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历史
篇首语:树木在森林中相依偎而生长, 星辰在银河中因辉映而璀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潜山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潜山县的历史沿革
历史渊源
潜山在周朝时,为皖国所辖、皖国都城就在今潜山县城,献帝初平末年(公元193年),庐江太守陆康为远避战乱,将庐江郡治迁至皖县城。此后,袁、曹、孙三家交替据有此地,皖城遂成为兵争的重镇。唐时,潜山县曾为舒州治所。明洪武元年,置潜山县迄今,首任潜山知县张江,设县治于潜山县城。中华民国初年,安庆府被废,潜山县直属安徽省: 1949年4月称皖北行署安庆专区潜山县,至1979年底,改安庆专区为安庆地区,再后又改安庆地区为安庆行署,九十年代,地市合并为安庆市,潜山县相沿隶属之。
古皖之源
皖公,安徽之祖、春秋时期皖国的仁慈君主、皖山皖水皖地皖人皖城、安徽简称“皖”的由来。
建置沿革
先秦时期:潜山县是安徽省早期人类活动的重点地区之一。说明早在五千年前,这里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秦朝: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国,为九江郡(均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秦始皇二十六
潜山区划图
年(前221年),统一全国,调整区划,属衡山郡(治邾,今湖北黄冈县境内)。
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年),衡山国除为郡,归汉。二年,撤销江南庐江郡,以原衡山郡东部和九江郡西南地区重组庐江郡(治舒,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埂),今潜山县为皖县(治故皖城,今潜山县城梅城镇,当时皖县范围很大,含今潜山、怀宁、太湖、望江、宿松5个县及岳西县东部部分地区)一部分,属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庐江郡属扬州刺史部。
东汉:仍旧制,属扬州庐江郡皖侯国。
三国:蜀汉章武二年十月,吴国建立,仍属吴国扬州(治建业,今南京市)庐江郡(治皖县)皖县地。
西晋:咸宁四年(278年),地入晋。六年(280年)三月,晋灭吴,合二扬州、二庐江郡为一,今潜山县仍属扬州(治建业)庐江郡(改治舒,今舒城县城关镇)皖县(治故皖城,今潜山县梅城镇)地。
东晋:初,仍旧制。后撤销皖县,并入舒县。
南朝·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宋代晋,初仍旧制。永初三年(422年)二月丁丑,晋熙郡(仍治怀宁,即故皖城)改属南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城历阳镇)。泰始二年(466年)九月,改属豫州(治睢阳,侨置于今寿县城关镇)。九月壬辰,改属西豫州(由豫州改,仍治睢阳),三年五月辛酉,复属豫州(东、西豫州并,仍治睢阳),仍为晋熙郡怀宁县地。
南朝·齐:升明三年(479年)四月,齐代宋,晋熙郡属西豫州(由豫州改,仍治睢阳,齐末常称豫州)。齐末,豫州改治怀宁(故皖城),怀宁县仍属豫州晋熙郡。
南朝·梁:中兴二年(502年)四月,梁代齐,仍之。豫州又名西豫州、荆河州,仍治怀宁(故皖城),后迁治。太清二年(548年)十月丙戌,置晋州,又称西晋州(治怀宁,故皖城),仍为晋州晋熙郡怀宁县地。不久,降东魏,后复。梁大宝二年(551年),复名晋州,仍之。
北朝·北齐:绍泰元年(555年)三月,晋州入北齐,改晋州为江州(仍治怀宁,即故皖城),属江州晋熙郡怀宁县地。
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年)五月伐北齐,克晋熙城,复名晋州(仍治怀宁),仍属晋州晋熙郡怀宁县西北地区。
北朝·北周:建十一年十二月乙丑,地入北周,仍为晋州晋熙郡(均治怀宁,今潜山县梅城镇)怀宁县西北地区。
隋朝: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仍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留县,改晋州为熙州(仍治怀宁,故皖城),怀宁县改属熙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熙州为同安郡(仍治怀宁),仍之,属扬州刺史部(监察区)。义宁二年(618年),殷恭邃部义兵占领怀宁。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仍治怀宁)。
五代十国·吴国:中和四年(884年)、景福二年(893年),杨行密先后收复舒州。唐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地属吴王杨行密控制区,怀宁县仍属舒州。武义二年(920年),舒州改属德胜军,又称庐州节度使(治合肥),怀宁县仍属舒州。
五代十国·南唐:吴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地入南唐,仍吴旧制。后升舒州为永泰军节度(仍治怀宁),仍之。保大十四年(956年)三月入后周。七月,复属南唐,怀宁县仍属舒州。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三月入后周,复名舒州(仍治怀宁),怀宁县仍属舒州,兼州治。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怀宁县属舒州,舒州属淮南道。至道三年(997年),舒州改属淮南路(治扬州)。熙宁五年(1072年),舒州改属淮南西路(治寿州,今寿县城关镇)。政和五年(1125年),舒州赐额德庆军(仍治怀宁),仍属淮西路。
元朝:德元年(1275年)正月入元。元初,怀宁县属江淮行省淮西道安庆安抚司。
明朝: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明,改元洪武,潜山县属江南行省(仍治今南京市)安庆府。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安庆府直隶中书省。十三年正月,直属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南京,后改称南直隶,余仍之。
南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明亡,为福王(后为南明弘光帝)控制区,潜山县仍属南直隶安庆府。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初,地入清,仍属南直隶安庆府。六月,蕲州朱常自称明樊山王(亦称荆王),据潜山县境。三年亡。此处为反清据点,还有朱统錡等反清武装。
清朝: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安庆府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康熙元
