪场,旋升为县,后改名梅清县。公元911年(五代后梁乾化元年)以梅溪与闽江汇合,江水浊溪水清,改名闽清县。历属福州、长乐府、东都、福州、福安府、福州路、福
历史唐代亭江镇属闽县晋安乡的“合浦里”和“海滨里”。宋时属闽县晋安东乡的“合浦北里”和“合浦南里”。元、明时期不变。到了清代,“合浦北里”改为“江右里”,“合浦南里”改为“江左里”。民国时属闽侯县2区
历史唐代亭江镇属闽县晋安乡的“合浦里”和“海滨里”。宋时属闽县晋安东乡的“合浦北里”和“合浦南里”。元、明时期不变。到了清代,“合浦北里”改为“江右里”,“合浦南里”改为“江左里”。民国时属闽侯县2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