潜山区划图
年十二月甲子(1663年2月2日),安庆府改属江南省安池太道(治池州府,今贵池市区)。
太平天国:咸丰三年一月十七日(1853年2月24日),太平军占领安庆城。9月25日,太平天国在安庆城设安徽省,改安庆府为安庆郡。改潜山县为潜珊县,属安徽省安庆郡。四年正月,占领潜山县。夏,在全县建基层政权(6个军,18个师,73个旅,1个监军)。十年正月入清。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潜山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潜山县属安徽省安庆道(治怀宁,今安庆市区)。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民国16年3月4日,北伐军江左第七军占领潜山县城,29日离潜。8月,潜山县属安徽省。17年8月,安徽省正式废道,潜山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潜山县属安徽省第一区(首县为怀宁县)。10月10日,潜山县属安徽省第一专区(驻太湖县)。27年11月10日,潜山县改属安徽省皖北行署第一专区。29年2月2日,撤销皖北行署,潜山县属安徽省第一专区(抗战胜利后改驻安庆城)。31年12月26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27日退出潜山,潜山县政府从水吼岭迁驻野人寨。34年,从野人寨迁回梅镇。38年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潜山县。
中国共产党建政:潜山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民国19年春爆发的五庙八斗武装暴动、黄柏暴动、梅寨暴动中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并于5月3日建立了潜山县革命委员会,成为鄂豫皖苏区的一部分。7月底解体。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民国36年2月,成立潜怀县民主政府。9月16日,刘邓大军第二次解放潜山县城,成立潜山县民主政府。国民党县政府迁油坝乡。9月30日,潜怀县民主政府迁野人寨,后迁水吼田家湾。11月15日,成立皖西行署后,12月所建潜山及潜怀县属第一专区(驻五庙上新田)。37年5月,所建的桐潜县属第二专区。38年1月,分桐潜县为桐城、潜山2个县,潜山县仍属第一专区。3月23日,潜山县民主政府从黄柏河迁至梅城,全县解放。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报告备案,重新调整区划,潜山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安庆专区,7月,潜山县民主政府改称潜山县人民政府。9月,潜山县人民政府改称潜山县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潜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安庆专区。
1950年9月14日,潜山县政府改称潜山县人民政府。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省,潜山县改属安徽省安庆专区。
1956年5月3日,潜山县人民政府改称潜山县人民委员会。
1968年8月10日,成立潜山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4月6日,潜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潜山县人民政府。
1988年8月17日,潜山县改属安徽省安庆市,至今未变。
相关参考
梅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周王朝封皖国以来,历代郡、州、府、县治多设在这里,梅城自古就是兵家争夺之地。因梅城曾是古皖国的都城,安徽省简称“皖”源于此。这里民风淳朴,先民酷爱种梅,梅花满城,取名“梅城
梅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周王朝封皖国以来,历代郡、州、府、县治多设在这里,梅城自古就是兵家争夺之地。因梅城曾是古皖国的都城,安徽省简称“皖”源于此。这里民风淳朴,先民酷爱种梅,梅花满城,取名“梅城
铜山因境内微山湖上有铜山岛而得名。铜山县铜山,古称“大彭氏国”,迄今已有5000余年的悠久历史。铜山县总人口118.2万。2005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41号):将铜山县大黄山镇和
铜山因境内微山湖上有铜山岛而得名。铜山县铜山,古称“大彭氏国”,迄今已有5000余年的悠久历史。铜山县总人口118.2万。2005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41号):将铜山县大黄山镇和
方山县方山县战国时为赵国皋狼邑。西汉置皋狼县,东汉废。西晋置左国城,属西河国。北齐文宣帝时置良泉县。北周静帝大象年间设窟胡县,属石州。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名方山县。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置方州。武德三
方山县方山县战国时为赵国皋狼邑。西汉置皋狼县,东汉废。西晋置左国城,属西河国。北齐文宣帝时置良泉县。北周静帝大象年间设窟胡县,属石州。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名方山县。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置方州。武德三
横山县2000年,横山县辖10个镇、1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9467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横山镇52180石湾镇15930高镇18682武镇15657党岔镇17742响水
横山县2000年,横山县辖10个镇、1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9467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横山镇52180石湾镇15930高镇18682武镇15657党岔镇17742响水
鲁山县名称由来因县东北十八里有鲁山,唐改县名鲁阳为鲁山。据《读史方舆纪要》:“山高耸,回生群山,为一邑巨镇,县以此名。鲁山县历史沿革鲁山县历史悠久,夏商时,鲁山县初称鲁县,后改称鲁阳,春秋时属郑,后来
鲁山县名称由来因县东北十八里有鲁山,唐改县名鲁阳为鲁山。据《读史方舆纪要》:“山高耸,回生群山,为一邑巨镇,县以此名。鲁山县历史沿革鲁山县历史悠久,夏商时,鲁山县初称鲁县,后改称鲁阳,春秋时属郑,后来